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有深厚的科学研究价值雁荡山地质公园地处环太平洋亚洲大陆边缘的南部——中国滨海太平洋构造域。雁荡山造型地貌对科学家产生强烈的启智作用。雁荡山拥有保存较完整、岩性、岩相齐全的典型陆相流纹质火山地质特征,也吸引了国外众多专家。2.地质遗迹典型、珍稀雁荡山地质遗迹的珍稀性,突出表现在融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罕见的自然景观。因而雁荡山地质公园是人们了解外力地质作用过程的一个典型区域。......
2023-08-25
根据地质景观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雁荡山地质公园可以分为灵峰、三折瀑、灵岩、方洞、大龙湫、筋竹涧、雁湖、显胜门、仙桥、龙湖—仙姑洞等10个景区。现将上述景区的主要景观及特征分述如下:
1.灵峰景区
灵峰景区面积约46km2。灵峰景区是雁荡山的景观精华 “二灵一龙”之一,是雁荡山经典景区。景区内有连霄峰、天冠峰、双笋峰等26峰,观音洞、朝阳洞、北斗洞等18个洞穴,玲珑岩、马鼻岩等34岩,共有131个景点。这些景点以奇特的、造型各异的洞穴为特色,并可以观察到火山岩的多种火山岩相及其形成的嶂、峰、洞等景观。主要的景观如图2-15所示。
沿鸣玉溪而上,山腋两壁,危峰乱叠,日景耐看,夜景销魂。右行入南坑抵真济寺,可以领略幽径独行,溪泉相伴之野趣;左上卷云谷达长春洞,可以感悟古洞畸穴,佛寺道观之清净。翻过谢公岭,不仅有接客僧、石门潭、东石梁洞等景点,登上朝天门,为新开发的朝阳洞背景点,既可俯察灵峰,亦可坐看云起。
灵峰的夜景极具特色,尤为一绝,“移步换形”是该景区的经典特色。古人云:“不游雁荡是虚生”,今人云:“不游夜雁荡是虚生”。每当夜幕降临,灵峰景点剪出片片倩影,一改白日景象,更显灵峰诗情画意。灵峰 (日)—— “情侣峰”、“雄鹰敛翅”、“双乳峰”(夜);犀牛峰 (日)—— “犀牛望月”(夜);双笋峰 (日)—— “公婆恋曲”(夜);金鸡峰 (日)—— “鲸鱼喷水”(夜);超云峰 (日)—— “睡美人”(夜)。昼夜变幻造景是雁荡山景观一大特色。
景区内的洞穴按其成因,可以分为直立式裂隙型、平卧式风化剥蚀型和原地崩塌堆积型3种类型。如观音洞是直立式裂隙型的洞穴,洞壁为流纹岩,在垂直张性断裂切割下,岩石破裂,这些碎裂的岩块经风化剥落后,逐步扩大成洞,其洞体的高度远远大于宽度,这是直立式裂隙型洞的特点。北斗洞则是平卧式风化剥蚀型的岩洞,雁荡山巨厚层的岩石,由多次喷溢堆积而成,因每次火山喷溢形成的岩石结构都有差异,受火山喷溢间隔的影响,下层岩石特别容易产生节理和劈理;在水流作用和气温热冷影响下,底部岩石容易发生侵蚀、重力崩塌而形成岩洞。这类岩洞有朝阳洞、将军洞、云霞洞、维摩洞、老虎洞等。灵峰古洞是原地崩塌堆积的典型,古洞上方的山体被断裂切割,岩石大片崩塌堆积,岩石间形成了空隙,遂成岩洞。还有仙桥的天生桥,也是断崖倒塌后堆积而成。
图2-15 灵峰景区主要景点分布示意图
灵峰景区的怪岩奇崖,奇巧满目,如犀牛峰、骆驼峰、五老峰、伏虎峰、双笋峰、果盒三景、狮峰、金鸡峰、朝天龟、象鼻峰等象形石景观。这些奇石景观的形成,是由岩石内部结构的差异 (角砾的数量,岩层的厚度及岩石层的数量)所致,在断裂构造或节理、劈理的影响下,再经后期水流侵蚀、风化剥蚀,形成了栩栩如生的奇岩景致。如象鼻峰、双笋峰就是垂直节理切割岩层形成的;小牧童、金鸡峰是流纹岩石内部差异经风化剥蚀而成的。犀牛峰、骆驼峰、五老峰等是流纹岩、熔结凝灰岩因节理切割和流水侵蚀、风化剥蚀而成。
