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伪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辨伪是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辨伪的学术意义也有深刻的论述: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为伪书所误。由此可见,古书辨伪重在“求真”,以确定古书真实的学术价值。所以,辨别古籍文献的真伪是古籍整理必须进行的工作,否则其整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打折扣。......
2023-07-25
封建王朝在中国彻底覆灭后,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掀动下,学术上的疑古精神完全具备了高扬科学旗帜的客观环境。首先是在近代“中学”、“西学”相互碰撞、融合的特定社会环境下,一批学贯中西的实证主义历史学家应运而生,他们既有扎实的国学功力,又有深厚的理论素养。西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功底的结合,如一代学术宗师梁启超、胡适等都表现出疑古辨伪的倾向。其次是实证主义史学思潮在中国历史学界成为主流派,在古籍真伪考订这个学术领域里,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乘势而起,阵容庞大,气势勇猛,对当代古史研究影响最大。再次是现代的大学教育体制使“为学术而学术”的旨趣流行,历史学开始向学院化、专业化和独立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的古典文献辨伪正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性派风行崛起,以张心澂为代表的目录学派用工勤勉。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构建现代史学理论体系的开山之作,其第五章“史料之搜集与鉴别”中提出了考辨伪书的12条标准、证实真书的6条标准、鉴定伪事的7条标准,其后又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十四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二)》中专设“辨伪学”一节,而《古书真伪及其年代》2卷则是其辨伪学的理论体系、辨伪学研究的完成体现。《年代》卷一是“总论”5章,内容包括:第一章辨伪及考证年代的必要,第二章伪书的种类及作伪的来历,第三章辨伪学的发达,第四章辨伪及考证年代的方法,第五章伪书的分别评价;卷二是“分论”5章,主要考订《十三经》及5种子书的真伪和年代。这是一部理论体系比《四部正讹》完备得多的辨伪学专著,其辨伪理论和方法直到今天仍是指导辨伪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当代辨伪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对梁氏总结的辨伪方法,学界不无异议,其中廖名春《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评议》(见陈明主编的《原道》第三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批评最烈。廖文以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该书又名《古书校读法》)及最新出土的战国秦汉简帛为据,对梁氏的辨伪方法逐一驳正,对疑古思潮进行了全面反思,认为梁氏辨伪方法的观点、论据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认为“基本是错误的,至少可以说是有严重问题”。
与此同时,胡适、钱玄同等都大力鼓吹疑古辨伪,而且身体力行,成绩可观。“古史辨”派的领军顾颉刚先生多次声明,他的工作是受了胡适、钱玄同的思想影响和鼓励才做出来的。“古史辨”以“疑古”“求真”相标榜,是一个以近代学院式的自由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实证方法,系统清理历史文献和古史体系的学术流派。顾颉刚认为,中国的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古史”,即越往后来人们附会出的历史就越古远,而一些居于历史传说中心的人物其材料就越丰富,形象就越大,因此其中自然包含大量的虚伪,必须对此加以审慎考辨,剔出虚假,别求旁证,以还历史之本来面貌。在与反对派的论战中,顾颉刚等人将自己和时人关于古史、古书的争论文章编成一部丛书,题为《古史辨》[38],又把前人辨伪之作如《诸子辨》、《四部正讹》等编成《古籍考辨丛刊》,对辨伪学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时,还产生了4部继清人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之后古籍辨伪的目录学著作,即顾实的《重考古今伪书考》(其意在订正姚氏之失),金受申的《古今伪书考释》,黄云眉的《古今伪书考补正》,张心澂的《伪书通考》。《伪书通考》是历代古典文献辨伪的集大成之作,共收书1104种[39],以书名为纲,每部书都广征博引前人辨伪之说、反驳之说及有关资料,每有引文均注明出处,自己的编者按语则列于各说之末,考证内容相当丰富。
有关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文章
辨伪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辨伪是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辨伪的学术意义也有深刻的论述: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为伪书所误。由此可见,古书辨伪重在“求真”,以确定古书真实的学术价值。所以,辨别古籍文献的真伪是古籍整理必须进行的工作,否则其整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打折扣。......
2023-07-25
唐代文献辨伪的发展,首先体现在《隋书·经籍志》的编修上。文学巨擘柳宗元以疑古证实精神较大地推动了辨伪工作的发展。宋代的辨伪成就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们的辨伪原则和论证手段。宋人的辨伪工作在思想认识和实施方法上已经具有一定的条理化色彩,是实现辨伪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前奏,成为辨伪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
2023-07-25
文献典籍的辨伪现象大致滥觞于战国时期,虽然当时还没有细致的辨伪工作,但有人已对流传的文献典籍及其内容提出怀疑,开疑古风气之先河。司马迁的《史记》正是在对史料、传说及图书文献进行多种途径的辨识和相当彻底的考辨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史学名著。马融的这一辨伪方法,代表了汉代辨伪工作的最高学术水平。......
2023-07-25
所以利用目录来考辨古书真伪只是一种常用的一般方法,不是绝对方法,不能仅凭书目著录与否而断定某些特殊流传文献的真伪。宋濂《诸子辨·鬻子》认为该书不是伪书,证据是“其文质,其义弘”,这也是仅凭单一的主观感觉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可以说,出土文献是辨伪工作的试金石,绝对不可忽视。......
2023-07-25
古典文献的辨伪工作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得以长足发展。《综考》共收录古代、近代作伪或有伪作嫌疑的书籍1200种,是目前收录伪书最多的辨伪目录学的专著,分经、史、子、集、道、佛六部分,简要介绍作伪者和被伪者的生平,分析原因,评介内容及其学术价值,引用了较多的辨伪新资料。辨伪学科的建设是与当代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同步发展的。......
2023-07-25
真正把古典文献的辨伪推向成熟的是梅鷟、胡应麟。梅鷟是历史上下大气力对一部书考证辨伪的第一人。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是晚明胡应麟的《四部正讹》3卷。二是《正讹》辨别伪书104种,数量是《诸子辨》的2.5倍。至于专考一书之真伪者更是大有人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是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等将《古文尚书》、《今本纪年》的来源逐一指出,确为辨伪的厚工力作。......
2023-07-25
[77]下面我们就举一个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校勘的实例。罗联添在《唐代诗文集校勘问题八〈自君去后交游少〉》中考辨,张籍《赠王建》七绝一首云:“自君去后交游少,东野亡来箧笥贫。赖有白头王建在,眼前犹是咏诗人。”由于作者综合运用了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各种方法,所以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可见,综合考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2023-07-25
后来《新青年》、《太平洋》、《新潮》、《每周评论》、《北京法政学报》等直行的杂志也是尽量采用新式的标点。可见,此议案为新式标点符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代句读的作用主要是断句,而新式标点符号的作用除断句外,还要标明句子的语气、某些词的性质、引文与对话的起讫等。......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