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接口层这是TCP/IP软件的最低层,负责接收IP数据包并通过网络来进行接收或发送。其次是处理输入数据报。假如该数据报尚未到达主机,则转发该数据报。假如该数据报已到达主机,则去掉报头,将剩下部分交给适当的传输协议。远程登录Telnet是Internet远程登录服务的标准协议和主要方式。...
2025-10-01
网络接口层这是TCP/IP软件的最低层,负责接收IP数据包并通过网络来进行接收或发送。其次是处理输入数据报。假如该数据报尚未到达主机,则转发该数据报。假如该数据报已到达主机,则去掉报头,将剩下部分交给适当的传输协议。远程登录Telnet是Internet远程登录服务的标准协议和主要方式。...
2025-10-01
1至4层被认为是低层,它们与数据移动密切相关。每一层负责一项具体的工作,然后把数据传送到下一层。但具体的物理媒体并不在OSI的7层之内,不过,也有人把物理媒体当作第0层。它将需要交换的数据从适合于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的传送语法,也就是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
2025-10-01
TCP/IP是网络中使用的基本的通信协议。另外,TCP协议和IP协议是两个最基本的重要协议,能够保证数据完整地传输。我们通常称TCP/IP协议为TCP/IP协议族,包括TCP、IP、UDP、ICMP、RIP、TELNETFTP、SMTP、ARP、TFTP等许多协议。它是TCP/IP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用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SMTP是一种提供可靠且有效电子邮件传输的协议。在局域网中,这是通过ARP协议来完成的。...
2025-10-01
当时的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苏联的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后果将不堪设想。如今,NSF网已成为互联网的重要骨干网之一。...
2025-10-01
同时他也呼吁,“建议试行大学校长职业化,由教育家治校,把大学校长的遴选权交给大学的教授们。”因此,推进大学校长的职业化必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均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2025-10-01
我国高校研究生合作育人培养模式综述郭艳利摘要: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更高。我国研究生合作育人的培养模式,历经实践的洗礼,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高校、各学科又因自身特色的不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丰富了我国研究生合作育人培养模式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成立长江研究生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和黄河研究生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
2025-10-01
增强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对策与措施李星光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如何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内在信念,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则是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环节,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普遍关注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2025-10-01
创新人才培养断想孙朝摘要: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有创新思想的人才,不可能是全部,只能是少数人,少数人才有可能是有创造思想的人才。不清楚其规律,如何能“按教育规律办事,培养创新人才”?特别是在当前条件下,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加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条件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该遵循什么?精气神是创新人才的一种精神气质,它也需要“从娃娃抓起”。...
2025-10-01
关中地区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及其模式选择汪小宁摘要:关中地区小城镇外延数量扩张的任务已经完成,而其经济实力、规模结构、职能结构、产业结构等质量指标与之相比相差悬殊。反映了关中地区的县辖镇逐步走向规模化,较大规模的县辖镇自身发展较快。...
2025-10-01
1981年日本正式将该理念贯穿于本国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中,并致力于通过该理念的贯彻落实建立包括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均能普遍参与,平等生活的正常化社会。残疾人社会福利工作由社会援助局中的残疾人保健福利部负责。...
2025-10-01
本文则从社会福利服务的概念及农民工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内容出发,尝试探索为农民工群体这一特殊对象提供社会福利服务的有效方式。...
2025-10-01
对于一个时期的社会风气,好与不好是相对的。[8]上述七处社会风气概念的界定,是目前有关社会风气专门性研究中比较典型的。总体来看,关于社会风气的概念,学术界的研究存在两种规定性,即一元性规定与二元性规定。一元性规定是指将社会风气仅仅视为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的外化与表现,是一种普遍流行的社会行为,属于行为范畴。此外,具体分析有关社会风...
