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此后,历代书目几乎都设立了“别集”类。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别集编排体例的功用和价值有所不同。别集的流传情况相当复杂。别集在古典文学文献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这首先是因为它们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别集也是一些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
2023-07-25
除写本和刻本外,书籍文献中还有活字本和影印本。
活字本指用活字排印的书本。根据制造活字的原料不同,可分为泥活字本、磁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活字排版技术北宋即已成熟,活字本图书的版本价值也可参照刻本作出判断。泥活字本、磁活字本、锡活字本图书流传甚少,古代活字印刷本主要是木活字本和铜活字本。木活字本最著名的是清武英殿聚珍版,共印书134种。铜活字本最著名的是清代印行的《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至雍正四年(1726年),经26年始告完成。铅活字本早在明弘治、正德年间就已出现,但技术不太成熟,故后来没有发展。近代从西方引进活字排版技术,逐渐取代传统雕版印刷和其他活字印刷,铅活字本成为近代的主要版本形态。当前,激光照排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它也是以字为单位进行编排,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活字排版,这类书籍版本我们姑且称之为电子本或电子活字本。
影印本是指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根据印版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不同,影印本可分为石印本、胶印本、珂罗版印本等。近代以来采用石印技术印刷了不少古籍文献,同文书局影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和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未刊珍本丛书》等最为著名。当代胶片制版技术更加成熟,影印古籍颇多,最著名的当推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台湾商务印书馆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四库全书》。影印本具有能够保持作品原貌、出版周期短、制造成本低、价格相对便宜的优点,它的版本价值主要依赖所影印的原本的价值。如果选择底本不善,制作工艺不精,影印本的价值就很有限了。
有关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文章
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此后,历代书目几乎都设立了“别集”类。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别集编排体例的功用和价值有所不同。别集的流传情况相当复杂。别集在古典文学文献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这首先是因为它们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别集也是一些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
2023-07-25
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竹木与甲骨、金石相比,虽说取材更容易,书写更便利,但与缣帛比,仍显得很笨重,阅读和携带也不方便。缣帛除了书写文字外,还有一大功能即用来绘画,这是竹木材料难以胜任的。缣帛这种载体形式除了有不易长久保存的弱点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购买。纸张出现后,缣帛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至少在唐代还有诗人用缣帛来写信。......
2023-07-25
叙录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所以说刘向汇集各书叙录而成的《别录》一书,就是后世叙录体目录的创始和范例。......
2023-07-25
以上介绍了有关版本的一些知识,其目的就是要利用这些知识来对版本进行鉴别,选择好的版本阅读、购买和收藏,运用版本学知识解决学术研究中的相关问题。现代出版物一般都有明确的版权记录,根据版权记录可以得知该版本的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出版人、版次、印数等,但不能说因此就不需要鉴别。因为该版本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其他版本,该版本在同书的各版本中处于什么地位等,仍然需要进行鉴别,以使对它作出正确的判断。......
2023-07-25
蝴蝶装、包背装虽然已经是比较先进的书籍装式,但它们仍然各有其缺点。[26]正是由于蝴蝶装、包背装各有其无法克服的缺陷,线装终于取代蝴蝶装和包背装成为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所谓线装,其实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
2023-07-25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不单用丝麻做原料,同时使用了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原料,并改进了造纸工艺,大大降低了造纸成本,使得纸张的普及成为可能。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出现,造纸术的水平也日益提高,用于印书和装订书的纸张,根据原料、产地、特点、用途的不同,有许多不同的品种。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是文献载体形式的一大革命,也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革命。......
2023-07-25
我们已经对各种校勘方法作了介绍,下面再谈谈改正书面材料、撰写校勘记的具体方法。如何注明记录校勘情况,也有一些规定。今人张舜徽先生将历来校勘记的写作方法归纳为十条,今录之如下:一、凡文字有不同者,可注云:“某,一本作某。”[82]作者采用他校的方法,广征博引,以丰富的资料证明“秦丞相”系“秦承祖”之误,令人信服。[83]“沈本”指沈宝砚据传是楼藏宋椠本之校本,作者采用对校的方法,录其异同,判定其是非。......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