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古籍,前人已经作过句读标点,我们当然可以用作参考。如中华书局1963年版《史记》第2841页《魏其武安侯列传》中:“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
2023-07-25
叶圣陶指出:“整理古籍,把整篇或整卷的文字分段,加上新式标点,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的。”[25]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五四运动前后,人们已经在酝酿并尝试着使用新式标点,如胡适曾在1916年1月出版的《科学》第2卷第1期上,发表了《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又于1918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论句读符号》一文,谈到“论句读符号一层,本社同人也不知共同讨论了多少次”。1919年11月他还介绍过当时人们讨论与采用新式标点的情况:
这几年以来国内国外的中国学者很有些人提倡采用一种新式的标点符号。鼓吹最早的是《科学杂志》。《科学》虽是横行的,也曾讨论直行标点的用法。后来《新青年》、《太平洋》、《新潮》、《每周评论》、《北京法政学报》等直行的杂志也是尽量采用新式的标点。国立北京大学出版的《大学丛书》、《大学月刊》及《模范文选》、《学术文录》等书也多用标点。上海的《东方杂志》也有全用标点的文章。这几年的实地试验,引起了许多讨论,现在国内明白事理的人,对于符号的形式虽然还有几点异同的意见,但是对于标点的重要用处,大概都没有怀疑的了。[26]
正是在广泛讨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胡适等六人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修订案)》[27],此议案曾作为教育部1920年2月训令第53号公布。议案分三部分:一是释名。指出:“‘标点符号’,含有两层意义:一是‘点’的符号,一是‘标’的符号。”如句号、点号、冒号、分号属于点的符号,问号、引号、私名号属于标的符号。二是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仅录其新式标点符号如下:“(一)句号。或.(二)点号,或、(三)分号;(四)冒号:(五)问号?(六)惊叹号!(七)引号“”‘’(八)破折号——(九)删节号……(十)夹注号()[](十一)私名号__(十二)书名号。”关子用法,因为文长不录。三是理由:“(一)没有标点符号,平常人不能‘断句’,书报便都成无用,教育便不能普及。”“(二)没有标点符号,意思有时不能明白表示,容易使人误解。”“(三)没有标点符号,决不能教授文法。”可见,此议案为新式标点符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代句读的作用主要是断句,而新式标点符号的作用除断句外,还要标明句子的语气、某些词的性质、引文与对话的起讫等。句读符号只有两三种,用法没有明确规定,因而很不统一。新式标点符号种类多,用法均有明确规定,因此要比句读完善。
胡适也为新式标点符号的普及作出了贡献,当时他要求与他合作的出版社——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有系统的整理出来的本子。他解释道:“‘有系统的整理出来的。’意思是包括:一、本文中一定要用标点符号;二、正文一定要分段分节;三、[正文之前]一定要有一篇对该书历史的导言。”[28]亚东图书馆出版的标点本古典小说,第一次付诸实践的是1920年出版的《水浒传》。胡适指出:“我的朋友汪原放用新式标点符号把《水浒传》重新点读一遍,由上海亚东图书馆排印出版。这是用新标点来翻印旧书的第一次。我可预料汪君这部书将来一定要成为新式标点符号的实用教本,它在教育上的效能一定比教育部颁行的新式标点符号原案还要大得多。”[29]同年12月,又出版了标点本《儒林外史》。胡适说:“这部小说在当时并非畅销书。但是它现在却以新姿态——标点本——出现。书前还有陈独秀、钱玄同和我的序言。当这本书在1919年(作者按:当为1920年之误)出版时,竟然一纸风行,深为老幼读者所喜爱。”[30]由于亚东图书馆出版标点本获得成功,其他出版社纷纷仿效,新式标点符号很快得到了普及。
胡适还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强调:国故“整理之初步工作,如标点、校勘,必须首先做到,然后可谈进一步的整理”。“此事不是小事,所中宜定为规则,凡所中论文,一律应用新式标点符号。整理古书,一律须用标点符号。”[31]在胡适的影响下,顾颉刚当时标点了《崔东壁遗书》、《四部正讹》等,并酝酿标点《二十四史》,还与徐文珊合作,“将司马迁《史记》标点、分段,作为整理国故的第一部书,第一步工作。”[32]时间是1930年[33]。史念海还谈到顾颉刚抗战期间,出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时,“曾拟定若干计划,期能逐一见诸实行。整理廿四史并逐一加以标点,就是一项”[34]。这为他20世纪70年代初主持标点《二十四史》工作做了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工作相当重视,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适用于直行文稿,同年10月政务院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使用。1956年4月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了再版本,主要适用于横行文稿。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了《标点符号用法》,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主要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针对古籍整理,中华书局编辑部草拟了《古籍点校通例》(初稿),标点部分已发表于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12期,颇适用于古籍标点工作。
