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当代社会,文化是一个热词,举凡婚丧嫁娶、居家礼仪、艺术形态、民族交往、国策政纲、文化教育等莫不与文化二字关联。在世界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海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却面临着失去自我根脉文化的危险。鉴于此,许多学者呼吁中国文化在文化主流传承上要认祖归宗。......
2025-09-30
重道轻器的价值理念、安贫乐道的精神操守、内外和谐的生存之道、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基本社会理想和政治伦理文化。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曾经在世界历史上长时间占据前沿。
百年前,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尊崇道统的中国文化与追求革新的西方文化不期然相遇,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使当时的国人很难对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衡量,于是近百年来,除了挞伐传统文化,就是对西方文化的选择性接受。
但当西方文化无法解决享受着发达的科技而人的精神家园却日渐荒芜、社会要素关系难以和谐、各种恐怖活动层出不穷、环境严重污染以及威胁人类生命的各种世界性疾病越来越多等诸多生存困境的时候,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西方文化的发展已达到了一个临界点,破解当代人类生存困境需要另外的文化体系,便把目光投向了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
(一)重道尚德思想对现代科技发展的道德制衡
中国近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对缓慢,与宗教、人文、政治活动相比,科技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当代社会给科技披上了华丽的外衣,使之成为世人膜拜的对象。
全球充溢着科技能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乐观主义思潮,重科技轻人文的负面效应愈加明显,人类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亦在吞咽苦果: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武器和生化武器对人类的威胁,生命个体精神家园丧失等严重困扰着人类。
2025年7月,在印度波那举行的世界秩序标准规划第14次会议上,当代科技最发达的美国起草了一份26名学者签名的报告《科学技术的堕落》。报告认为:现代社会不少思想、道德、伦理和文化上的混乱,与科技发展过快有关。应当适度限制科技发展以调整思想,使人类有足够的道德理性来正面使用科技,造福人类。
中国古人素以道为尊、以德立国,重道轻器。器,即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工具;道,既指自然规律,也指生存于社会的人类所必须遵从的根本准则。人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即为“守道”;处理社会关系时遵从秩序、规则即为“守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民国后增加仁爱、和平,为十德),是中华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精神命脉。
中国传统文化从深层次上提供了当代道德理性建构的基石。儒释道思想所彰举的诚意正心、慎独自律、明因慎果以及善恶相报等价值思想,给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伦理道德限定。科学的发展必须在人类伦理道德的限度内运行,科学精神必须与人文精神紧密融合。
如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道尚德”思想能得以介入现实,或现代人谦恭地接纳传统文化理念,它就能有效地为现代科技发展导航,使之彰显造福人类的正面功能,最大限度地消解损害人类社会的负面效应,实现道德与科技的良性互动。
(二)重义轻利思想对现代商业市场行为的调整与规范(https://www.chuimin.cn)
消费主义弥漫在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模铸了现代人效率与务实的思维方式,其价值评判标准更倾向于现世的功利与享乐。
人口增多、阶层分化复杂、资源匮乏,令现代人的生存竞争日渐激烈,追逐利润、见利忘义的商业行为在当今社会已成顽症。由此带来社会成员关系紧张,国家、地区之间因抢占资源而不断发动血腥战争。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症结在于人类日趋膨胀的物欲与自我中心主义,要化解危机,须得从根治人类贪欲的病根着手。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一向倡导道德为本,立功、立言要先立德,以道德文化维系社会良性运转。求利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放于利而行”,对求利活动必须以“义”制约。最早探讨义利问题始于孔子。孔子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要在义利之间做出选择,必将义优先于利。
孟子的“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董仲舒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及程朱学派的“存天理,灭人欲”等,无一不源于孔子的重义轻利思想,圣贤们千经万论其基本的思想都是节制欲望,不与人争利。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较而言,其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都有着巨大的不同,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行商逐利已上升为一种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社会生活的结构形态。如果能把传统文化的重义轻利或者先义后利的价值理念落实为现代工商业文明核心价值行为规范,中国现代化就能在借鉴西方现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质的现代工商业文明模式。