(1)接客僧
接客僧位于白箬岙。由大荆镇进入雁荡山第一景,海拔197m的峰上有高约150m的巨岩,状如老僧拱手迎客,“兀然山口立,笑对往来客”。接客僧的岩石为K1y1的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因岩性差异性大,经风化剥蚀后,形成象形石。
(2)东石梁洞
东石梁洞位于谢公岭北东1km。有石梁横跨洞左,状如彩虹,又名石虹洞,洞宽达数十米。洞的形成是流纹岩 (K1y2)经沿节理、裂隙发生崩塌的产物。
(3)石门潭
石门潭,断崖峭壁,屹立如门,汇合雁北十八滩水,穿门而过。潭深30m,面积40000m2,为雁荡第一大潭。潭中产有雁荡五珍之一香鱼,潭西有元代名儒李孝光故里。
(4)朝阳嶂
朝阳嶂位于响岭头北面。横亘逾400m,高百米以上,层层叠叠,方展如屏,故徐霞客称之为 “叠嶂”。
朝阳嶂岩石为K1y2的流纹岩,经断裂切割成岩嶂。岩流下部为含角砾、球泡的流纹岩,易剥落成为洞穴。如图2-16所示。
图2-16 朝阳嶂
(5)朝阳洞,朝阳洞背
朝阳洞位于朝阳嶂南端,灵峰入口五碑嶂的顶部。洞口向东,状如半瓢,洞顶有泉下洒,颇为幽奇。朝阳洞是发育在K1y2流纹岩层内,岩层下部多含角砾、球泡,易剥落,同时发育垂直裂隙 (节理),使岩石张裂,岩块剥落,经亿年风吹雨打逐步扩大而成。
朝阳洞背,由朝阳洞沿步道登山而上,沿途有北天台、东天台、中天台三个绝佳的观景点。可以欣赏雄嶂、奇峰、象形怪石。登至五老顶可以俯视灵峰全景,远眺乐清海湾。
由朝阳洞经朝阳洞背可以到达灵峰景点区入口,这是一条登山游览路线。
(6)天冠峰
天冠峰位子灵峰景区入口内。峰高约120m,宽约150m,状如礼帽。由K1y2流纹岩构成。其上部保留了熔岩流动的痕迹——近水平的流纹构造;其下部含角砾、球泡的流纹岩,其中的角砾、球泡易剥落形成小型洞穴,如峰下的响板岩洞。
(7)双笋峰
双笋峰位于观音洞东南。两峰拔地而起,高约80m,形修长而顶尖圆,像双笋并立。若在观音洞向外观之,两峰又似 “供台对蜡”;夜幕下又成为 “公婆回首”、“老僧送客”等造型。
(8)金鸡峰
金鸡峰位于骆驼峰顶。骆驼峰顶有一象形石耸立岩端,如 “金鸡报晓”,“美女梳妆”。夜晚观之,如 “鲸鱼喷水”。栩栩如生的大自然杰作,缘于K1y2的流纹岩作基座,其上为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碎屑岩,其岩石结构复杂,风化剥蚀,易形成独特造型。
(9)犀牛峰
合掌峰右侧对面山脊之上,有酷似翘首东望的犀牛,夜晚观之有 “犀牛望月”一景。犀牛峰,造型逼真,其构成的岩石是火山爆发而成的火山碎屑岩。这种岩石结构复杂,风化剥蚀后易形成凹凸的山石。
(10)合掌峰、观音洞
合掌峰位于鸣玉溪畔。合掌峰是 “倚天峰”和 “灵峰”合一的奇峰,高约270m,从一侧观看似两掌合在一起,故称 “合掌峰”。
