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对流落国外的敦煌文献,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编目。可以视为《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总目”部分的简编本。《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开始影印出版,现已出版俄、法及我国天津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上海博物馆等处藏敦煌吐鲁番文书共37册,有不少文献是首次公布,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2023-07-25
甲骨文的“甲”是指龟的腹甲(近年发现,也有相当数量用背甲的),“骨”指牛的肩胛(也有羊、猪等骨,不过为数甚少),还有龟骨。在甲骨上刻的文字,学者称之为“甲骨文”;由甲骨文作为来源的文献,则称之为“甲骨文献”。
1.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具体年代有异说,但甲骨文得到鉴定是1899年时任国子监的古文字学家山东人王懿荣等完成的。这一年王懿荣在病中,《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号铁云)正在王家做客,见到王的药方中开有“龙骨”一味,索见有契刻篆文,遂拿给王懿荣看,两位古文字学家看后“相与惊讶”,并购买有字甲骨每字白银二两,端方收购时加价为每字二两五钱,于是甲骨成为稀世珍宝。董作宾、胡厚宣所作《甲骨年表》光绪二十五年己亥说:“正儒(王懿荣)故治金文,知为古物,至药肆询其来历……”这样甲骨文才真正被发现了。
甲骨文虽在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才正式认定其价值,但对甲骨文的发掘却早已有之。清末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就有农民在集市上出售由“龙骨”磨成的粉末,名叫“刀尖药”,大约每斤六文钱。罗振玉之弟罗振常1911年(宣统三年)所写的《洹洛访古游记》一书中说:“此地埋藏龟甲前三十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数骨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画,且有作殷(赤黑)色者……土人因目之为龙骨……故药铺购之,一斤才得数钱……购者或不取刻文,因削而售,其小块及字多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
甲骨文虽被学者真正发现了它的价值,但究竟出于何地却不清楚,大多受到甲骨商人的蒙蔽,首先散布假地点的是古董商人范维卿。如他回答刘鹗询问时诡称得自河南汤阴,又说在河南汲县。直到1910年罗振玉“于刻辞中得殷帝王谥名十余,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从而确定出土甲骨的地点乃殷后期武乙、文丁、帝乙的都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1925年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中说:“殷虚甲骨文字,此殷代卜时命龟之辞,刑于龟甲及牛骨上。光绪戊戌、己亥间始出于河南彰德府西北五里之小屯。其地在洹水之南,水三面环之,《史记·项羽本纪》所谓洹水南殷墟上者也。”
甲骨文发现以后,经历了私人乱开乱掘和国家组织科学发掘两个阶段。
自从甲骨文的学术价值和发现地点被确认后,当地居民就开始自发地大量挖掘。如1919年、1923年、1926年小屯村人张学献及村民在张家菜园的多次私自挖掘。
从1928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曾组织了十五次(另:河南省政府于1929年一1930年也派何日章等组织过两次发掘,得甲骨3656片)发掘,地址在小屯村南北、西北岗和侯家庄,主事者先后有董作宾、郭宝钧、石璋如、李济、梁思永等,总计得甲骨23491片,后来著录了13041号。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曾多次来安阳盗掘,并利用汉奸大肆盗掘,当地村民盗掘活动亦时有发生,数量无法统计。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政府在小屯村设立了“殷墟保管所”。1950年4月开始恢复科学发掘。1973年曾两次在小屯南地发掘,得有字甲骨1315片。1989年和1991年分别在小屯村和安阳花园庄发掘,各得数百片有字甲骨。1950年至1991年间经科学发掘,总计得有字甲骨6243片。
从甲骨文发现至今,估计出土甲骨总数在10~15万片之间,但大部分流散在民间或国外。
2.甲骨文的整理
甲骨文自发现之日起,已有许多学者投入到整理研究之中,最早的是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等人;第二阶段为王国维及其学生;第三阶段为董作宾、郭沫若、陈梦家、胡厚宣、于省吾等人。下面择要对其成果作些介绍。
(1)《铁云藏龟》
刘鹗辑。刘鹗是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又是著名文物收藏家和金石学家,除该书外,还著有《铁云藏陶》、《铁云藏封泥》、《铁云藏货》等书。刘鹗从自己以各种方式搜集到的甲骨5000余片中选取1058片(内有重出3片,伪刻4片,实为1051片),制成墨本,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刘氏抱残守缺斋石印6本,前有罗振玉、吴昌绶、刘鹗序。刘鹗序中还对干支、数目字40余个作了考释,其中34个正确无误。宣统三年刘鹗流放新疆死,其所收藏甲骨亦四散。罗振玉、叶玉森、李旦丘等著拾遗、补遗之编。刘书是中国第一部汇集甲骨文献的专书。
