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职业教育的相关标准、规范都强调要听取由产教双方代表共同组成的职业教育决策咨询机构的意见后,方可按程序颁布。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2015年发布的《关于职业学校的框架协议》明确规定了职业学校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使命和地位。产教融合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也是基本特征。......
2025-09-30
(一)春秋战国私学的形成
1.官学衰落、私学兴起的原因
(1)政治经济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在“井田制”的“公田”之外出现了大量“私田”。由于诸侯势力的扩大,使周天子统治摇摇欲坠,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频发生,大国争霸,吞并小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时周王室已沦为诸侯的傀儡,根本无暇顾及学校教育,造成“乱世则学校不修”的状况。
(2)士阶层的出现
“士”不是一个的稳定的社会阶层,在奴隶制下是贵族的下层,在封建制兴起时为平民的上层。“士”阶层的兴起,使原来保存在官府的文化典籍流传到民间,促进了文化的下移,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和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私学
私学兴起于春秋中叶,繁荣于春秋战国之交,大盛于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可以说有多少学派就有多少家私学,当时有九流十家之说,指的是儒、墨、道、法、名、农、阴阳、纵横、杂九流,加上小说家为十家。但对教育影响较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1)儒家私学
儒家私学的创始人是孔丘,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2]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况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孔子弟子三千多人,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私学,在政治上他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祖述尧舜,宪章文武”[3],恢复西周的典章制度,在新的变革面前持保守态度,认为当时的情况是“礼崩乐坏”。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爱”的思想,主张人本性善,教育的作用就是寻求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主张王霸统一。儒家私学在教育实践方面的丰富活动、在教育理论方面的较高造诣都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2)墨家私学
墨家私学的代表人物是墨翟,墨家弟子号称三百人,“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自苦为极”[4]“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5]。墨家在政治上代表手工业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提倡抑强扶弱。在教育上主张“述而且作”,重视生产知识、科学技术的传授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倡导实行、实用,坚持劳动锻炼和思想教育。出于培养“兼士”的需要,加之该团体的手工行会特征,墨家私学有着严密的组织、严肃的纪律和严格的训练。
(3)道家私学
道家私学的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政治上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反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在教育上主张“无知无欲”“绝圣弃智”。
(4)法家私学
法家私学的代表人物有管仲、李悝、商鞅、韩非等,政治上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根据现实需要制礼立法。由于法家的代表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因此比较重视教育。
(二)源远流长的蒙学教育
1.汉代书馆教育
(1)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
1)在汉代官学体系中,除宫廷学校对皇家子弟进行启蒙教育外,缺乏初等学校的设置,所以汉代启蒙教育的任务多依靠私学承担。
2)汉代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士人必读儒家经典,政治上才有出路,而官学中的太学和地方学校接受生源有限,所以私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而得以发达。
3)汉代经师大儒凡得不到从政或任博士机会的,一般都从事私人讲学活动,即使从政的也一边做官一边教书,罢官回家后继续聚徒讲学。由于汉代一批学术造诣较深的儒家学者从事私学活动,从而对私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4)西汉末年产生今古文经学之争,官方支持今文经学,排斥古文经学,古文经学派为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往往回到民间传授经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2)汉代书馆教育的内容
汉代私学按其程度分为书馆和经馆。书馆又称书舍、学馆,是较低程度的私学。经馆是私学的高级形式,又称“精舍”“精庐”。
书馆教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进行识字教育,也传授一些数学常识。为配合识字教学,我国古代识字教材出现最早,可以说位于各类教材之首。据史籍记载,西周已有字书《史籀篇》供小学识字教学之用。经过改编的《仓颉篇》以隶书书写,共3 300字,是汉初闾里通行的识字课本,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广泛使用的统一的识字课本。汉代书馆教学中,最有影响的识字教材是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编的《急就篇》,至今我们还可看到它的原貌。
