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不忌白衣、白帽。这也是白衣白帽为常服的证据。元初对冠服车舆并无特别规定,各族多遵从旧俗。元文宗甚至穿着常服谒太庙。顺帝五年冬十月,禁止倡优穿着盛服,允许男子裹青巾,妇女穿紫衣,不许戴笠、乘马。明太祖遂令依其式样颁行天下。有人认为,瓜皮帽就是六合巾,也为明太祖所制。明初,朱元璋《诏复衣冠如唐制》称:“初,元世祖起自沙漠,以有天......
2025-09-29
综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变化规律,在目前传承下来的节日风俗中,有共同的特点,也有相异之处。从总体的形成、变化规律来分析,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的特征。
1.礼仪性
在众多的节日风俗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日来往,可以说是人际关系、家族关系带有集会性的“桥头堡”。通过这种正常的来往,可以互相问寒知暖,密切人伦关系,交流生活信息,总结发家致富的经验。实践证明,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从过年(春节)开始,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重大的节日,随即开展了礼尚往来的来回循环活动。
2.理想性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不管农事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娱乐节日,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的。如春节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正月,正是农闲季节。人们在一年辛勤劳动之后,需要休养生息,总结经验,以利再干。例如,把春节活动,作为庆祝丰收、展示成绩、交流信息、企盼来年的日子来庆祝。
3.时代性
节日风俗的形成,有它的时代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如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元宵节观灯之盛况,只能产生在封建社会中期文化比较发达、物质比较丰富的时代。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以前的奴隶社会,是不会产生这样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元宵节观灯活动,也形成不了这样的固定风俗。所以时代性是节日风俗的又一个显著的特征。
4.民族性
民族性受到地域性的重要影响,原始人因居住的地域不同,水土环境不同,谋生的方式不同,逐步分化为肤色不同、语言不同、风土人情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的各个民族。各个民族中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以及和节日相适应的风俗习惯。这种节日风俗,有着自己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又由于互相借鉴、渗透的作用,有许多节日风俗又有相类似之处。
5.传承性(https://www.chuimin.cn)
节日风俗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在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中,具有强大的制约能力,它可以使本族本地区的人们共同遵守而不可逾越,它虽不是法律,但有法律的功能,谁要是违犯了风俗,就要受到人们的指责。所以我国《礼记·曲礼上》有规定“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由是观之,民俗具有很难改变和可以改变的二重性。
节日既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风俗,就决定了它很难取缔的特点,它只能继承发展,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加以改造和补充,这就使节日风俗具有传承性的特征。
6.变异性
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前进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斗争,没有斗争就没有发展。节日风俗的形成,也是一个不断斗争和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演进和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传统的风俗必然受到历史的批判。对其优秀的风俗,后人继承下来,并且在继承的过程中,加以补充和改进;对其不健康的风俗,要加以改造以至于取缔,这是节日风俗产生变异现象的客观原因。
7.群众性
风俗习惯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积累,为众人所创造,它具有集体化、大众化的特点。中国学者黄遵宪说:“风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而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至成,虽其极陋甚弊者,举国之人,习以为然。”这就是说,人民群众在创造人类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各自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风俗一经形成,就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所以说节日风俗的群众性,也是一个显著的特征。
8.地方性
各个民族的节日风俗,除具有普遍的共同性外,也由于长期居住的地方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地方风俗。这种地方风俗各具特色,突出地体现了地方性的风土人情,抒发了该地区土生土长人民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
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不忌白衣、白帽。这也是白衣白帽为常服的证据。元初对冠服车舆并无特别规定,各族多遵从旧俗。元文宗甚至穿着常服谒太庙。顺帝五年冬十月,禁止倡优穿着盛服,允许男子裹青巾,妇女穿紫衣,不许戴笠、乘马。明太祖遂令依其式样颁行天下。有人认为,瓜皮帽就是六合巾,也为明太祖所制。明初,朱元璋《诏复衣冠如唐制》称:“初,元世祖起自沙漠,以有天......
2025-09-29
“什么事一到了中国,都被纳入了教化的轨道,连动画片那么充满灵气和生气的艺术都不例外。”虽然动画的喜剧传统在初创阶段便已经具备,但是长期的教化思维使其一直没有受到广大创作者的重视,比如经典的《过猴山》《三个和尚》,这些动画短片都天生具备中国式的讽刺幽默的特质。......
2025-09-29
中国古代有基督教的传播,后泛称为耶教。1895年,在城内南门街建立英国耶稣教内地会教堂,附属崇爱女学堂;在城内堂子巷设立美国耶稣教浸礼会教会。1899年,在城外瓜洲镇,设立美国耶稣教长老会教会。1908年,在城外仙女镇设立美国耶稣教圣公会教堂,内附属浸会小学堂。麦嘉悌遂购买北门内仓桥西吴姓民房改建耶稣堂19间。至民国早年,高邮有耶稣堂1处,教徒30余人;天主堂6处,教徒700余人......
2025-09-29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我们阐述省别风俗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同样的条件、同样的对立、同样的利益,一般说来,也应当在一切地方产生同样的风俗习惯。”这无疑促进了风俗的趋同性。马克思曾指出这样一个前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西汉谏议大夫王吉奏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承认风俗的差异,就是承认人类的基本利益。......
2025-09-29
每年的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在我国,元旦也被称为“公历新年”“阳历新年”或“新历新年”。图6-27大厅3.走廊元旦期间,幼儿园的走廊可悬挂幼儿自制的灯笼、鞭炮,这样既有视觉冲击力,又能很好地宣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图6-29走廊4.班级元旦期间,幼儿园的班级布置应由师幼共同参与、合作进行。......
2025-09-29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5-09-29
在西周至春秋时,苏北的西北部曾长期属于宋国风俗,东北部则属于鲁风莒俗。宋国作为商人后裔,是最能体现殷商风俗的国度。后来宋人叔梁纥之子孔子成为春秋时仁政的大力宣传和推行者,应该与宋地的仁义风俗有关。不论出于何种目的,宋君对仁义风俗的固守和信仰,在春秋动荡的岁月里成为一座仁义的灯塔。宋国人民不仅对霸主国承担沉重的贡纳义务,而且大批人民被驱使、被杀害。......
2025-09-29
泛泛而言,中国3000年历史长河中,主流风俗受周代礼法的影响最大。周代的礼法不会凭空产生,可能大部分承于商。周以后的丧葬、婚姻、祭祀、衣、食、住、行等风俗大多被纳入周礼,且以相当于国家法律的地位予以规定。因此,周代礼俗是合二为一的,可从《礼记》《周礼》《仪礼》中找到源头;而与农业活动相关的四时习俗则多源于《礼记·月令》和《大戴礼记·夏小正》。因此,周礼的核心是尊上卑下,贵贱有别。......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