(2)《契文举例》
清孙诒让(1848—1908)撰,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光绪三十年(1905年)撰成,孙氏生前未印出,1917年印于《吉石庵丛书》中,始得问世。1993年齐鲁书社出版楼学礼点校本。全书分十类:日月第一,贞卜第二,卜事第三,鬼神第四,卜人第五,官氏第六,方国第七,典礼第八,文字第九,杂例第十。有学者认为他认对的字有185个[2]。
(3)《殷虚书契》和《殷虚书契考释》
二书均由罗振玉所撰。罗振玉自怂恿刘鹗刊印《铁云藏龟》以后,即潜心研究甲骨文,1906年撰《殷商贞卜文字考》一卷,次年印行。1911年与王国维赴日本,1913年在日本编印《殷虚书契》八卷,收甲骨文拓片2221片。1916年罗氏编印《殷虚书契后编》二卷,收录拓片1104片。后来罗氏又搜集甲骨拓本三千纸,择其要2016片辑为《殷虚书契续编》,1933年印行。尽管后人与同时出版的其他人的拓本相比较后发现,属罗氏新公布的仅478片,但罗氏一生在搜集、传播甲骨文方面的成绩,其他人仍是难与比肩的。同时,罗振玉的《殷商贞卜文字考》在文字考释及证史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殷虚书契考释》于1913年12月由王国维手写石印行世,共八篇:都邑、帝王、人名、地名、文字、卜辞、礼制、卜法。共释字485个。1927年又出版《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三卷,释字561个。罗振玉在此书中提出了由许慎以上溯古金文、由金文以上窥卜辞的研究方法,主张释字应注意词句通读和分类。
(4)《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存》及《文字考释》
王国维(1877—1927)辑著。1916年王国维为英商哈同在上海购得甲骨拓片八百纸,选取655片辑成《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存》,1917年5月收入《艺术丛编》第三集石印行世,题名姬佛陀(字觉弥,仓圣明智大学总管),前有哈同夫人罗诗氏(罗迦陵)序,实皆出自王国维之手。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主要依靠这批材料写成。
(5)《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
郭沫若撰。《卜辞通纂》1933年日本求文堂石印,分正编和别录。正编选录甲骨文800片,分干支、数字、世系、天象、食货、征伐、田游、杂纂,逐片考释,每项之后有小结。“别录”收录在日本征集到的129片,包括前中央研究院藏大龟4版。1937年郭沫若又在日本文求堂出版《殷契粹编》,体例与上书相同而选录甲骨数量达1595片。
(6)《殷契佚存》
商承祚撰。1933年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影印本,与《考释》合为二册。收录甲骨1000片。其中600片为商氏本人搜集、选拓,其余400片为他人藏品。
(7)《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
董作宾(1895—1963)编。甲编收录了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1~9次殷墟发掘所得甲骨3942片,1936年交商务印书馆,因抗战兴,1948年才面世。全书依出土次序排列,1961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屈万里撰《殷墟文字甲编考释》,除考释外缀合211版,可与《殷墟文字甲编》结合使用。
《殷墟文字乙编》分上、中、下三辑。上、中辑1949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下辑1953年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56年北京科学出版社重印),本书收录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13、14、15三次殷墟考古发掘甲骨18405片中的9105片,仍以出土先后排序。张秉权对之考释、缀合,共缀合632片,编成《殷墟文字丙编》三辑共6册,1957年—1972年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陆续出版。
(8)《甲骨文合集》与《甲骨文合集补编》
《甲骨文合集》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1978年—1982年间由中华书局出版,共13册,选收甲骨41956片,先将甲骨分为五期,再将每期分为4大类22小类,堪称集大成之作。199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释文,199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了由彭邦埛、谢济、马季凡编的《甲骨文合集补编》,收甲骨13450片,体例与《甲骨文合集》相同。
(9)《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对甲骨刻辞进行分类重纂,1967年日本人就已有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1989年姚孝遂、肖丁主编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出版,该书以149个部首统摄4615个单字,再由4615个字统摄20余万条甲骨刻辞,是目前检索甲骨文辞例的较完备的工具书。