(三)非战尚和思想对地区局势争端的化解
当前世界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为各国在更广泛领域、更深层次上开展相互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在全球一体化加剧的背景下,西方文化思维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给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灾难性影响,也给中国人民的福祉造成了阻滞,让世界和平蒙上了阴影。“地球村”要有统一的村规民约,竞争及暴力发展的路径并不适应未来的世界格局。
“和为贵”是中国人普遍的心理倾向,这一点几千年来一脉相承,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尚和”思想,在国家关系上,体现为倡导“协和万邦”,主张和平;在社会关系上,体现为倡导“同舟共济”,共建和谐;在家庭关系上,体现为倡导“家和万事兴”,讲求和睦;在文化关系上,体现为主张广撷百家,和融诸说。中国历史上的佛学东传、西学东渐,儒、佛、道诸家长期并行不悖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里,随处可见中国古人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思想表达。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作为爱好和平和充满自信的中华民族,应该广泛弘扬和传播“和合”思想,为化解地区、国家间的争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
相关文章
(一)文化当代社会,文化是一个热词,举凡婚丧嫁娶、居家礼仪、艺术形态、民族交往、国策政纲、文化教育等莫不与文化二字关联。在世界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海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却面临着失去自我根脉文化的危险。鉴于此,许多学者呼吁中国文化在文化主流传承上要认祖归宗。......
2025-09-30
有一次,齐国国君齐景公来到纪国的地盘视察。齐景公心想,这纪国也够浪费的,吃个鱼还只吃其中的一面,难怪要亡国。品格传承纪律严明的人民解放军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解放了上海市。就是因为这铁的纪律,因为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人民解放军战士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接管上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25-09-29
从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角度看,首先对这种以抽象的“主义”来涵盖“问题”的思想现象进行质疑与反省的是严复与胡适。由于严复的思想远比胡适更为深刻,研究与发掘严复在这一方面的思想,即他对自然法与抽象的“主义决定论”的批判,对于深入研究中国现代政治思潮史中的抽象化的“主义”问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最早对西方抽象化的“主义”进行学理上的批判的是严复。......
2025-09-29
此外,在《中国语法理论》里还多举了一种口语里少见的“转折式的紧缩”。从上面举的例句可见,王先生定的紧缩范围是比较宽的。这是因为,王先生主张:所谓紧缩,须具备下列的两种情形:1.念起来只像一个句子形成,中间没有语音的停顿;2.不用联结词“而且”,“以便”,“因为”之类,只把两个意思粘在一起。......
2025-09-29
赏木如听戏,外行看的是花团锦簇,内行听的是音韵腔调。同时,中国人注重与内心沟通的环境与生活方式,因此,配合感性生活方式的传统家具形式很多。为适应现代家居环境,仙作古典家具在家具形制、配饰上做了适当调整,不仅增加了使用的舒适度,还在意韵上添加现代气息,使其既能完美地传承传统文化,又具备现代文明的舒适和多元化。此桌用材精良、结构严谨、雕工精细、韵味富丽华美,允为承古融今之佳制。......
2025-09-29
11世纪在意大利诞生的博洛尼亚大学,被称为西方世界第一所大学。而中国的现代大学的建立则要晚得多。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是北洋大学堂。另外,1920年前后产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国立综合大学东南大学,它与上述的北洋大学、京师大学堂一起成为早期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此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相继发展为中国早期高水平的现代国立大学,南开大学则是中国早期第一所高水平的私立大学。......
2025-09-30
第一节“新学”与“美育”:新思潮在近现代中国的传播十九世纪末期,随着封建王朝的日益衰败,西方的新思潮快速向我国传播,中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借助西方的新思潮、新观念来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观念,西学东渐日趋明显。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将西方近代美学思想介绍到中国,其美学观点在中国近现代都有很大的影响。随着这一股启蒙思潮的兴起,美育受到了高度重视。......
2025-09-29
一种现代的、超现实的魔幻思维再次发展起来。在中国,现代魔幻思维的复兴比西方来得更为曲折。在五四新文化浪潮的洗礼下,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成为主流思想,这一思想在某些时期不免扩大化,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巫术和宗教文化遭到重大打击和批判。总而言之,魔幻思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头,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基因,永远存留在人类的意识之中。......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