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古诗《秦风·蒹葭》:美好愿景的亮点

古诗《秦风·蒹葭》:美好愿景的亮点

【摘要】: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20]《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也是流传广泛并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把那种美好的情愫尽收心海,使人眼前不由自主地呈现出美丽的画面,仿佛一块纯然天成的美妙图画,亦如一首旋律优美永远回响在耳畔令人终身难忘的交响乐。总之,是一个人或是人类一切美好愿景的象征。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20]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也是流传广泛并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把那种美好的情愫尽收心海,使人眼前不由自主地呈现出美丽的画面,仿佛一块纯然天成的美妙图画,亦如一首旋律优美永远回响在耳畔令人终身难忘的交响乐。

大多数人在评价这首诗的时候,仅仅作为一首爱情诗来解读和阐释,这样解读《蒹葭》,会严重窄化这首诗的思想境界、矮化艺术成就、抽干情感之丰富。事实上,这是一首格调高雅、意境深远、意象丰富、形象鲜明、情感多维、艺术手法极为高超的诗作,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以简化繁,要多丰富有多丰富,比天空还辽阔深邃与曼妙的诗。诗歌给读者描绘了一个男子坚持不懈地追求一个妙龄女郎的四个画面,也就是对爱的求索过程,被人们自然而然地称为爱情诗,一点也不错。但是,如果反复吟咏回味,也许人们会发觉,爱情只是这首诗的表象,透过文字后面读者会发现许多深层次的丰富存在,“伊人”这一个意象,作为诗歌中的核心意象,既可以是一个美丽少女,也可以是美好的愿望、一定的目标、远大的理想,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表征,或者说是美、爱、善的天使。总之,是一个人或是人类一切美好愿景的象征。

这是一首层次性、交错性、融通性较为强烈的一首诗,整体的指向既不是悲剧、又不是喜剧,而是一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过程,是心理过程和情感状态形象生动的描摹,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心理描写诗歌的代表之一,是当下一些评论者认为中国诗歌作品不善于心理描写的一个反证。

诗歌主人公心理发展过程极有层次性,诗歌从蒹葭苍苍起笔,以蒹葭托喻整个情感和心理过程。但追求的过程是复杂的,开始主人公感觉冷,有白露为霜作证,霜冷心平,道阻且长,看到路途很遥远,但他追求的目标很清晰,宛在水中央。等到蒹葭萋萋的时候,看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干,这是从视觉上感觉凌乱而矛盾复杂心态的一种表现,而目标也不是道阻且长的平面的距离,却是立体的感觉,道阻且跻,道路的难度向高处发展,仿佛登山一般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坻,不仅仅有水,还有水草相连处的看不清,追求的难度在加大,主人公的心里在犯难。蒹葭采采,总体感受写出来了,白露未已,这时候的白露总也不停,感到追求的难度越来越大,道阻且右,道路极为曲折,不像前面的长、高那么清晰单一向度的努力就能达到的了,这次的目标是宛在水中沚,沚比坻大多了,说明目标越来越遥不可及。诗歌的情感层次性非常清楚,面对越来越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又不忍放弃,矛盾的心理,强烈的情感,一叹三咏,摇头低首,把情感的变化层次书写出来。

外界事物的内化和内心感受的外化在这首诗里交错发展。从客观到主观,由易到难。主人公看到的目标容易,行动起来非常难,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这是作为主体“我”感到越来越模糊的目标,“我”的心理感觉也越来越悲观,通过主观的白露为霜、未干、未停,表达了主体“我”的放弃过程。可以说,这首诗的主人公动用了一切感觉系统,但没有付诸行动,是单恋抑或单相思,写出了在未行动之前又跃跃欲试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

个体“我”的心理活动通过客观的自然现象“白露”来喻指自己的情感。自然现象的白露随着太阳的出现会消失,诗歌中却以蒹葭的繁茂反衬出白露的面积之大,即“我”的情之深意之切。但这一切都是犹豫不定的心理描摹,行动之后是悲剧、喜剧、正剧、闹剧甚至是滑稽剧尚不可知,如果是悲剧,只是因为没有行动的悲剧。如果说是喜剧,也是没有行动的喜剧,为主人公的行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窗口。这是一个有很深情感,又能把这种丰沛复杂情感表达极为生动的一首诗。

在爱情之外,是不是人类的一切美好的愿望在行动之前都需要这样一波三折的呢?是的,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是人类情感的丰富表达,这也形成了中国诗歌或者说是文学的源头,“情感至上”“抒情性传统”,在情与理的世界上,中国文学的情感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无处不在,而情感与水互文而生,水的流动与情感的状态是最具自洽性。中国人是把上善若水比喻成君子的境界,爱一个人而又不叨扰她的生活,如水相行、相依、相伴,如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在《王子复仇记》里借助哈姆雷特之口发出的天问:“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逼真地写出了主人公哈姆雷特内心痛苦困惑迷茫的矛盾心理。人类犹豫彷徨的丰富情感在这种犹豫彷徨苦闷之中不断精进,求索本身也可以说是人生的过程。这种精神历程,可以说是文明人与野蛮人的一个分水岭,文明的力量和人灵魂的力量在诗歌中高贵起来。当西方文艺复兴16世纪发现“人”时,两千多年前“以尊重和发现人情感”的中国诗歌,人也可以说成为“人”了,这是中国文学最澄澈的一湖清水,却能够折射出人性绚丽多彩的光芒。

林庚在为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做序时强调:“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而诗的艺术真谛又往往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这正是诗评诗话、千言万语,而未足穷其情,诗学美学、层出不穷,终难尽其意。此古今作者所以各有一得也。”[21]况且,作为中国诗歌艺术源头的《诗经》,涵盖了从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的诗篇,流传至今已经2500多年,当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现代化高度发达的水平,但是,当下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依旧与《诗经》产生情感共鸣,其艺术生命力不见衰老,反而青春永驻,生命力愈发强劲,其内容之博大、情感之丰富、思想之驳杂、语言之鲜活,说也说不尽,讲也讲不完。从任何一个角度对《诗经》进行学习研究,都会有所斩获。因《诗经》大多数诗从民间采风而来,印刻着民间文化特点,内容带有当时社会的鲜明印记,艺术表现亦参差不齐,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全面展开,有待以后进一步赏析。

[1]《四书》,岳麓书社2019年版,第156页。

[2]《四书》,岳麓书社2019年版,第67页。

[3]《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4]《诗经》,岳麓书社2019年版,第1页。

[5]《诗经》,岳麓书社2019年版,第88页。

[6]《诗经》,岳麓书社2019年版,第37页。

[7]《诗经》,岳麓书社2019年版,第79页。

[8]《诗经》,岳麓书社2019年版,第131页。

[9]《诗经》,岳麓书社2019年版,第66页。

[10]《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11]《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12]《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7页。

[13]《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9页。

[14]《诗经》,岳麓书社2019年版,第262—263页。

[15]《本草纲目(校点本)》第二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版,第949页。

[16]《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67页。

[17]《戴震全书》(一),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400页引。

[18]房玄龄等:《晋书》第7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78页。

[19]萧子显:《南齐书》第2册,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29页。

[20]《诗经》,岳麓书社2019年版,第150页。

[2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