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学家根据他们对古典文献内容及其学术性质的理解,进行了一些分类,形成了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六分法和以《隋书·经籍志》为代表的四分法。今天,随着古典文献学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学者们对古典文献的类型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分类标准和分法。根据古典文学文献的编写体制、出版形式和流传方式的不同,兼顾中国古典文献的分类传统以及便于今天学习的实践原则,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几种类型的古典文献。......
2025-09-29
造成图书文献散失、亡佚的原因,概括起来大致有六个方面:
第一,书厄的出现,一般都与急风暴雨似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相关,也与强大的自然灾害有关,也与管理不善有关。如战乱、水火、失盗等,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祸,这是造成图书亡佚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第二,科技图书的亡佚,主要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历来不重视科学技术所致。如秦始皇焚书,主要是儒家经典、百家之书和各国史书,而兵书、农书、医书等生活、技术之书不在焚毁之列。但被列入焚书之列的儒家经典后来又大量出现并流传下来,相反不在焚书之列而见于《汉书·艺文志》的农书、医书几乎全部失传,成为佚书。
第三,在雕版印书之前,书籍流传主要靠手抄,因此人们对抄录的书籍是有所选择的。质量好的流传日广,其他的流传日微,逐渐被淘汰而成为佚书。如萧统的《文选》,其选编质量、方法远胜前人,致使其前十余家相继亡佚。(https://www.chuimin.cn)
第四,雕版印书之后,两种以上相近的图书,往往只有一种在社会上广为流行,另一种逐渐不行于世。如北宋先有薛居正所著《五代史》150卷行世,后欧阳修又编《五代史》74卷,修死后由朝廷正式印行。这样一来,北宋年间薛、欧二史并行。但由于欧阳修名气大,其书体例亦严谨,文笔简洁,更适于封建统治者需要,到南宋宁宗开禧三年(2025年),诏学官削去薛氏《五代史》,只存欧阳氏《五代史》,于是薛史渐废。
第五,大部头的书流传不容易。如三国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千篇,传抄不易,至南北朝时已不见原书,只有节抄本存世,至隋朝时节抄本亦不存。又如南朝齐《四部要略》1000卷、梁《华林通略》700卷、北齐《修文殿御览》360卷、唐《文思博要》1200卷,皆因部头过大传抄不易,早已不存于世。
第六,有些官书不向社会流传,只在朝廷中存放,视为秘籍,一遇灾祸,定亡无遗。如自汉至宋的历朝实录,其命运莫不如此。私家所藏,珍秘奇书或不外传,孤家自保,一旦有祸降临,必然毁亡,事后挥泪空叹,于事无补。
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文献学家根据他们对古典文献内容及其学术性质的理解,进行了一些分类,形成了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六分法和以《隋书·经籍志》为代表的四分法。今天,随着古典文献学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学者们对古典文献的类型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分类标准和分法。根据古典文学文献的编写体制、出版形式和流传方式的不同,兼顾中国古典文献的分类传统以及便于今天学习的实践原则,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几种类型的古典文献。......
2025-09-29
我国古典目录学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性,这就决定了它同科学研究有不解之缘。学术研究同各种领域的科学研究一样,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文献古籍的整理,也必须借助目录。古代目录保存了许多宝贵的古典文献方面的原始资料。[35]这六项方法,对于文学古籍的考辨、整理也是适合的。......
2025-09-29
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此后,历代书目几乎都设立了“别集”类。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别集编排体例的功用和价值有所不同。别集的流传情况相当复杂。别集在古典文学文献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这首先是因为它们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别集也是一些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
2025-09-29
史官负责典籍的记载、保管和整理,中国上古时期史官文化相当发达,中国古典文献学与古史学自古以来就有密切关系。孔子在文献整理方法上主张“多闻阙疑”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一点在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孔子在古典文献学上的功绩和影响通过他的弟子们的努力而发扬光大。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外,先秦诸子与古典文献学的关系都比较密切。在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荀子和韩非子是七十子之后汉儒之前的重要环节。......
2025-09-29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不单用丝麻做原料,同时使用了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原料,并改进了造纸工艺,大大降低了造纸成本,使得纸张的普及成为可能。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出现,造纸术的水平也日益提高,用于印书和装订书的纸张,根据原料、产地、特点、用途的不同,有许多不同的品种。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是文献载体形式的一大革命,也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革命。......
2025-09-29
唐代文献辨伪的发展,首先体现在《隋书·经籍志》的编修上。文学巨擘柳宗元以疑古证实精神较大地推动了辨伪工作的发展。宋代的辨伪成就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们的辨伪原则和论证手段。宋人的辨伪工作在思想认识和实施方法上已经具有一定的条理化色彩,是实现辨伪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前奏,成为辨伪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
2025-09-29
西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功底的结合,如一代学术宗师梁启超、胡适等都表现出疑古辨伪的倾向。现代的古典文献辨伪正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性派风行崛起,以张心澂为代表的目录学派用工勤勉。这是一部理论体系比《四部正讹》完备得多的辨伪学专著,其辨伪理论和方法直到今天仍是指导辨伪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当代辨伪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产生了巨大影响。......
2025-09-29
把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时视为“文献”,这一点在司马迁写作《史记》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文物上载有文字,自然算是文献。如果没有文字,文物是否属于文献,在现代学者中则有争议。从“文献”与“文物”的区别中引出文献学与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和器物学的区别,这对于我们限定文献和文献学概念的内涵是有一定意义的。......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