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创立,历代王朝对该制度不断发展、强化。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皇帝制包括皇权至上、皇权独尊、皇位世袭三大特点。......
2025-09-29
(一)汉魏时期的选士制度
1.汉代察举制
所谓“察举”又称荐举,就是“乡举里选”,由三公九卿(主要是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中央,再由中央考察核实后授予官职。
汉代察举制正式成为比较完备的选士制度,是在汉武帝之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根据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举荐给中央,再由中央考察核实后授予官职的制度。它是汉代重要的出仕途径之一。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中间环节,是一种更注重按照门第取士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制产生于三国时期的魏国。由中正官把被选的士人按照家庭出身和个人才学,分为三级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作为授官晋爵的依据,然后再按品授官。
(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所谓科举制就是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科举制设立于隋朝,完备于唐朝,发展扩充于宋、元、明、清,到清末(2025年)被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 300多年。
1.隋朝科举制的产生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和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魏晋南北朝以来重门第不重才学的“九品中正制”便不再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以考试来公平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应运而生。
科举制以自由报考(“投牒自进”)为特点,以知识才华为选士内容,以考试优劣为取舍标准,把考试大权集中在中央吏部,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淘汰的差额考试为主要筛选办法,以加强皇权为宗旨,广泛地向地主阶级各阶层打开了入仕的途径。
2.唐代科举制的实施
唐代虽在政治上推翻了隋王朝的统治,但在文化教育上,尤其在选官制度上却继承了隋王朝的一切优良建制,补充和发展了科举制。
(1)考生来源与考试程序
唐代考生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学校出身的“生徒”,经所在学校考试合格后送考;二是州县地方选送的“乡贡”,州县“乡贡”生须经地方逐级考试选拔后报送尚书省考试。关于考试程序:唐代科举考试分两级进行,即地方州县、中央官学的预试和尚书省礼部的考试,最后再由吏部复试授官,形成了礼部选人吏部授官的制度。
(2)考试科目、内容和方法
秀才科:考方略策五道题,以文理通顺、透彻程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为及第。秀才科取士注重博学高才,隋唐科举取士皆以本科及第为最高。
进士科:“进士”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意思是经过层层选拔贡送给王室的可授爵禄的优秀人才,隋唐科举考试沿用此称并定为一科。在唐代科举考试各科中,进士科最受重视,考试以诗赋为主。
明经科:主要考试经义。唐代把儒家经典分为大经、中经和小经3类。
明法科:主要考试律、令等知识。
明字科,即文字科,“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明字科亦叫明书科。
明算科:就是算术科,主要考《九章算术》三条,《周髀算经》《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五经算术》各一条,十通六者合格。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虽多,但方法却只有五种,即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https://www.chuimin.cn)
(三)宋元明清科举制
1.宋代科举制的改革
1)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了及第后的地位和待遇。宋代科举及第后,不需经吏部考试即可授官,而且及第后授官的级别也有所提高。
2)突出进士科,并改革进士科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重策论和经学,加强了实际能力的考试。
3)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按宋制秋“取解”(即秋天由各州通判和录事参军主持进行选拔考试),冬集礼部,填写保举状,来年春天由皇帝任命六部尚书或翰林学士主持省试。省试考中后,皇帝还要面试。
4)完善考试制度,防范舞弊。为了防止科场作弊,宋代严格考试纪律,具体表现为:一是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应试;二是临时指定主考官,实行“锁院”制;三是举行复试和“别头试”;四是实行“糊名”与“誊录”制度。
5)在科举与学校之间,强化了学校教育的力度。宋代三次兴学运动都提出了加强学校教育的主张。
2.明清科举制的革废
(1)科举程序
明清科举考试最重视进士科,其考试程序明代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清代为四级,前面加“童试”。
1)“童试”是预备性质的考试。清代府、州、县学的学生称为“生员”,未取得生员资格的称“童生”,童生要取得生员资格,须经过县试、府试、院试等一系列考试,这些统称为童试。童试通过后须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再参加科举考试,凡名列一、二等和三等前列的,就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2)“乡试”是明清两代在各省城举行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于考期定在农历八月,所以又称“秋闱”。考试分三场: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各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三场考试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十五进行。根据朝廷下达的名额被录取的生员,统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各省的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均可应考。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的二月份举行,所以又叫“礼闱”或“春闱”。会试也是分三场进行,分别在二月份的初九、十二、十五进行。会试中试者称作“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4)“殿试”也称“廷试”,是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殿试后还要对合格的考生定甲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获得第一名,称作“连中三元”。
(2)八股文与试帖诗
所谓“八股文”是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写作格式,即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式也有一定的规定,如“破题”有两句,破解题目的意思;“承题”三四句,承接“破题”进一步说明题目的意思;“起讲”用三四句或十来句领文,然后进入正式论述(“入手”),在后四部分中,要求每个段落要有两相排比对偶的句子,每股少则四句,多则二十句,全文300到700字之间。