现将与古籍标点有关特别值得注意的内容介绍如下:
(1)引号(「 」「 」、“ ”‘ ’)
引号标明文中直接引用的话。要注意「 」相当于“ ”,「 」相当于‘ ’。也就是一般用「 」或“ ”,在引号中再用引号时用「 」或‘ ’。
(2)括号(( )、﹝ ﹞、【 】)
括号标明行文中注释性的话。括号有时也常用于校改文字,圆括号括住的字词表示删去(删去的字词用比正文小一号字体),方括号(一般用六角括号﹝ ﹞)括住的字词表示改正或增补。现在的通常做法是,不用方、圆括号,直接在正文中改正或删补,然后将改正之处及依据写入校勘记。
(3)书名号(《 》)
书名号标明书名、篇名、乐舞名等。书名号用《 》符号时,书名、篇名之间用间隔号。例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书名用符号时,书名、篇名之间只需断开即可,不用间隔号。当几个书名号并列时,如用《 》符号,顿号可以省略;如用
符号,以加顿号为好。
此外,标点古籍通常不用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也不用反诘问号(!?)。省略号用略、下略表示。
而在实践方面,我国也大规模地开展了古籍标点工作,最突出的例子,当推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资治通鉴》与《二十四史》,其动员人力之多,经历时间之长,都是空前的。
有关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文章
有些古籍,前人已经作过句读标点,我们当然可以用作参考。如中华书局1963年版《史记》第2841页《魏其武安侯列传》中:“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
2023-07-25
西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功底的结合,如一代学术宗师梁启超、胡适等都表现出疑古辨伪的倾向。现代的古典文献辨伪正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性派风行崛起,以张心澂为代表的目录学派用工勤勉。这是一部理论体系比《四部正讹》完备得多的辨伪学专著,其辨伪理论和方法直到今天仍是指导辨伪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当代辨伪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产生了巨大影响。......
2023-07-25
标点古籍应当熟悉古代的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如诗词需要押韵,每句诗的字数通常有规律可循,骈体文强调行文对仗等,熟悉这些特点会有助于标点工作,不注意这些特点会造成标点错误。如有人甚至将诗词点成了散文。......
2023-07-25
辨伪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辨伪是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辨伪的学术意义也有深刻的论述: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为伪书所误。由此可见,古书辨伪重在“求真”,以确定古书真实的学术价值。所以,辨别古籍文献的真伪是古籍整理必须进行的工作,否则其整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打折扣。......
2023-07-25
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此后,历代书目几乎都设立了“别集”类。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别集编排体例的功用和价值有所不同。别集的流传情况相当复杂。别集在古典文学文献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这首先是因为它们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别集也是一些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
2023-07-25
辨伪学之所以成为古典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原因在于古典文献中伪书的数量很多。它与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一样,构成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另一分支学科。因此,标点成为古典文献学中的一个专门学问自在情理之中。这种考虑也说明注释学在古典文献学中的重要性。这方面的内容对于目前的古典文献学的教学来说是全新的。由于出土文献的情况错综复杂,对这些文献的整理也是一项需要多方面专业知识......
2023-07-25
标点古籍,遇到疑点一定要查考清楚,不能随意为之。如遇到书名、作者有怀疑,不妨查查目录;遇到引文有怀疑,不妨查查原书。当然有时候还需要作必要的考证,如中华书局1962年版《汉书》第2421页《景十三王传·赵敬肃王彭祖》:“后彭祖入朝,因帝姊平阳隆虑公主,求复立丹为太子,上不许。”......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