第二个阶段,在识字、读写教育的基础上学习《尔雅》,以加深文字教育;另一方面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所用教材主要是《孝经》《论语》,使学生接受初步的儒学教育。
经馆是比书馆高一层次的私学,实际上是一些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场所,其程度可与太学相比。
2.宋元蒙学教育
宋元开始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获得较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私人大办蒙学,官府也开始重视除皇家子弟以外的庶族地主子弟的启蒙教育,所以宋代以后,蒙学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增长,而且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教材方面也有很大改革。
(1)蒙学教育的形式
宋代以后蒙学教育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民间私人所办的蒙学,它有不同名称,如“小学”“家塾”“私塾”“蒙馆”“义学”等。另一种是官府所办设在地方的蒙学,这类蒙学有的还制定了详细的学规和计划,以后逐渐演变为地方官学。(https://www.chuimin.cn)
(2)蒙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朱熹对蒙学教育的内容有过明确的阐述,他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教以事”,即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以及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蒙童每日功课主要是识字、写字、读书、背书、属对、作文等。
(3)蒙学教材
蒙学教育的发达,带动了蒙学教材的发展。宋元以后的蒙学教材大致有以下几类:
1)识字类教材,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代表。
2)伦理类教材,以吕本中的《童蒙训》、程端蒙的《性理字训》为代表。
3)历史类教材,以王应令的《十七史蒙求》、黄继善的《史学提要》、陈栎的《历代蒙求》为代表。
4)诗歌类教材,以朱熹的《训蒙诗》、陈淳的《小学诗礼》为代表。
5)常识类教材,以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为代表。
其中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三)独具特色的书院制度
宋代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独特的教育产物,书院制度是中国教育特有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机构,它既是学习的高等学府,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可以说书院起于私学,“书院是私学的高级表现形式”。
1.书院的产生
“书院”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作“书院”,一种是由中央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刊和整理经籍的地方,如集贤殿书院;另一种是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私人所建书院,如张九宗书院、李宽中秀才书院等,都是读书人自己治学的地方。唐末五代数十年间,“兴干戈,学校废,而礼义衰”[6],当时的名师大儒学习禅林讲经的做法,利用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或选择山林名胜筑舍聚徒讲学,发展成了正式的书院。
2.书院的发展
(1)北宋著名书院及其兴衰
北宋著名的书院,根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主要有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据另外的考证还有嵩阳书院和茅山书院,总称北宋六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唐贞元年间(785—805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读书,曾养一白鹿自随。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年)在此建白鹿洞国学,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教授生徒,并置田以给诸生,学者大集。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江州知州周述,以来白鹿洞的学者多达千人为由,上书朝廷,请赐《九经》肄习,诏从其请。宋真宗咸平五年(2025年)白鹿洞国学重加修缮,并塑孔子和其十大弟子之像。南宋孝宗淳熙六年(2025年),朱熹为南康军太守,申请重修,订立《白鹿洞书院教条》,从此白鹿洞书院闻名于世。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岳麓山下,原为佛寺。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修建院舍,创建岳麓书院。咸平二年(999年),潭州太守李允则又加扩充,学生达60余人,并请国子监颁赐经书。大中祥符五年(2025年)湘阴人周式主持书院,2025年宋真宗皇帝接见周式,并任命其为国子监主簿,仍为书院教授,并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赠送。南宋孝宗时,朱熹曾讲学其中,该院遂声名大作。
石鼓书院位于湖南衡阳,原为寻真观。唐宪宗元和中(810年)左右,州人李宽在此读书。宋至道三年(997年)郡民李士真向郡守请求,在原址创建书院。宋景祐二年(2025年),仁宗根据集贤校理的要求,赐书院匾额和学田。到南宋更加扩充,朱熹曾为之作记。
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商丘,原为宋名儒戚同文的旧居。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2025年),应天府民曹诚,在此建学舍,聚书授徒,讲习甚盛。因人称戚同文为睢阳先生,所以又称睢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县(今为登封市)太室山麓。北魏时为嵩阳寺,五代后周时改为太室书院,宋至道三年(997年)赐“太室书院”匾额和《九经注疏》。景禧二年(2025年)更名嵩阳书院。