2025-10-01
论技术悲观主义及其警示作用霍雅琴摘要:技术悲观主义是一种对技术的社会价值持否定态度的社会思潮。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全球性问题爆发,世界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环境保护运动,特别是罗马俱乐部在1972年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后,技术悲观主义成为一种广为大众所知,并拥有独立理论形态的思潮。这一时期成为技术悲观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技术悲观主义认为正反馈循环也会体现在全球升温上。...
2025-10-01
制度结构及其优良制度的创建探析——兼论财税体制改革的人本价值期待姚轩鸽摘要:制度则是指各种行为应该和应该且必须如何的规范的总和。康芒斯认为,制度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的运行规则。制度结构的复杂性更在于,与制度形式由两因素构成一样,制度价值也由两因素构成,即由行为事实如何与制度目的构成。...
2025-10-01
其次,《资本论》反映社会冲突但并不是唯冲突论和暴力论。本文认为揭示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和谐及其根源是《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2025-10-01
本文拟就1996年以来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加以归纳并作简要评述。据大略统计,14年来共有60多篇有关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研究的论文在各类报纸杂志发表,这些文章对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探讨。据此,论者认为,刘少奇在早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萌发了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
2025-10-01
农民利益表达与有关政治问题的思考李毅摘要:改革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培育了农民权利和利益意识,表现为个体对自我利益的追求与角色意识的崛起。表明国家和政府已从全局与战略高度重视农民的权利问题。仍然是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维护农民利益的难点。...
2025-10-01
论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公意”思想康鸿摘要:公意理论是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核心,公意是整个共同体意志的表现,是国家的最高指导。本文试图通过对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的“公意”概念及“主权论”思想的分析,维护卢梭作为现代民主理论——人民主权论的倡导者的身份和地位。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公意”是作为“众意”的相对概念提出的。...
2025-10-01
论辩语境下法律论证的理想图景——以菲特丽思《法律论证原理》一书为视角周毅摘要:论辩语境下的法律论证理论的提出者认为,法律论证是法律论辩的过程和产品,主张法律论证从可接受的命题或规范开始,在论辩中达成共识,以实现判决结果的正当性,他们强调法律论证中的“言说、程序、规则和评价”,型构了法律论证的一般模式,提出一个法律论证需要从实质、形式和程序等方面进行评价。...
2025-10-01
次协调逻辑及其思想——实质法律论证的基础曹广婷摘要:司法实践中的法律论证既不是完全的演绎,也不是完全的归纳,而是在次协调统摄之下的似真论证。逻辑学作为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解决思维中的推理和论证问题。因此,次协调逻辑及其思想对于实质法律论证而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从而成为实质法律论证的逻辑基础。...
2025-10-01
李颙“体用兼赅”的适用论思想探析俞秀玲摘要:李颙是在“究心经济,康济时艰”的生活历程中阐述其明体适用的哲学思想的。李颙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儒家所倡导的为己之学,达到“体用兼赅”的极诣,真正实现向孔孟元典精神的回归。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濡染下,李颙非常重视“用”的方面,他深恶门户之见,而以“求真是真非之所”为最高理想和归宿。在这种意义上,李颙对阳明“通变不迁,文武兼资”的“有用道学”甚为倾慕。...
2025-10-01
同时,文章还阐释了唯识宗判教理论中的“八宗”说对印度佛教发展史研究的意义。但同唯识宗恪守印度佛教学说一样,其判教理论同样恪守印度佛教理论传统,尽管在表述上有所创新,但没有充分吸收南北朝以来,特别是天台宗判教理论的有益因素,使其一世的辉煌同其三世的短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唯识宗就从经典和师承两个方面确立了他们的判教理论。...
2025-10-01
方东美虽未“参战”,但在科学与哲学之辩的理论框架下,通过批判科学主义的僭妄与危害、澄清关于科学与哲学的惑见和辩证二者之同异以及考论史上诸哲学道路和形态之优劣,指明人类哲学的未来走向与正途。方东美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他深知科玄之辩问题所关涉的范围异常沉冥广泛。进而,方东美历数和论析科学主义的僭妄及其危害。在方东美看来,物质科学与生物科学本来就理境不同、目的殊异。...