峰间的 “观音洞”,高约113m,宽14m,深76m。如图2-17所示。佛殿顺洞陡坡构建,九层楼阁,由400余级石阶相连,殿内供奉观音、四大天王、弥勒佛等佛像,香火甚为旺盛。洞顶有泉水三束,名为洗心泉、漱玉泉、石釜泉。洗心泉从洞顶左侧石罅中滴入洗心池中,水极清洌。漱玉泉在天王殿之后,如珠似玉地从洞顶洒落。石釜泉在漱玉泉之后,从釜形洞顶石缝中涓涓下滴,似一幅悬挂的珠帘。洞顶岩石裂开一隙,称 “一线天”。从观音洞内往外看,半山悬崖左洞壁上有 “一指观音”,洞外奇景林立,双笋峰已变成蜡烛峰。现代文学家邓拓于1960年来游观音洞时写道:“两峰合掌即仙乡,九叠危楼洞里藏,玉液一泓天一线,此中莫问甚炎凉”,形象地道出了观音洞天的胜境。
(11)北斗洞
北斗洞位于观音洞北侧,雁荡山著名道观之一。洞口面对伏虎峰,宽敞高大,冬暖夏凉。洞内有凌霄殿 (四层)后殿为大罗殿,天井有八仙楼。洞顶偏左有闪长玢岩岩脉侵入于流纹岩中,俗称 “青龙卧虎”。洞壁见近水平的流纹构造。洞壁的角砾或球泡流纹岩经剥落后形成 “金鸟玉兔”、“倒挂青蛙”小尺度造型奇石。如图2-18所示。
图2-17 观音洞
(12)风洞
看见洞口的指示牌,游客都想试试从洞中吹出的是凉风 (夏季)?还是暖风 (冬季)?这一现象早在391年前徐霞客就发现并记载 “洞仅半规,风蓬蓬出,射数步外”。风洞为崩塌产生的倒石堆积物形成的洞穴,洞口甚小,而其内部甚大,其内部空气温度受到 “保温”,被称为天然空调器。
图2-18 北斗洞
(13)灵峰古洞
灵峰古洞位于金鸡峰下,鸣玉溪畔。俗称倒灵峰,此名是有道理的。开圣元年(1023年)曾建寺,600多年前发生崩塌,岩块向下滑移、崩落,在山根处架空堆积成洞穴群。这是发生在元代的一次地质灾害的遗迹。洞穴形态怪异,洞洞相连,迂回曲折,深幽奇特。现有云雾、透天、含珠、隐虎、好远、玲珑、凉风等七洞。
(14)五马回槽
五马回槽位于真际谷内。峭壁横列逾400m,高逾100m,为裸露的流纹岩,经北东向和北东东向断裂 (节理)作用将岩峰切割成状如似断似连的五座峰,其形状如五匹马,东西两端各有独立的石柱,故有五马回槽之意境。
2.三折瀑景区
三折瀑景区面积10km2。景区有灵鹫峰、大佛峰等14座山峰,鸡笼岩、梅花桩、一支香等16处奇岩,3瀑布等75处景点。如图2-19所示。
三折瀑处于流纹岩区,溪水流经三曲折成三瀑而名。游人沿弯曲小道而进,首见下折瀑,瀑短潭浅。绕崖拾级上行,林森草密,闻轰隆水声,不见瀑布,转崖豁然开朗,悬崖曲卷成瓮。中折瀑从百米高处飞泻而下,如万斛银珠洒落入深潭,沙沙作响,奏天籁之音。瀑随风走,忽左忽右,洋洋洒洒,飘荡不定。潭四周可行人。从瀑后外观,瀑如珠帘,日光下七彩飞虹,煞为壮观。上折瀑瀑高约百米,从曲瓮山崖上飘洒而下,气势不凡。
图2-19 三折瀑景区主要景点分布示意
下折瀑瀑高约50m,瀑壁内凹,瀑下一水潭,直径约5m。中折瀑瀑高约120m,瀑下水潭呈椭圆形,短轴40m,长轴100m;由于溯源侵蚀,瀑布在水平方向上深陷于岩体之中,深达80m;陷于岩体之中的瀑布呈喇叭形状,洞顶口径小,下部阔,瀑壁向岩内倾斜。上折瀑是三折瀑中高度最大的,达130m;同中折瀑一样,瀑布也深陷岩体之中,水平纵深约120m,竖向上呈喇叭形;从空中下落的瀑水如断线珍珠,晶莹透亮;长期的阴湿环境,也使得瀑下苔藓蔓生,地面翠绿如茵。另外还可见陡峭的崖壁上刻蚀着许多垂直棱柱和沟槽,棱柱高度一般达80m。
三折瀑的奇妙之处,在于圆瓮状山崖流瀑,为中华少见。有人疑是火山口,经考证,未见火山活动痕迹,是水流侵蚀悬崖移动而成。
(1)下折瀑
下折瀑落差为50余m,居中折瀑之下,瀑壁内凹,为火山喷逸的流纹岩。瀑下有一水潭,直径约5m。左侧的洞为龙游洞,岩层内角砾剥落,逐步崩塌而形成。
(2)中折瀑
