2-19一等腰直角△ABC,AC为斜边,顶点B在直线NC上,完成其两面投影。2-20已知菱形ABCD的对角线BD的投影和另一对角线端点的水平面投影a,试完成菱形的投影图。2-25完成下列平面图形的第三投影,并求作出属于平面上的点K的另两个投影,并填空。2-26作图判断点A或直线AB是否属于给定的平面。2-34过已知点A作一直线AB,使其平行于已知平面△DEF。2-36求作直线与平面的交点K,并判断可见性。......
2025-09-29
在标高投影中,直线的位置是由直线上的两个点或直线上一点及该直线的方向确定。因此,直线的表示法有以下两种。
(1)直线的水平投影并加注直线上两点的高程,如图7-2 (a)所示。
(2)直线上一个点的标高投影并加注直线的坡度和方向表示,如图7-2 (b)所示。

图7-2 直线的标高投影
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两种表示方法,我们先来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7.2.2.1 直线的实长及整数标高点
在标高投影中求直线的实长,仍然采用正投影中直角三角形法。以直线的标高投影为一条直角边,另一条直角边为直线两端点的高差,则斜边为实长,高差所对内角为直线对基准面的倾角α,如图7-3所示。

图7-3 直线的实长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遇到直线两端点的标高并非整数,需要在直线的投影上标出各整数标高点的位置。解决这类问题,可利用定比分割原理作图,如图7-4所示。

图7-4 定比分割原理求直线的整数标高
7.2.2.2 直线的坡度和平距
直线上任意两点的高差与其水平距离之比称为该直线的坡度。(https://www.chuimin.cn)
![]()
上式亦表明两点间水平距离为1个单位时两点间的高差即为坡度。
当两点间的高差为1个单位时它的水平距离称为平距。
![]()
由此可见,平距和坡度互为倒数。坡度越大,平距越小;反之,坡度越小,平距越大。
如图7-5所示,设直线上两点之间高差为ΔH,它们的水平距离为L。若用符号i和l分别表示坡度和平距,则有


图7-5 直线的坡度和平距

图7-6 求直线的坡度和C点标高
【例7-1】 求直线AB的坡度和平距,并求C点的标高,如图7-6所示。
解:为求直线AB的坡度与平距,先求出ΔH 和L,再利用定义式来确定直线的平距与坡度。

相关文章
2-19一等腰直角△ABC,AC为斜边,顶点B在直线NC上,完成其两面投影。2-20已知菱形ABCD的对角线BD的投影和另一对角线端点的水平面投影a,试完成菱形的投影图。2-25完成下列平面图形的第三投影,并求作出属于平面上的点K的另两个投影,并填空。2-26作图判断点A或直线AB是否属于给定的平面。2-34过已知点A作一直线AB,使其平行于已知平面△DEF。2-36求作直线与平面的交点K,并判断可见性。......
2025-09-29
图2-9正投影的类似性2.2.1.4重合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线、面具有同一投影时,称为重合,这种投影性质称为正投影的重合性,如图2-10所示。......
2025-09-29
对一般位置直线来说,其实长和倾角不能直接在投影图中定出,可根据投影用作图的方法来求得,这种方法是直角三角形法。一般位置直线在三面投影体系中的直观图如图2-34所示。图中ab、a′b′是一般位置线AB 的两面投影,为已知条件。......
2025-09-29
此时在P面上所得到的投影称为正等轴测投影,简称正等测。这样便可按实际尺寸画图,但画出的图形比原轴测投影大些,各轴向长度均放大1/0.82≈1.22倍。图5-6斜垫块的正投影图5.2.1.2平面体的正等轴测投影的画法已知斜垫块的正投影图,画出其正等测图,如图5-6所示。如图5-13 所示,作楔形板上、下底面的轴测投影。......
2025-09-29
前两种属于特殊位置平面。两投影均为原图形的“类似形”。图2-49与投影面的垂直的平面的投影特性铅垂面;正垂面;侧垂面2.5.2.3一般位置平面一般位置平面指与H、V、W 均倾斜的平面,其投影特点是:V、H、W 投影均为原图形的“类似形”,任一投影均不能直接反映出平面与某投影面的夹角,也不能直接反映出平面的实形。......
2025-09-29
空调器的基本工况,主要包括制冷、制热和除湿三个方面,它们都是通过一定的人工技术来实现的。如此周而复始,便形成了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在小型空调器中节流降压装置采用的是毛细管,而在大、中型空调器中节流降压装置则采用的是膨胀阀。在空调器中空气循环是分别利用室内外机中的电动风扇进行的。......
2025-09-29
图2-52平面上的直线的投影规律2.5.3.2平面内与投影面平行的直线凡在平面内平行于某一投影面的直线,称为投影面的平行线,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平面上与投影面倾角最大的直线称为最大斜度线。......
2025-09-29
3)连FN 得AB直线的全透视。图6-7视线法求H 面平行线的透视求透视;求次透视6.2.4.2H 面垂直线的透视作法H 面垂直线的透视仍为一垂直线。图6-8求作透视和次透视H 面垂直线的空间状况;H 面垂直线的求作解:透视求作。已知A 的次透视为a0,A 点离开H 面高度为h,求A0,如图6-9所示。......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