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当代社会,文化是一个热词,举凡婚丧嫁娶、居家礼仪、艺术形态、民族交往、国策政纲、文化教育等莫不与文化二字关联。在世界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海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却面临着失去自我根脉文化的危险。鉴于此,许多学者呼吁中国文化在文化主流传承上要认祖归宗。......
2025-09-30
(一)书法与中国书法
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主要有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
中国书法,就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在中国,书法、绘画与诗歌一起构成了灿烂的东方艺术瑰宝。
人们通常所说的书法作品,是用毛笔书写的。随着书写工具的演进,在日常书写中传统的毛笔已经被圆珠笔、铅笔、走珠笔和钢笔取代。现代人的日常书写一般都用硬笔书写,无论考试、功课、书信等都是。硬笔尖在使用上和美感的表现上和传统毛笔的软笔尖不同,汉字之美多了一个展现的形态。
(二)中国书法的分类
书法主要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5种。
篆书是传世最早的书法表现方式。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对篆书并不是很熟悉,但是它却是这么多书法种类中最有内涵的一种。
隶书是在篆书之后开始被大众接受的字体。隶书的最大特点还是它有自己独有的思想性,通过柔美的笔画与严谨的章法,体现出来的是有思想与内涵的文字。
楷书是由隶书慢慢演变来的,又称真书、正书。楷书是我国发展时间最悠久的书体,而且在历史上也有很多楷书作品。
草书的出现也意味着文字不仅仅再停留在内涵层面,而是更在乎它的美观,是5种书法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法。
(三)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
中国书法有三个特点:气势、意态和韵律。不论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贵在气势、意态和韵律。
1.气势
中国书法的气势美由笔势、体势、行气、章法所构成。一般来说,篆书、隶书、楷书势从内出,盘纡于虚,为无形之使转;草书势从外出,盘纡于实,为有形之使转;而行书则介于两者之间,虚实并见,锋势时藏时露,体势时斜时正。(https://www.chuimin.cn)
“势”在书法艺术中有三个重要作用:一能产生笔力,力必须以气为凭借,有气自然有力;二使点画妥帖,心随笔运,取象不惑;三使血脉流通,精神贯穿,意境活泼。有气势的作品能将全幅字贯注成一片段,从而表现出一种精气凝结的意境。所以说:“作字之道,点如珠,面如玉,体如鹰,势如龙,四者缺一不可。”[1]“点如珠”喻其圆润;“画如玉”喻其洁净;“体如鹰”喻其沉雄;“势如龙”喻其气势。龙者,静则潜伏于深渊之内,动则腾飞于九霄之上,乘云驾雾,卷风舒雨,变化无常。故凡得势者,泼墨则有风舒云卷之势;得气者,下笔便有运斤成风之趣。
这种纵横挥洒、磅礴酣畅的气概,是一个书者圆熟的笔墨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产生的综合效果,同时也体现出高度的艺术修养和才华。没有气势的作品滞钝而没有精神,字字僵化没有生命力。所以,力量的充溢是书法艺术的物质基础,气势的流畅是书法艺术的精神基础,韵律的生动是书法艺术的情感基础。
张旭史称“草圣”,其《古诗四帖》以五色彩笺纸草书古诗四首。该作品通篇气势磅礴,布局大开大合,落笔千钧,狂而不怪,气势奔放纵逸。
2.意态
孙过庭在《书谱》里写道:“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这段话说的就是书法的意境。
意态在字外。我们说一个女子婀娜多姿、喜怒哀乐率直或婉转,这说的就是美女的意态。所请意态,包括体态和神态两部分,两者都可以在书法作品中心神领会。
一幅好的书法,其结构的安排最见书写者的匠心。有的精心安排,字体严谨,堪称佳妙;有的妙手偶得,自然天成,出人意表。总的来说,都是字的体势生动,字的神态动人。字的体势和神态都是字的结构的表现。字的结构又是点画的组合,正如建筑设计,由构件组合成许多不同的空间。字也是这样,它由实的线条和布白相互映衬,虚实相生、主次疏密对比、笔势呼应顾盼,构成了书法作品独特的意态美。
在中国书法历史上,篆书既有整齐停匀之美,又有婉转曼妙之趣;隶书既有雄健厚重之美,又有跌宕飞动之势;楷书既有精严庄重之美,又要神采焕发;行草既有流畅飞动之美,又要遒劲有力。无论是书写节奏还是书写结构,都能表现出独特的意态美。所以,欣赏中国书法,必须懂得欣赏字的体态和神态所表现的独特韵味。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经典杰作,其书法飘逸流畅,如行云流水而又笔力雄健。全文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特别是其中的21个“之”字,各具风韵,无一雷同。
3.韵律