从下折瀑拾级而上,途中溪流多壶穴,壶穴是急流中挟带砂砾石磨蚀基岩河床而产生的圆形凹穴,水流中携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镜。
中折瀑的落差约为120m,崖壁为火山喷溢的流纹岩,可见流纹构造。由于岩石劈理发育、重力崩塌、流水侵蚀,瀑水不断后退呈半桶状。瀑布在水平方向上深陷于岩体之中,深达80m。如图2-20(a)所示。
洞壁有很深、很密的裂隙,由劈理形成。中折瀑下有一椭圆形水潭,长轴约100m,短轴约40m。如图2-20(b)所示。
图2-20 中折瀑
(3)上折瀑
上折瀑在三折瀑中高度最大,达130m,同中折瀑一样,瀑布也深陷于岩体之中,水平纵深120m。形成原因与上两者一致,但由于高度较高,在瀑布底部很少积水。
(4)铁城嶂
铁城嶂位于净名谷。铁城嶂 “势若长城,色如黑铁”,与游丝嶂对峙,巍然奇诡。铁城嶂为火山喷溢的巨厚流纹岩层。经断裂切割,形成削壁、岩嶂,是雁荡山深谷与叠嶂组合的典型。岩壁上部岩浆流动构造十分清楚,下部发育角砾、球泡流纹岩,易剥落形成洞穴,水帘洞为其代表。如图2-21所示。
(5)梅花桩
梅花桩位于维摩洞口,高3m。该石玲珑剔透,石纹累累、弯弯曲曲,具古梅的铁骨质感。该石是铁城嶂流纹岩层中崩落下来的一个大岩块。从其空洞与围岩可知,该石是一次火山喷溢岩流的中下部岩石,其中含有角砾,剥落后成为小的空洞,而保留了绕过角砾的流纹。如图2-22所示。
3.灵岩景区
灵岩景区位于雁荡山中心,面积9km2。全景区有天柱峰、展旗峰、玉女峰等18峰,屏霞嶂、紫微嶂、列仙嶂、连台嶂等5嶂,朝天鲤、听诗叟、钟鼓齐鸣等17岩,共有91个景点,如图2-23所示。灵岩景区又分为灵岩和卧龙谷两景区。进入景区内,迎面而来是丰富的石景,一路即有 “钟鼓齐鸣”、“龟兔赛跑”、“青蛙聚会”、“老僧拜塔”、“鹰嘴岩”、“上山鼠”、“下山猫”、“阿凡提”、“朝天鲤鱼”、“墨鱼岩”、“美女绣罗”等象形石,峰石奇趣,佳话久远。如 “二仙读诗”旁有 “听诗叟”,可谓一石一景一趣。
图2-21 铁城嶂
图2-22 梅花桩
图2-23 灵岩景区主要景点分布示意图
在灵岩寺旁,天柱峰、展旗峰和屏霞嶂连绵不绝,峰嶂高耸入云,雄浑壮阔,气势非凡。“灵岩飞渡”是游人必看的节目。在天柱峰和展旗峰之间架设钢索,艺人在约200m的高空上表演踩钢索、翻跟斗、天女散花等动作,奇异惊险,令人咋舌。在灵岩寺后深幽绝谷中,有小龙湫瀑布。瀑布从80m高的悬崖上,如蛟龙般奔腾而下,直捣潭底,水花四溅,雾气弥漫,瀑声如雷,声震山谷,蔚为壮观。形成如此高大的悬崖陡壁,是北北东向与近北西向的断裂在此呈 “入”字形交会,后经水流冲刷以及风化剥蚀所形成。灵岩寺东侧有著名的龙鼻洞和天窗洞。龙鼻洞高约100m,深宽约10m。从洞顶下延一条青石,辉绿岩脉如一条巨龙下绕,将到洞底,垂鼻如瓠,一爪踞地,故名为“龙鼻洞”。“龙鼻洞”是由一组北北东的断裂切割而成的直立式裂隙型洞穴。天窗洞又称天聪洞,在展旗峰北侧壁间,因 “洞外有二孔如目,又一孔如口,故名天聪”。天窗洞深不可测,但洞底外通,洞内通明,投石洞内,其声如瓮鸣。徐霞客第二次探天窗洞时,写道:“梯而登;不及,则斫木横嵌夹石间,践木以升;复不及,则以绳引梯悬石隙之树。梯穷济以木,木穷济以梯,梯木俱穷,则引绳揉树,遂入圆洞中,呼仲昭相望而语。”天窗洞的奇景可见一斑。天窗洞属风化剥蚀型洞穴。
