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本书异本、他书引文外,其他有关资料皆可用作校勘资料。不过,此类资料和原书的关系往往是间接的。但是《故丞相太子少师赠太尉牛(僧孺)公神道碑》为原始资料,故应从《新唐书》作幼闻。前人已注意用古印、封泥从事校勘工作,今各举一例。[49]5.其他书籍中的有关资料事实上,可以用来校勘古籍的资料是极为广泛的,本书以外的相关资料皆可用作参考。......
2023-07-25
我们已经对各种校勘方法作了介绍,下面再谈谈改正书面材料、撰写校勘记的具体方法。
汉应劭云:“刘向校书籍,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78]这说明刘向等在校书的时候有一定的程序和模式:先将文字写在竹简上,如果发现错误就削去,以便改正。改定后,再写在帛上。当纸书盛行以后,人们曾尝试着用各种方法消除误处,一般以雌黄涂抹为最佳。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介绍宋代馆阁校书情况时说:“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一般以雌黄涂抹为佳。”如果是善本,则不能轻易在书上涂抹,孙庆增云:“至于宋刻本,校正字句虽少,而改字不可遽改书上。元版亦然。须将改正字句写在白纸条上,薄浆浮签贴本行上,以其书之贵重也。”[79]
为了同原文有所区别,人们早就注意用不同颜色的笔墨来做校勘工作。如何注明记录校勘情况,也有一些规定。如南宋陈骙介绍南宋馆阁校书条例云:“诸字有误者,以雌黄涂讫,别书。或多字,以雌黄圈之;少者,于字侧添入;或字侧不容注者,即用朱圈,仍于本行上下空纸上标写。倒置,于两字间书‘乙’字。”[80]从汉代开始,学者们就如何写校勘记已形成了一定的格式,如遇误字,则在校勘记中用“当为”表示。段玉裁在《周礼汉读考序》中指出:“‘当为’者,定为字之误,声之误,而改其字也,为救正之词。形近而讹,谓之字之误;声近而讹,谓之声之误。字误声误而正之,皆谓之‘当为’。凡言‘读为’者不以为误,凡言‘当为’者直斥其误。”今人张舜徽先生将历来校勘记的写作方法归纳为十条,今录之如下:
一、凡文字有不同者,可注云:“某,一本作某。”(或具体写明版本名称)
二、凡脱一字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字。”
三、凡脱二字以上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某几字。”
四、凡文字明知已误者,可注云:“某当作某。”
五、凡文字不能即定其误者,可注云:“某疑当作某。”
六、凡衍一字者,可注云:“某本无某字。”
七、凡衍二字以上者,可注云:“某本某字下无某某几字。”
八、字倒而可通者,可注云:“某本某某二字互乙。”
九、字倒而不可通者,可注云:“某本作某某。”
十、文句前后倒置者,可注云:“某本某句在某句下。”
上述情况之一,有前后数见者,但于首见时注明“下同”或“下仿此”等字样。[81]
今人校勘记多详记校勘依据,今以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为例,试举几则校勘记如下:
秦丞相《寒食散论》——“丞相”当作“承祖”。《唐六典》“医博士”注:“宋元嘉二十年,大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博士,以广教授,三十年省。”《御览》七二二引《宋书》;“秦承祖,性耿介,专好艺术,於方药不问贵贱,皆疗治之,多所全护,当时称之为工手。撰方二十卷,大行于世。”《隋书·经籍志》有秦承祖《偃侧杂针灸经》三卷,亡;又有《脈经》六卷,秦承祖撰,亡;秦承祖《本草》六卷,亡;秦承祖《药方》四十卷,目三卷。《寒食散论》或即在其所撰《药方》之中。[82]
作者采用他校的方法,广征博引,以丰富的资料证明“秦丞相”系“秦承祖”之误,令人信服。再如:
充起家为尚书——“充”下沈校本有“早知名”三字,“尚书”下有“郎”字,皆当补。[83]
“沈本”指沈宝砚据传是楼藏宋椠本之校本,作者采用对校的方法,录其异同,判定其是非。
有关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文章
除本书异本、他书引文外,其他有关资料皆可用作校勘资料。不过,此类资料和原书的关系往往是间接的。但是《故丞相太子少师赠太尉牛(僧孺)公神道碑》为原始资料,故应从《新唐书》作幼闻。前人已注意用古印、封泥从事校勘工作,今各举一例。[49]5.其他书籍中的有关资料事实上,可以用来校勘古籍的资料是极为广泛的,本书以外的相关资料皆可用作参考。......
2023-07-25
早在西汉刘向校书时,就十分注意对异本的搜集。[19]现将书籍的各种异本略作介绍。就文献载体而言,抄本有简书、帛书、纸抄本之分。署名为宋岳珂的《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书本》列举了据校的23种不同的版本,其中至少有21种系印本。在众多的印本中,校勘家又特别重视那些既早而又可靠的本子。......
2023-07-25
用单篇文章的形式来总结校勘工作的规律,对校勘学某些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乃是校勘学深入发展的标志和必然结果。当然,大量的单篇文章还是对书面材料中的文字异同发表具体的校勘意见,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的《古籍点校疑误汇录》就有许多这样的文章。除论文外,人们还常用序跋的方式总结与发表自己的校勘成果,最著名的例子莫若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段玉裁也给顾千里写过不少信探讨校勘问题。......
2023-07-25
二是覆刻本是照原本覆刻,其序跋只能作为鉴别原刻本的依据,并不能用来鉴别覆刻本。因为该书版刻的时间绝不会在成书之前,我们依据书籍的内容,即可断定该书版刻的上限。审查书籍内容主要是审查那些可以判断该书成书时间的内容,例如人名、地名、官名、年代、事件等,都可以据以鉴定版本。......
2023-07-25
伪书就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古典文献。[2]由此不难看出,前人划分伪书种类的标准并不一致,正如梁启超所言,“伪书的种类很多,各家的分类法亦不同”,他承认自己所分的10类也是“不科学的方法”[3]。为了更科学、全面、准确地反映伪书的种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伪书加以分析,在同一角度中尽可能坚持相同的划分标准。......
2023-07-25
关于丛书的起源,说法不一。综合性丛书是指包罗各种各类著作的丛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型丛书。所谓专科性丛书,是指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的丛书。就涉及古典文学某一文体和类别的丛书而言,可以说诗、词、文、戏曲、小说等各种文体的丛书都有。这两部书是诗话方面的有代表性的丛书。要了解历代丛书的大致情况,可以通过阅读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目录》等工具书。......
2023-07-25
在甲骨上刻的文字,学者称之为“甲骨文”;由甲骨文作为来源的文献,则称之为“甲骨文献”。尽管后人与同时出版的其他人的拓本相比较后发现,属罗氏新公布的仅478片,但罗氏一生在搜集、传播甲骨文方面的成绩,其他人仍是难与比肩的。......
2023-07-25
所以利用目录来考辨古书真伪只是一种常用的一般方法,不是绝对方法,不能仅凭书目著录与否而断定某些特殊流传文献的真伪。宋濂《诸子辨·鬻子》认为该书不是伪书,证据是“其文质,其义弘”,这也是仅凭单一的主观感觉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可以说,出土文献是辨伪工作的试金石,绝对不可忽视。......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