2025-10-01
百家争鸣的圣地——稷下学宫陈博摘要:论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大凡有些历史常识的人,或略知一二;或口述能详,虽程度不一,总归有所了解。实际上,它是百家争鸣的主要阵地。若无百家争鸣,今天恐怕无从得知稷下学宫;反过来讲,如果没有稷下学宫,百家争鸣也很难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因此,毫不夸张地讲,稷下学宫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百家争鸣名副其实的圣地,故有必要对其历程加以探讨。...
2025-10-01
试论法理学教学中的人学理念邢继洪摘要: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所以,人是一切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法理学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本文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也需要继承和发展人性理论,使法律人性化,贯彻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法理学作为对法律的整体看法,更应凸显法律、法治对自由与和谐这一人类终极关怀的理论诉求。...
2025-10-01
从管理视阈对中西人性论的解读与辨析方立峰摘要:西方古典人性观的理性法则及二元论和基督宗教的超理性法则及二元论对现代管理人性论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传统人性论本质上就是社会组织管理的人性理论。肉体服从的是欲望法则,欲望背离理性就会造成邪恶。理性即理念,最高的理念是“善”。他对柏拉图的人性论做了批评和修正。...
2025-10-01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当代生态风险问题何小勇摘要: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蕴藏着我们可以用以探究当今生态风险问题的思想智慧。关键词:马克思人与自然生态风险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和尖锐冲突问题被人们称之为“生态问题”并获得了全球性关注。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置于一切问题的首位,把它作为研究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基础。...
2025-10-01
“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了唯物主义本体论和实践的观点的结合,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归结为就是实践唯物主义,更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本体论或超本体论。另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主要是指共产主义者而不是指哲学家。...
2025-10-01
“个人自主活动”与马克思历史观——马克思历史观辨正黄克剑引言在科学昌明的现代,诉诸“科学”概念称述马克思的历史观,诚然是对马克思历史观的一种称誉,但由此发生的对这一历史观的价值取向的忽略,却终致动摇它的逻辑系统和它的价值系统的浑然一体的完整性。,并声称他的社会、历史思考乃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
2025-10-01
“太和所谓道”——张载的和谐智慧赵馥洁张载是北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是关学学派的创立者。张载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涵:一、“太和谓道”的宇宙和谐观张载《正蒙》以《太和》篇冠首。提出了“太和所谓道”的重大命题。可见,“太和”既是张载对太虚本体状态的描绘,又是张载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所以他称“太和”为“道”,称“太和”为“道”就从本体和价值的统一上赋予了“太和”以崇高的地位。...
2025-10-01
马庆林教授马庆林,男,1962年10月出生,宁夏固原人,回族,中共党员。1989年晋升为讲师,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教授。主持的教改项目《课堂图书馆—英语泛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2006年获西北政法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07年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的课程课件《法律英语》于2006年分别获西北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多媒体课件比赛一等奖和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优秀奖。...
2025-10-01
学者风采谢立新教授谢立新,男,汉族,陕西榆林人,1955年出生,1971年参加工作,1977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1987年至今在西北政法大学工作。谢立新教授1995年获“陕西省优秀归国人员”称号,1996年获“司法部优秀教师”称号;1998年获“西北政法大学优秀处级干部”称号,2006年获“西北政法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并多次被西北政法大学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教师,2007年获陕西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各级获奖共计20余次。...
2025-10-01
相比之下,中国公众的绝大多数期望富裕国家作出更多努力,表示同意的比例高达80.0%。比较来看,中国公众对采用税收手段鼓励企业、公众的环保行为更加缺乏信心,相应的选择比例分别是18.3%和20.0%,都是相对最低的。相对来说,中国公众的支付意愿最强,有42.3%的受访者表示为了保护环境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33.9%的受访者表示为了保护环境愿意缴纳更高的税。数据分析表明,高收入国家公众个人环保意愿平均得分为11.19分,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和中国。...