卧龙谷在小龙湫的上方,须乘电梯上升到近百米高崖,再走悬崖钢构栈道。过栈道,即为龙口湖,碧水深潭,可调节小龙湫之水量。回眸俯瞰灵岩美景,峰嶂叠翠,独秀峰如一支神笔,直指天空;小龙湫如白练悬挂,阳光下彩虹飞舞,尽收眼底。再上,则山深林茂。山谷长逾10km,是北北东向断裂从小龙湫一直往山里延伸而成的山谷。陡峭的崖壁下,分布有十几个山洞,最大的为 “九龙洞”,已被僧尼建庙。在崖洞中,有 “石船神水”——船形巨石,昂首挺胸,正向洞外驶出,船形背上有一裂隙,涌出泉水,是周边高山的承压水通过岩石裂隙涌出,长年不断。纵观卧龙谷洞穴,均呈平卧式,洞的长宽高基本相等;观察洞顶,片片岩石崩裂,势欲下坠,地上也可见到掉落的小石屑,这些洞穴在成因类型上属风化剥蚀型洞穴。
(1)南天门 (天柱峰、展旗峰)
如图2-24、图2-25所示,天柱峰与展旗峰夹谷相对,而称南天门。石门高约270m,两峰相距250m。门间飞渡,堪称一绝。天柱峰为沟谷型锐峰,发育在第二期溢流相的流纹岩中。受节理和断裂的影响,流纹岩中沟谷发育,在风化和流水作用下形成锐峰。柱壁上保留了岩浆流动过程中形成的流纹、球泡以及节理。
图2-24 天柱峰
图2-25 展旗峰
(2)屏霞嶂
岩嶂壁立于霄,色五彩相间,是灵岩幽静环境的锦屏。嶂顶火山喷溢的熔岩流动痕迹清楚可见,如图2-26所示。屏霞嶂与小龙湫前的卓笔峰、天柱峰之间有断裂作用。嶂前建有灵岩寺。
(3)龙鼻洞
龙鼻洞位于插龙峰下,洞宽10m,深逾30m,高约40m,洞尽端有石柱连顶,四处透空,因而湿滑,故名龙鼻。如图2-27所示。龙鼻洞由于两条断裂作用使岩石开裂,岩块崩落而成。洞顶有闪长玢岩脉侵入流纹岩内。闪长岩脉石质细腻,古人科学地选为石刻之处。洞壁80余处历代摩崖石刻,有 “雁山碑窟”之称。沈括、徐霞客等均考察过龙鼻洞,龙鼻洞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2-26 屏霞嶂
图2-27 龙鼻洞
(4)小龙湫
小龙湫位于灵岩寺西北。瀑布隐于深谷中,瀑水从断崖飞流而下,高约70m。如图2-28所示。水触石后如雾结飞旋漂下。瀑下有深潭。在瀑布的下方有类似崩塌倒石堆形状的基岩锥体,锥体的锥顶指向瀑布落水处。基岩锥体的大小随瀑布的大小而变化,瀑布愈大,锥体也越大。该地貌体通常出现在上部基岩密实坚硬、垂直节理发育,下部基岩软弱处。从成因上分析,由于瀑布的下部基岩较软弱,上部倾进行侵蚀,最终使得下部出现一水平向向岩体内部凹入的洞穴 (水流冲蚀型洞穴)。不断深凹的洞穴引起上部垂直节理发育的坚硬基岩发生崩塌而后退,原来洞穴的底部也暴露出来,这样在现瀑布陡崖的崖脚附近就留下了一倒石堆状的基岩锥体。这里是沈括提出流水侵蚀学术思想的发源地。
(5)天聪洞
天聪洞又名天窗洞,嵌于大小展旗峰之间。天聪洞下大上尖,从洞口到洞顶,石路陡峻。将至洞顶时,可见两个大圆洞亮亮的透着光;偏东北方,还有一个耳朵形的大窗洞,有洞中之洞景观。徐霞客第一次来游天聪洞写道:“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蹬级尽处,石或限之。俯或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20年后 (崇祯五年, 1632年),他重游雁荡,冒险进入天聪洞进行考察。主洞由于垂直断裂的切割而成的裂隙崩坍洞。辅洞是由于流纹岩层内岩块崩塌而成的。
4.方洞景区