古代许多骚人墨客从不同角阐释了书法韵律的内涵:“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舒敛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2]颜真卿的《祭侄稿》就是抒情作品的典范,他以情感为主笔墨,直抒胸臆,把感受到的痛苦、悲愤,倾泻于笔端,读之感人肺腑。司空图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这句话指出了书法韵律的层次性。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曰:“(王献之)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欧阳询《用笔论》曰:“用笔之趣,信然可珍,窃谓合乎古道。”这都指出了书法韵律的趣味性。这些性质正与音乐的韵律相合。
书法的线条、结构、墨色等方面是构成书法艺术美学的原理。一幅作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都传送韵律的信息,线条的飞舞、跳跃,墨色的变化都影响到韵律。作品中的神韵、墨韵,促人深思、遐想。
苏轼的《寒食帖》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辗转多变,顺手断连,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相关文章
(一)文化当代社会,文化是一个热词,举凡婚丧嫁娶、居家礼仪、艺术形态、民族交往、国策政纲、文化教育等莫不与文化二字关联。在世界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海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却面临着失去自我根脉文化的危险。鉴于此,许多学者呼吁中国文化在文化主流传承上要认祖归宗。......
2025-09-30
广泛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汉、京、仫佬等民族均有该风俗。《汉书》《后汉书》以及《梁书》也有相关记载,这些史书中的黑齿国位于倭国的东南部或南部。......
2025-09-30
颜元提倡将以“六艺”为中心的六府、三事、三物作为教育内容。实学教育思想的实践颜元曾按照自己的教育思想来规划漳南书院,在漳南书院设置六斋,并规定各斋具体的教育内容。......
2025-09-30
“存天理,灭人欲”,不仅是朱熹对教育目的、作用的表述,而且是他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综上所述,虽然朱熹的教育思想中有浓厚的理学倾向,客观唯心主义色彩浓厚,但是其对教育作用的重视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朱熹对小学和大学加以划分,并为各个阶段整理了相应的教材,可以说是教育史上一个极大的贡献。......
2025-09-30
宋代的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人们称为“宋四家”。然而“宋四家”的说法在宋代并没有人提出,它的出现最迟是在元朝的时候。所以,蔡襄的书法在当时被誉为当世第一。他也同苏轼一样,在书法上主张发挥个性,认为“随人做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米芾的书法风格在“宋四家”中最为全面,笔法变化也最为丰富,又因其善取百家之众长,故人称“集古字”。......
2025-09-30
书法有一种说不清的玄妙,女人有说不清的性情;书法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女人性格是千齐百怪的……书法对女性的气质修炼和性情陶冶大有裨益。书法的定义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
2025-09-29
王宠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博学多才,他在书法方面造诣极深。他辞官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大自然,最终和文徵明、祝枝山形成“吴门书派”,成为“晚明三大家”。显然这与王宠高蹈出尘的心态和疏淡秀雅的审美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王宠的温厚平和、不激不厉的艺术气质影响着后人。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范例。......
2025-09-29
本节所谈规格、标点、书法三者,书法是最麻烦的问题,因为:乱七八糟的印象绝大部分由此而来;即使明白了,注意了,也不是短期内所能改正。这里所谓书法的要求当然指低的,甚至低之又低,只要求写得像汉字,而不是中西文的混合体。几种条件加起来,其和是写汉字而不像汉字,既难认,又难看。汉字笔画都有一定的形状,就是常说的横平竖直。这类帖,字都是照汉字形体的规矩写的,直是直,横是横,笔画的相对位置也合法。......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