(10)《甲骨文编》、《古文字类编》和《甲骨文字诂林》
以上属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甲骨文编》初次出版于1934年,由哈佛燕京学社出版,孙海波编,收可识字1006个,合文156组,附不可识字1110个。1964年曾作修订,增加可识字至1723个,附不可识字,196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古文字类编》,高明撰,198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收单字3065个,合文304条,徽号598个。该书的优点是将甲骨文、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篆列为上下四栏相互对照,对研究文字演变很有帮助。
《甲骨文字诂林》,于省吾主编,1996年出版,全四册,是汇集甲骨文考释资料的大型工具书,也是集大成之作,书前列有部首检字表,使用方便。
有关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文章
同时,对流落国外的敦煌文献,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编目。可以视为《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总目”部分的简编本。《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开始影印出版,现已出版俄、法及我国天津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上海博物馆等处藏敦煌吐鲁番文书共37册,有不少文献是首次公布,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2023-07-25
近代以来我国出土的简帛数量巨大,自罗振玉、王国维以来我国学者长期致力于这些珍贵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这里择要介绍一些,以便初学者了解一些出土简帛文献的概况,并为进一步利用这些文献提供某些线索。第三部分是对出土简牍中文字不清、残折严重的简牍进行集释。王国维、罗振玉撰《流沙坠简》时,主要根据沙畹公布的533支简牍照片,其他由孔拉弟和马伯乐占有的材料无法获得,这无疑影响到王国维的看法。......
2023-07-25
宋代古典文献学上成就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领域。在如何整理、研究并利用历史文献上司马光成为后世的一个典范。宋人注释集部工作的兴盛,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及文学研究历史上值得研究的现象,而从前一般治中国文史的学者,似乎对此重视不够。再次是金石考据学。......
2023-07-25
分析古今的辑佚成果,其整理形式基本是六大类型。有些辑佚书虽列为一种,然其所得佚文实仅数条或十数条,有的甚至仅一条或几个字,整序编排比较简单,只能算是辑而存之,凑为一种。遗漏过多的辑佚辑佚本应广搜博采,网罗殆尽,可有些辑佚搜集不广,佚文遗漏甚多,此类辑佚只能视为辑存性的辑佚。校注性的辑本即在单纯性辑本的基础上,又对佚文作较为精细的校勘,有的还作较为简单的训注或按语。......
2023-07-25
古典文学知识对出土文献整理的作用主要体现于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古典文学修养有助于对出土文献的释读、点校、整理。这时从传世文献中获得的古典文学基础知识,可能比单纯的文字考释、简牍编连方法更有用。其次,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有助于发现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秦妇吟》失传这一文学史上的千年悬案,正赖出土文献而获得解决;而《秦妇吟》卷子的学术价值,也正赖此而得以显现。......
2023-07-25
二是覆刻本是照原本覆刻,其序跋只能作为鉴别原刻本的依据,并不能用来鉴别覆刻本。因为该书版刻的时间绝不会在成书之前,我们依据书籍的内容,即可断定该书版刻的上限。审查书籍内容主要是审查那些可以判断该书成书时间的内容,例如人名、地名、官名、年代、事件等,都可以据以鉴定版本。......
2023-07-25
有些古籍,前人已经作过句读标点,我们当然可以用作参考。如中华书局1963年版《史记》第2841页《魏其武安侯列传》中:“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
2023-07-25
中国古代文献学家根据他们对古典文献内容及其学术性质的理解,进行了一些分类,形成了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六分法和以《隋书·经籍志》为代表的四分法。今天,随着古典文献学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学者们对古典文献的类型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分类标准和分法。根据古典文学文献的编写体制、出版形式和流传方式的不同,兼顾中国古典文献的分类传统以及便于今天学习的实践原则,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几种类型的古典文献。......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