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典文献学:注释名称及其重要性

中国古典文献学:注释名称及其重要性

【摘要】:从上一节所引典籍中,可以看到注释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以注名篇的注释,内容很广,第一节所述注释的五个内容均可涉及,也有侧重一方的。《韩非子》有《解老篇》,是解释《老子》的名篇。笺的体例实际上是后世疏、正义的源头。

从上一节所引典籍中,可以看到注释有许多不同的名称。除了《十三经注疏》中的传、注、笺、疏、正义、集解、注疏之外,还有音义、章句、补注、集传、集释、序、解故、说义、传记、解、集注、义疏、讲疏、索隐、直解、述、疏证、通释、举要、正读、译注、新注、纂义、今诂、解诂、通笺等,这还不能包括注释的所有名类。总的来说,所有这些名称都是注释的意思。但就实际情况看,有的名异实同,有的名同实异,它们或相互结合,或与别的字眼相连,组成新的名称,从而形成不同的名类。今就其常用者简要概述如下:

1.传

传(zhuàn)是转述的意思,是阐明经义的。最早的传,相传是孔子所作的《易传》,又称十翼。十篇文字,体例已有不同,有通论,有驸经,有序录,有略例。后来以这种名称从事注释的很多,但体例有所不同。有的侧重于转述史实,阐明经意,如《春秋左氏传》;有的侧重于阐述经典的微言大义,如《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有的依着经文逐字逐句解释,如《毛诗诂训传》。

2.注

注是注释中最通行的一种名称。西汉便有以注为名称的书籍。《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索隐引刘向《别录》云:“《易》家有《救氏注》也。”《隋书·经籍志》载有东汉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东汉大注释家郑玄,遍注群经,完整传下来的便有《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其后以注名篇的很多,如东汉高诱《战国策注》、魏曹操孙子兵法注》、王弼《周易注》、晋郭象《庄子注》、张湛《列子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唐李善《文选注》、唐玄宗《孝经注》……以注名篇的注释,内容很广,第一节所述注释的五个内容均可涉及,也有侧重一方的。

3.说

说是说明解释的意思。从《汉书·艺文志》所载解《易》的《五鹿充宗略说》,解《诗》的《鲁说》、《韩说》,解《论语》的《齐说》、《鲁夏侯说》等很多以说名篇的书籍看来,说的名称起源也很早,因这些书亡佚不传,其内容大约是解说经书的大义。

4.故

故亦作诂。故,是以今言释古言。《汉书·艺文志》有解《诗》的《鲁故》、《齐后氏故》、《齐孙氏故》、《韩故》,均已亡佚。

5.训

训也是解释的意思,常与诂连用,或称诂训,或称训诂。毛亨《毛诗诂训传》便是最早的例子。东汉高诱注《淮南子》,在每篇题下都加一个“训”字,如《览冥训》、《天文训》。

6.解

解是分析解说的意思。《韩非子》有《解老篇》,是解释《老子》的名篇。吴韦昭有《国语解》。解常与诂、注、说连用,称为解诂、注解、解说,如汉何休《公羊传解诂》、汉伏黯《齐诗解说》。还有解谊一称,如汉服虔《春秋左传解谊》。

7.笺

笺,是表识的意思,指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前人说法的一种注释。笺的体例是从汉郑玄开始的。郑玄注《诗经》,是在《毛诗诂训传》的基础上解说的,对于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补充,同时提出与传不同的见解。郑玄把自己的解说,标明为“笺”,表示不与毛传相杂,便于人们识别。这种体例自然有别于其他的传注解说,故郑氏将自己解说其他经典的书题为“注”,而独于解《诗经》,取名为“笺”。笺的体例实际上是后世疏、正义的源头。

8.记

记也是注释的一种,与传、说的作用近似。经传中的《礼记》便是七十子后学解释《礼经》的文字。汉人阐发《尚书》五行的理论,也名为记,如刘向《五行传记》。

9.诠、释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在楚,释不朝正于庙也。”晋杜预注:“释,解也。”[39]《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云:“释言曰诠。”[40]诠与释,或单言,或连称都是解释的意思。如唐宋翱《易诠》、明冯时可《左氏释》、今人张长青《文心雕龙诠释》等。

10.微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春秋类有《左氏微》、《铎氏微》、《张氏微》、《虞氏微》,唐颜师古注:“微,谓释其微指。”所以后世的注述,有叫发微、阐微、显微、明微、解微、探微、精微等各种名目。