茅山书院位于江苏江宁,宋仁宗时处士侯遗所建,教授生徒并供给伙食达十余年。
北宋书院发展既盛,曾一度在教育上起过地方学校的作用,但不久相继衰落。直到南宋,书院又得到极大发展。
(2)南宋书院的发达
南宋偏安江南,战事不断,政治腐朽,国力衰微,虽然于中央和地方勉强设学,却是有名无实,于是私人书院又应运而起,日益发达,几乎取代官学成为当时的主要教育机构。据《文献通考》记载有二十余处,其他“士大夫讲习之所,自为建置者”尚不在此数。当时最著名的有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四大书院。南宋书院和理学家讲学有密切关系。如白鹿洞书院为朱熹讲学之所,岳麓书院为张拭、朱熹讲学之所,丽泽书院是吕祖谦讲学之所,象山书院是陆九渊讲学之所等。
(3)元代书院的官学化
元朝统治者对于书院采取保护、提倡和加强控制的政策。早在元太宗八年(2025年)就在燕京(后来是元大都)建立了第一所书院——太极书院。元世祖统一后,书院发展出现两个动向,一是在热心地方教化人士的筹划下,不少路、府、州、县开始了书院重建工作;另一方面是一些大儒不仕新朝,避居山林,自建书院,专事学术研究,所以元代书院大盛。据有关统计,元朝书院达400多所。元朝统治者在提倡办书院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使书院官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主要表现在:官府任命山长和教师,并与地方官学的学正、学录、教谕一样,同命于礼部;控制书院的招生、考试和生徒去向;设置书院学田,作为书院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4)明清书院的变化及著名书院
明清书院经历了沉寂、复苏、勃兴、禁毁的历程。
明清初年书院一般处于沉寂状态,明嘉靖年间和清康熙年间开始复苏勃兴,明中叶以后曾出现四次禁毁事件。
清康熙年间书院发展与当时的经济兴盛也有密切关系。清朝后期朝廷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书院官学化倾向更加明显。
明清最著名的书院有:东林书院、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相关文章
涉及职业教育的相关标准、规范都强调要听取由产教双方代表共同组成的职业教育决策咨询机构的意见后,方可按程序颁布。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2015年发布的《关于职业学校的框架协议》明确规定了职业学校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使命和地位。产教融合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也是基本特征。......
2025-09-30
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艺术特色《关雎》通篇采用了起兴的艺术手法。诗的第一章以河中沙洲雌雄雎鸠的和鸣声起兴,写了淑女的被“逑”,表达了作者对美满婚姻的期待。诗中用“参差”“窈窕”等双声和叠韵词,既形象地描绘出景物的特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又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2025-09-29
(三)儒家思想与当代产品设计1.儒家“中庸”思想与当代产品设计中庸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且深刻的影响,它代表着儒家文化中最为成熟的部分,是核心内涵。家居用品的设计要素和设计灵感大都来源于儒家思想,它在某些方面体现着当时时代的统治思想和生活方式,又以“中庸”为贵,充分体现“适可而止”的设计理念。......
2025-09-29
在规律和分数之间,你把谁放在首位,这由你的良知和你对教育的认知水准决定,当然这也决定了你所做工作的意义大小,甚至正误。教育的本质是以爱唤爱。这是教育的底线,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教育,至少在小学,大部分与考试“无关”,比如习惯、人格、人性、品质、情感、态度、精神、思维、能力、特长、创新等等,这些东西是很难考出来的。......
2025-09-29
有一种看法,认为真实的历史就是血与火的历史,血雨腥风,征战杀伐,尔虞我诈,根本无仁爱、和平、诚信可言,因此,任何有关仁爱、和平、诚信的思想与典籍,都是虚伪的,都是粉饰,都是说教。孔子思想的重大贡献,是自觉到礼乐制度、等级规范背后的“仁爱”思想的重要,把它凸显了出来。“仁”是儒家思想中最根本的观点,它统率了义、礼、智、信,并展开为忠、恕两面。......
2025-09-29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产教融合,但从多个方面提出了物质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提出的技术教育,也称综合技术教育,是马克思关于教育内容理论的新贡献。(二)马克思指出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发达的和专用的劳动力马克思意识到了人力资本要经过投资才能形成,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马克思重视教育和培训的作用,并指出教育与培训需要一定的费用,因劳动力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增减。......
2025-09-30
对于易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物来说,产酸细菌的代谢过程在厌氧生物处理中并不构成限速步骤,影响产酸细菌的生态因子主要有pH氧化还原电位、温度、水力停留时间、有机负荷等。目前,根据产酸细菌生理生态学研究,三种发酵类型发生的生态因子研究已取得进展。在产酸发酵过程中,足够的碱度可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缓冲能力,避免pH迅速降低而导致某些厌氧细菌受到抑制。......
2025-09-29
结果显示三个IGN阵列纳米发电机都对相对湿度具有显著响应。不难发现,IGN阵列纳米发电机湿气产电性能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阳离子价态的升高而提升。图3.31所示为IGN纳米发电机湿气产电性能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和电流信号持续时间。......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