2025-10-01
由表附—2数据汇总结果可以看出,整体来说,全球范围内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55.9%的公众表示关心环境问题,其中“非常关心”的比例为24.3%;只有15.9%的公众表示不关心环境问题。相较之下,中国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表示关心环境问题的比例达到65.7%,明显高于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一般水平。...
2025-10-01
此外,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公众对不同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综合来看,中等收入国家公众较高收入国家公众更为担忧环境危害。...
2025-10-01
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发现之间的差异,有可能是受研究者使用数据和比较变量的影响。表附—1已有主要研究的数据基础和国际比较的指标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已有研究的大多数没能将中国纳入比较视野。ISSP是一个连续的跨国社会调查项目,为长期跟踪和比较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数据基础。...
2025-10-01
但是,中国的发展实践非常复杂,并非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完美”案例。这涉及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分析单位问题。例如,中国的实践表明,在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时,可以观察到某种与生态现代化“相一致”的趋势和成效。...
2025-10-01
进一步说,中国是在以下一些具体条件的基础上出现经济与环保“双赢”趋向的,由于这些特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中国的“双赢”趋向具有相当的脆弱性风险。生态现代化理论特别强调新技术之发明和使用对于促进经济与环境双赢的重要性。...
2025-10-01
这种思路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实现“双赢”,而且赋予生态环境保护以某种程度的独立价值,甚至成为规范和引导其他价值实现的一种价值。...
2025-10-01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2025-10-01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第四,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文明对话,并继承和发扬此前各种...
2025-10-01
(一)科学发展的现实针对性站在21世纪初,反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虽然制度创新、资本投入以及技术进步确实对其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些是积极因素的贡献。...
2025-10-01
[7]为了深入分析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行为的影响因素,我们尝试选择一种行为类型,运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年龄、个人上一年总收入、气候变化知识均为连续变量。因此,未来促进公众气候变化认知和行为调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包括公众自身,继续付出巨大努力。...
2025-10-01
科学发展观强调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决定了科学发展的基本属性。科学发展观对于“以人为本”的强调,主要是针对我们实际工作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
2025-10-01
城乡交叉分析表明,城乡居民之间在对气候变化后果的了解上存在着很大差距。性别比较发现,男性对气候变化后果的了解更为充分。文化程度与对气候变化后果的了解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越高,对气候变化后果的了解越是充分。...
2025-10-01
时,被访者选择的前三位环境问题分别是空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活垃圾的处理,而气候变化在所列的10个选择中只是排名第五位,只有5.7%的被访者认为气候变化是中国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图6—1公众认为中国最重要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分析表明,城乡居民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2025-10-01
第六章中国公众的气候变化认知与行为在上一章中我们提出国家动员体制及其能力是中国建设低碳社会的一个重要优势,但这并不是说仅仅依靠国家。有鉴于此,在联合国以及中国政府的相关文件中,除了对政府和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的作用予以强调之外,都高度关注提升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促进公众参与。...
2025-10-01
但是,公众对环境问题还是有很高关注度的。就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评价而言,大多数人认为中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通过t检验,可以说城市居民对环境问题严重程度的判断明显比农村居民的要高。在学术界,围绕公众环境关心水平的测量有着大量的研究成果。...
2025-10-01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优势在于坚持市场经济体制。在笔者看来,以上一些观点确实看到了中国低碳社会建设的一些积极因素,但是,对于破解以上困境,推动低碳社会建设这样一种整体性变革而言,它们实际上都不能构成真正的中国优势。例如,日本政府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低碳社会建设的核心力量。...
2025-10-01
在笔者看来,我们建设低碳社会实际上还面临着其他更深层次的、更为系统性的制约,这些制约是与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密切联系的。但是,完全忽视低碳社会的建设目标,对于我国的未来也明显是不利的。我国建设低碳社会也需要实现有效的整合,形成社会合力。对于建设低碳社会,它们已经有比较强的民意基础。...
202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