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视点与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及其画面表现

视点与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及其画面表现

【摘要】:图6-36斜透视图6-36斜透视图6-37画面前后位置不同时的透视6.5.2.2画面同建筑物的前后关系画面的方向虽已确定,但尚可前后移动。

6.5.2.1 画面同建筑物的方向关系

1.正面透视

画面平行于建筑物的正面或一个较为主要的竖直面时的透视,称为正面透视或平行透视。对于一个长方体来讲,此时的水平面和另一个方向的竖直面,垂直于画面。在这种情况下,画面有平行于建筑物的竖直线和一组水平线,这两组直线没有灭点;另一组水平线,因垂直于画面而有一个灭点s′,故这种透视也称为一点透视。

对于左右对称的建筑物,正面透视尚可分为两种。

(1)中心正面透视,即主视线Ss′的左右位置,恰对准正面的竖直对称线,如图6-34 (a)所示。

(2)偏心正面透视,视点偏向一侧,如图6-34 (b)所示。

正面透视适用于有对称建筑的广场、会场,也适用于街道、庭院、进口处和室内等,尤其适用于U形建筑物,以及要求表示正面的真正形状,正面有复杂的曲线等图形时。中心正面透视,显得庄严伟大;偏心正面透视,较为生动,并可见到一个侧面多些。

2.成角透视

图6-34 正面透视

(a)中心正面透视;(b)偏心正面透视

画面与建筑物的水平面垂直,但与两个方向竖直面均倾斜而具有夹角时的透视,称为成透视。对于长方体来讲,此时的竖直线因平行于画面而无灭点,只有两组水平线与画面相交,有两个灭点,故这种透视也称为两点透视。成角透视的应用最广,较正面透视生动活泼。且我们日常视物时,往往不是面对建筑物的正面,而是从倾斜方向观看的。故成角透视符合客观视物时情况,成角透视尤其广泛地应用于单体建筑物。

成角透视中,正面对画面的夹角β最好在30°左右,如图6-35所示。若夹角大于45°,侧面变宽,失去了原有建筑物的长宽比,如图6-35 (a)所示;若夹角β较小,侧面显得较窄,如图6-35 (c)所示。

图6-35 成角透视的偏转角

(a)β较大;(b)适中;(c)偏小

3.斜透视

画面与建筑物如长方体的各面均倾斜时的透视,称为斜透视。对长方体来讲,这时画面对长方体的三种方向直线均不平行,故有三个灭点,即竖直线亦有灭点F3,故这种透视,也称为三点透视。斜透视常用于表示高耸建筑物或建筑物群体,如图6-36所示。

图6-36 斜透视

图6-37 画面前后位置不同时的透视

6.5.2.2 画面同建筑物的前后关系

画面的方向虽已确定,但尚可前后移动。即视点位置决定后,若画面离视点近时,所得透视图的图形小;若画面离视点远时,所得透视图的图形则大。但透视的形状相似,如图6-37所示。

(1)画面置于建筑物之前,即画面置于建筑物与视点之间,如o1x1位置等。此时,建筑物上诸画面平行线的透视,较实长短,故也称为缩小透视。

(2)画面置于建筑物之后,如o3x3位置。此时,建筑物上画面平行线的透视,较实长为长,故也称为放大透视。但在这种情况下,若视线的H 面投影较长;稍有不准,则与ox轴的交点的误差也大,影响透视的准确性。

(3)画面穿过建筑物时,如o2x2位置,没有专门名称。

习惯上使得画面通过建筑物墙角线,非但其透视即为本身,且使某些水平线的迹点在该线上,可使作图方便。

6.5.2.3 视点离开画面的远近关系

若画面与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已经决定,视点离开建筑物的视距不同时,将产生形状和大小略有不同的透视。视距大时透视图形大,水平线的透视方向平缓;视距愈小,透视图形也愈小,透视方向愈陡。如图6-38中,离ox距离大时的视点s1的透视图形,要比视距小时的s2的透视图形大。

6.5.2.4 视点与建筑物相对高度的关系

1.一般的透视

一般的透视,即视点不低于高于建筑物时的透视,如图6-39中视平线为h2—h2的位置。此时的透视无特殊名称。

图6-38 视距不同时的透视

当人立于水平的地面上,视高为1.4~1.7m时,可取1.5m。

绘制室内透视时,如房间高度大,取视高1.0~1.3m,好像坐着观看一样。这样房间好像大些和开朗些,有宽敞感。但若要表示家具排列,则视高亦可高些。特别对于礼堂、剧场、运动场等,为了显示座位排列,则视点可更高些。

绘制室内透视,也可以把靠近观者的墙壁拆去后观看,即采用剖视的方法。

2.鸟瞰图

视点高于建筑顶面时的透视,称为鸟瞰图,如图6-39中视平线h3—h3位置时,这时好像在空中、山上或其他更高的建筑上观看时情况。

鸟瞰图除能表示建筑物顶部形状外,更广泛地应用于范围较大的建筑群,甚至希望能越过较近的建筑物来看到后方的建筑物、庭院内部等,此时画面可以是竖直的,也可以是倾斜的。

3.仰望透视

视点低于建筑物时的透视,称为仰望透视。如图6-39中视平线为h1—h1时。也好像在山下观看山上建筑物,或者观看檐口、平顶等情况。此时,画面是竖直的,也可以是倾斜的。

图6-39 视点高低不同时的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