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伪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辨伪是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辨伪的学术意义也有深刻的论述: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为伪书所误。由此可见,古书辨伪重在“求真”,以确定古书真实的学术价值。所以,辨别古籍文献的真伪是古籍整理必须进行的工作,否则其整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打折扣。......
2023-07-25
前人在古典文献的辨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当代考古出土的大量简帛图书证明他们也犯了不少的错误,将一些可信的图书文献考定成伪书,给历史文化研究带来不小的麻烦,目前学术界所谓的“辨真”就是针对这种现象得出的新认识,即将某些所谓的伪书重新考辨证明其真。所以,每种辨伪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我们在综合运用多种辨伪方法的同时,还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而不迷信前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是一切科学研究必须遵守的最基本原则,辨伪也是如此,尊重事实而不是迷信前人,切不可存门户之见,更不能简单地从某种固有的观念出发,做到求真而不求善。前人辨伪工作所犯的最大错误莫过于常常以“道统”为断定真伪的标准,如南宋高似孙、明代宋濂对诸子图书文献的考辨,其主观目的在于维护传统的道统,凡是不符所谓传统的道统思想的就痛加贬斥,其所做的工作是求善而不是求真,所以结论往往不正确。崔述《考信录》是乾嘉时期最有影响的考古辨伪的力作,可是崔述尊崇孔子儒家之道,迷信儒家经典所言,无法做到实事求是,所以考辨史实时常陷入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而当年“古史辨派”[21]的学者正与之相反,完全不相信儒家经典所言,意欲推倒一切而难免标新立异,从而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几乎弄得无书不伪,凡事无真,使其考辨工作也有失偏颇。所以,我们说尊重而不迷信古人,坚持实事求是,求真不求善,力求使当代的辨伪工作超越前人。
2.分清主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早期的古典文献,大都经过后世的润色、写定、流传、增补的过程,流传愈久与原貌差距愈大,甚至真伪混杂,必须对其加以综合考察,分清主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切不可因其局部有伪而否定主体的真实,也不可因循辨伪的一般原则方法而否定某些文献的特殊性。
如《苏轼文集》有《飓风赋》、《思子台赋并引》二文,曾枣庄先生据《宋史·苏过传》及晁说之《苏(过)叔党墓志铭》所记“有《斜川集》20卷,其《思子台赋》、《风赋》则早行于世”,认为这两篇赋编入《苏轼文集》则属伪篇[22]。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怀疑《文集》的主体都不是苏轼的作品,更不能因此而认为《苏轼文集》是伪书。
又如“从书目文献入手”是考察伪书最常用的一般方法,但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早期的书目文献都是根据国家的藏书目录改编而成,许多在民间流传的图书无法反映。如《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大量的先秦典籍,但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法经》、《十大经》等就没有著录;如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李善《文选注》所引之书而不见于《隋书·经籍志》甚多。所以利用目录来考辨古书真伪只是一种常用的一般方法,不是绝对方法,不能仅凭书目著录与否而断定某些特殊流传文献的真伪。
3.综合考察而不单凭某一方法轻断真伪
辨伪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绝对的,单凭某一种方法就断定真伪是非常危险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考辨的方法,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做细致的研究工作,其得出的结论才是比较平实可靠的。如柳宗元《辨列子》认为:“其文辞类《庄子》,而尤质厚,少伪作,好文者可废耶!”宋濂《诸子辨·列子》也认为“若书事简劲宏妙,则似胜于周(《庄子》)”,都是单凭文辞一法作出的判断。宋濂《诸子辨·鬻子》认为该书不是伪书,证据是“其文质,其义弘”,这也是仅凭单一的主观感觉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其他根据所谓的“内容浅陋”、“文体不古”而断为伪书的方法都是很不科学的,实难服人。
4.关注考古新发现,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当代考古出土的铭文、简策、帛书、碑刻等都是当时的原始形态,是证明古籍真伪及其年代的最可靠的资料,许多被前人认定的所谓伪书,都是凭借这些新发现的资料而恢复了真的身份,或证实了其产生的可靠年代。如何法周先生的《尉缭子初探》(《文物》,1997年第2期),就是根据银雀山出土的《尉缭子》残简恢复了今本《尉缭子》的真实身份;郑良树先生也是根据出土的帛书《老子》证实了今本《道德指归》确为西汉严遵的著作[23];李学勤先生也是根据这些出土文献树起了《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初版,1997年修订再版)的大旗。可以说,出土文献是辨伪工作的试金石,绝对不可忽视。
有关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文章
辨伪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辨伪是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辨伪的学术意义也有深刻的论述: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为伪书所误。由此可见,古书辨伪重在“求真”,以确定古书真实的学术价值。所以,辨别古籍文献的真伪是古籍整理必须进行的工作,否则其整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打折扣。......
2023-07-25
西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功底的结合,如一代学术宗师梁启超、胡适等都表现出疑古辨伪的倾向。现代的古典文献辨伪正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性派风行崛起,以张心澂为代表的目录学派用工勤勉。这是一部理论体系比《四部正讹》完备得多的辨伪学专著,其辨伪理论和方法直到今天仍是指导辨伪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当代辨伪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产生了巨大影响。......
2023-07-25
唐代文献辨伪的发展,首先体现在《隋书·经籍志》的编修上。文学巨擘柳宗元以疑古证实精神较大地推动了辨伪工作的发展。宋代的辨伪成就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们的辨伪原则和论证手段。宋人的辨伪工作在思想认识和实施方法上已经具有一定的条理化色彩,是实现辨伪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前奏,成为辨伪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
2023-07-25
文献典籍的辨伪现象大致滥觞于战国时期,虽然当时还没有细致的辨伪工作,但有人已对流传的文献典籍及其内容提出怀疑,开疑古风气之先河。司马迁的《史记》正是在对史料、传说及图书文献进行多种途径的辨识和相当彻底的考辨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史学名著。马融的这一辨伪方法,代表了汉代辨伪工作的最高学术水平。......
2023-07-25
真正把古典文献的辨伪推向成熟的是梅鷟、胡应麟。梅鷟是历史上下大气力对一部书考证辨伪的第一人。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是晚明胡应麟的《四部正讹》3卷。二是《正讹》辨别伪书104种,数量是《诸子辨》的2.5倍。至于专考一书之真伪者更是大有人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是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等将《古文尚书》、《今本纪年》的来源逐一指出,确为辨伪的厚工力作。......
2023-07-25
古典文献的辨伪工作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得以长足发展。《综考》共收录古代、近代作伪或有伪作嫌疑的书籍1200种,是目前收录伪书最多的辨伪目录学的专著,分经、史、子、集、道、佛六部分,简要介绍作伪者和被伪者的生平,分析原因,评介内容及其学术价值,引用了较多的辨伪新资料。辨伪学科的建设是与当代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同步发展的。......
2023-07-25
目字的本义是指人的眼睛。人眼为双,故后世便以目来表示复数的事物,且引申为逐一称述的节目、条目、细目、项目、名目之义。因刻木要用刀,后来便加上一个“金”字偏旁。目、录这两个词用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但是,录也可以作为包括目和叙录两个部分在内的简称。......
2023-07-25
如经、史目录,宗教、文学、艺术、科技书目录等。古代经、史并称,经、史同源,清章学诚更有“六经皆史”之说,因而目录书中就有专载经、史两类书籍的专目。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称“禁书目录”,而列在其《特种目录篇》。清代文网严重,禁书目录也最多。......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