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此后,历代书目几乎都设立了“别集”类。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别集编排体例的功用和价值有所不同。别集的流传情况相当复杂。别集在古典文学文献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这首先是因为它们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别集也是一些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
2025-09-29
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陈垣指出:“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61]如同一物,《元典章》一处作“纳尖尖”,一处作“纳失失”,陈垣分析道:“欲证明此‘纳尖尖’、‘纳失失’之是非,用对校法不能,因沈刻与元刻无异也。用本校法亦不能,因全部《元典章》关于‘纳尖尖’、‘纳失失’止此二条也。则不能不求助《元典章》以外之书。《元史》卷七七《祭祀志·国俗旧礼》条:‘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帘,复棺亦以纳失失为之。’卷七八《舆服志·冕服》条:‘玉环绶,制以钠石失。’《舆服志》中‘钠石失’之名凡数见,则《元典章》‘纳失失’之名不误,而‘纳尖尖’之名为元刻与沈刻所同误也。”[62]
清代学者已相当成功地将这种方法运用于校勘中。如《淮南子·原道》篇有两句话:“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胡适云:
王念孙校,“无垠”下有“鄂”字。他举三证:一、《文选·西京赋》“前后无有垠鄂”的李善《注》:“《淮南子》曰:‘出于无垠鄂之门。’许慎曰:‘垠鄂,端崖也。’”二、《文选·七命》的李善《注》同。三、《太平御览·地部》二十:“《淮南子》曰:‘下出乎无垠之门。’高诱曰:‘无垠鄂,无形之貌也。’”这种证实虽不得西汉底本,而可以证明许慎、高诱的底本如此读,这就可算是第一等的证实了。[63](https://www.chuimin.cn)
一望可知,被胡适誉为“第一等的证实”的三条证据,皆为他书的引文,王念孙所采用的显然是他校法。
当然,我们有必要对用于他校的资料的可靠程度作出判断。一般来说,时代越早,越接近原始面貌,也就越可靠。在原始资料难求的情况下,不得已而求其次,则较晚的资料也可用作校勘之资。不过,我们还应注意古人引书不谨严,有的概述其大意,有的删节其原文,而且所据也并非尽属善本,所以采用他校法也要特别慎重。
相关文章
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此后,历代书目几乎都设立了“别集”类。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别集编排体例的功用和价值有所不同。别集的流传情况相当复杂。别集在古典文学文献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这首先是因为它们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别集也是一些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
2025-09-29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不单用丝麻做原料,同时使用了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原料,并改进了造纸工艺,大大降低了造纸成本,使得纸张的普及成为可能。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出现,造纸术的水平也日益提高,用于印书和装订书的纸张,根据原料、产地、特点、用途的不同,有许多不同的品种。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是文献载体形式的一大革命,也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革命。......
2025-09-29
叙录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所以说刘向汇集各书叙录而成的《别录》一书,就是后世叙录体目录的创始和范例。......
2025-09-29
以上介绍了有关版本的一些知识,其目的就是要利用这些知识来对版本进行鉴别,选择好的版本阅读、购买和收藏,运用版本学知识解决学术研究中的相关问题。现代出版物一般都有明确的版权记录,根据版权记录可以得知该版本的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出版人、版次、印数等,但不能说因此就不需要鉴别。因为该版本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其他版本,该版本在同书的各版本中处于什么地位等,仍然需要进行鉴别,以使对它作出正确的判断。......
2025-09-29
蝴蝶装、包背装虽然已经是比较先进的书籍装式,但它们仍然各有其缺点。[26]正是由于蝴蝶装、包背装各有其无法克服的缺陷,线装终于取代蝴蝶装和包背装成为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所谓线装,其实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
2025-09-29
目字的本义是指人的眼睛。人眼为双,故后世便以目来表示复数的事物,且引申为逐一称述的节目、条目、细目、项目、名目之义。因刻木要用刀,后来便加上一个“金”字偏旁。目、录这两个词用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但是,录也可以作为包括目和叙录两个部分在内的简称。......
2025-09-29
“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它创始于《七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所以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与当时校书分工的门类相同。《七略》虽已散佚,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在其基础上编成的。《七略》主要是根据当时的学术体系分类的。......
2025-09-29
正式把这一名称理解为目录学的意义,是在17世纪的中后期。可见在北宋时已有“目录之学”的提法。到了清代,目录学尤其受到重视而几乎成为一时之“显学”,这一名称被广泛使用。自宋代以来,对于目录学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如宋代郑樵、清人章学诚等认为“目录”不能独立成学,而应该属于“校雠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实际上,郑、章所论校雠之事正是目录学的内容。......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