11.隐

隐与微略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春秋》推见至隐。”唐司马贞《索隐》引李奇曰:“隐犹微也,言其义彰而文微。”以隐为名的如晋郭象《论语隐》,无名氏《毛诗音隐》、《礼记音义隐》等。

12.章句

后汉书·桓谭传》:“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唐李贤注:“章句谓离章辨句,委曲枝派也。”章句是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以分章析句的方式串讲经文大意,为的是使文章意义更为明显。它也是传注的一种,但往往传注比较简明而章句则较繁琐。汉人解《尚书》有《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解《春秋》有《公羊章句》、《穀梁章句》,赵岐有《孟子章句》,王逸有《楚辞章句》。

13.集解

集解有两种情况,名同实异。一如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杜预于《春秋·序》中说:“预今所以为异,专修丘明之传以释经,经之条贯必出于传。……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41]杜氏集解略同于郑玄《毛诗笺》的体例;一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何氏《论语集解·序》曰:“前世传授,师说虽有异同,不为训解,中间为之训解,至于今多矣。所见不同,互有得失。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42]何氏《论语集解》聚集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诸家对《论语》的解说。两种集解是不同的。唐孔颖达在疏解上述杜预《春秋·序》引文时曰:“杜言集解,谓聚集经传,为之作解;何晏论语集解,乃聚集诸家义理,以解论语,言同而意异也。”后世所作集解,如晋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宋裴骃《史记集解》、清王先谦《庄子集解》皆同于何晏《论语集解》的体例。此外,后世的集注、集解、集传、集说,也由此发展而来。

14.义疏

义疏之体起源于南北朝。皮锡瑞《经学历史》曾概述说:“汉学重在明经,唐学重在疏注;当汉学已往,唐学未来,绝续之交,诸儒倡为义疏之学。”[43]当时义疏之学,撰著很多,完整传下来的只有皇侃《论语义疏》。其体例与“集解”大致相同,只是更为详尽。义疏有许多别称,如疏义、义记、义章、义宗、传义、章疏、讲疏等,开唐疏先河。

15.疏、正义

疏和正义,是一个意思,都是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释。如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注疏》、《仪礼注疏》,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杨士勋《春秋穀梁传注疏》。或是因汉人的注释至唐代已不容易理解,或是因六朝人的义疏辞尚虚玄,义多浮诞,或是因经学多门,章句繁杂,“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44],故孔颖达奉诏撰五经正义时,专主一家之说,《易》用王弼注,《尚书》用伪孔安国传,《诗》用毛传、郑笺,《左传》用杜预注,《礼记》用郑玄注,坚持疏不破注的原则,以他们的注为准则,决定对前代诸家、近代义疏的取舍。贾公彦、徐彦、杨士勋的注释,不称正义而直接称疏,体例仍遵循五经正义。后人引用五经正义,也简称疏。本来,在宋代以前,注与疏是分成两部书,宋代以后,为了便于阅读,才把注和疏刻在一起,在经传原文、注文的后面用“疏”字隔开,便于人们阅读。

16.音义

音义是辨音释义的一种注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14篇,分别称为《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老子音义》……以注音为主,也有少数义训和校勘的内容。这部书本是独立的专著,宋代以后人们把它的注释分刻在各部经书相应的正文下面。

17.直解

直解是全用白话文译释经书的一种方式,如元许衡《大学直解》、《中庸直解》,贯云石《孝经直解》,明张居正《书经直解》、《四书集注直解》。

以上,我们对古典文献的注释名类作了简要的介绍。要想读懂古书的注释,我们对它们的体例也应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说现在要看《十三经注疏》,就要弄清什么是正文,什么是注,什么是疏,什么是释文。举《诗经·秦风·蒹葭》为例:

大字“蒹葭,刺襄公也……固其国焉”,是解释本篇主题的“小序”,郑玄以为是子夏、毛公作。从“蒹葭苍苍”到“宛在水中央”的大字是《蒹葭》一诗的正文。大字正文之后的双行小字中,开始的注文是毛传(如:“兴也。蒹,薕;葭,芦也。……国家待礼然后兴”),“笺云”后面的注文是郑笺(如:“蒹葭在众草之中……以教之则服”),“○”后面的“薕,音廉”,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或注文的注音。在一个注文或几个注文之后,有一个大“疏”字。“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疏的原文很长,这里只有一部分。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前面先略引被疏的文字(如:“蒹葭至中央”),然后再疏。疏完再引再疏,中间又用“○”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