清朝科举考试中,除八股文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文体,那就是“试帖诗”,又叫“五言八韵诗”,它每句五言,共16句,首尾各两句可以不用对偶,其余各联必须对偶,限定以某字为韵,在题目旁须注明“得某字”韵。诗的结构大致与八股文类似。
(3)考试场所
明清贡院是科举考试的场所。贡院之设始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唐、宋两代把省试的场所称作贡院。元代以后,乡试、会试的场所也叫贡院。贡院制度的形成历经千年,至明、清两代形成定制。
3.科举制的终结
由于八股取士,考场舞弊等多种因素交织融合在一起,使明清之际的科举考试弊窦丛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批评,直至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已成大势所趋。
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们对科举,尤其是八股取士的批评是切中时弊的。顾炎武曾抨击道:“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八股取士不仅败坏人才,而且败坏了学术,造成举业盛而学术衰的不良状况。科举考试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且只能代圣贤立言,八股取士的程式又极为固定,这样固定的内容和死板的形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学习,而且极易被揣摩、效仿,以迎合考官的心理。为适应八股取士之需要,许多人开始押题做答案,考生则花钱买答案,只要背诵答案就可以应付考试。
另外,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愈演愈烈,使学校教育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或附庸。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准备科举,科举考试的内容就是学校传授的内容,科举考试的方法也成了学校中考核学生的方法,科举完全成为学校的指挥棒,学校完全成为应试教育的机构。再加上科举舞弊现象的屡禁不绝和愈演愈烈,科举制已随封建政权的没落而走到了穷途末路。2025年,清廷被迫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自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开始,至2025年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共延续了1 300年之久。
相关文章
皇帝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创立,历代王朝对该制度不断发展、强化。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皇帝制包括皇权至上、皇权独尊、皇位世袭三大特点。......
2025-09-29
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的出现,PLC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使PLC在概念、设计、性能、价格以及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不仅控制功能增强,功耗和体积减小,成本下降,可靠性提高,编程和故障检测更为灵活方便,而且随着远程I/O和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以及图像显示的发展,使PLC向用于连续生产过程控制的方向发展,因此,PLC与数控技术、CAD技术、机器人一起称为现代工业生产自动化的四大支柱。......
2025-09-29
于是,美国的公共关系事业逐渐从国内走向国际。美国85%的企业都设有公共关系部或外聘公共关系顾问,每年的公共关系预算超过20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的公共关系行业组织也纷纷成立并且得到了发展。1968年,美国公共关系国家理事会成立。1976年,人类沟通委员会同美国公共关系协会合并,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职业公共关系组织。至此,公共关系在美国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2025-09-29
DSP发展概况在DSP出现之前,数字信号处理只能依靠微处理器来完成。1978年,美国AMI公司发布首个单片DSP芯片S2811。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1982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推出DSP芯片TMS32010及其系列产品,标志了实时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重大突破。TI公司的TMS320系列产品是最成功的DSP产品之一,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DSP芯片。DSP的发展方向DSP发展方向如下:1)可编程化。......
2025-09-29
以市场占有率划分,中国伺服系统市场呈现明显的梯次结构。同大多数高精密度的产品一样,长期以来外资品牌占据了国内伺服系统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市场占有率达77%。......
2025-09-29
同时,许多制度的初始设计并不是针对想象的单位模式而形成的,如户籍制度的形成与城市就业压力、社会稳定和流动人口的控制有关,而粮食统购统销与粮食危机直接相关。对制度的形成来说,新中国的成立、工作重心向城市的转移和向苏联学习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权力部门主动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开始。而且,统购统销、土地无偿使用制度、公有住房的原则、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以及户籍制度都逐步确立。......
2025-09-29
生态恢复的概念是一个宏观范畴,涉及地球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涉及多学科交叉。同年,ABER和Jordan提出了“恢复生态学”的概念。在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践中,相关概念包括生态恢复、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生态改建和生态改良。他们认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造必须以尊重自然为基础,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生物圈的自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通过人工改造、恢复、改善、重建,维护和管理受损的生态系统,使其原有的生态恢复。......
2025-09-29
课程教学评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的“考校”制度,也就是课程评价制度。从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制度更是我国古代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在世界上开创了文官考试的先河。美国学者枯巴和林肯认为,现代课程教学评价经历了四个阶段,形成了四代不同的教学评价理论和方法。课程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其功能可以概括为:诊断功能、反馈功能、定向功能、证明功能、以及教学功能等。......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