方洞景区既是登山览胜景区,也是地质公园科考型景区。从上灵岩村北上,至方洞悬崖栈道,千米云崖天廊,一路奇岩异洞,俯视远眺,尽显幅幅山水画卷,使人感受登山览胜之愉悦和自豪。西有观音峰,东有纱帽峰,向北可登至雁荡山最高峰百岗尖。上灵岩—方洞—百岗尖,一山一石记录了雁荡山破火山形成与演化的过程及其后期的沧桑巨变。
图2-28 小龙湫
(1)金带嶂、金腰带
金带嶂位于方洞与仰天湖之间,从上灵岩村、下灵岩村远望最佳。如图2-29所示。
在金带嶂西缘的方洞口外,陡崖上,是第三期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碎屑岩最佳处,在陡崖中部夹一层流纹岩。流纹岩呈灰黄色,厚度为7~8m,其走势近水平,很像是山腰上箍着一条腰带,所以被称之为金腰带,如图2-30所示。流纹岩之上是火山 (集块)角砾岩,集块、角砾被风化后常形成空洞。
沿流纹岩层开凿了一条栈道,一路奇岩异洞,俯仰绝壁,远眺层峦,横跨天阙 (铁桥),构成缥缈神奇的山水画卷。栈道 (长约11 00m)的开凿,揭露了火山爆发形成的凝灰岩与岩浆喷溢形成的流纹岩层之间关系的断面,为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完美的结合。此处为地质科学考察点。
图2-29 金带嶂
(2)观音峰
观音峰位于上灵岩村北。观音峰海拔910m。锐峰,形状如观音大士坐于莲台之上。从方洞入口或上灵岩村观之最佳。
观音峰地貌反映了雁荡山火山第二、三、四期火山喷发形成不同岩石的垂直剖面。“莲座”以下到上灵岩为雁荡山火山第二期喷发的熔岩——巨厚的流纹岩 (K1y2),莲座为第三期爆发的岩石——凝灰岩 (K1y3)。其中夹有1层厚2~10m的熔岩 (流纹岩)。“观音座身”为第四期火山爆发的熔结凝灰岩 (K1y4)。如图2-31所示。
(3)百岗尖 (百岗云海)
百岗尖为雁荡山最高峰,海拔1056.6m。由上灵岩村经方洞口外至雁荡山的最高峰——百岗尖,其西为乌岩尖。百岗尖与乌岩尖的鞍部为最佳观景处。岗顶遥望峰峦起伏,溪流如带;晨观日出,五彩缤纷、云海浩瀚、气势磅礴。
百岗尖、乌岩尖岩石是雁荡山火山喷发结束后,岩浆侵入在地下形成侵入岩——石英正长岩。后经地壳抬升,剥蚀出露于地表。
5.大龙湫景区
大龙湫景区位于雁荡山中部偏西,面积约28km2。景区内有剪刀峰、芙蓉峰、常云峰、双髻峰等15奇峰,千佛岩、啄木鸟、少女头像等13奇岩,连云嶂、化城嶂等5嶂,共有105个景点,如图2-32所示。大龙湫景区以奇峰危崖峭壁、宏长巨瀑、碧水深潭取胜。其中大龙湫被誉为 “天下第一瀑”,与灵峰、灵岩合称雁荡山 “三绝”。
一进大龙湫景区,迎面即是 “千佛岩”、“昭君出寨”、“狐假虎威”、“母子岩”等景观。特别是远观为凶神恶煞的 “鳄鱼石”,转过一侧为巍峨挺拔的 “剪刀峰”,近看又是 “啄木鸟”,再移几步变成 “北极熊”,再转则成 “桅杆峰”、“一帆峰”,一峰多景,神形皆备。
大龙湫景区因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二组断裂交会,切割岩层,以及垂直节理裂隙发育,形成了危岩巨峰 (剪刀峰)后,又经风化剥蚀作用,雕琢出如 “啄木鸟”、“北极熊”等奇石景观。
图2-30 “金腰带”
①—凝灰岩,由火山爆发从空中降落的火山灰堆积而成;②—火山喷溢熔岩流—流纹岩夹层,厚3~4m(金腰带);③—火山爆发的火山碎屑流,底部为地面涌流,具水平层理
图2-31 观音峰
K1y2—第二岩石单元流纹岩;K1y3—第三岩石单元凝灰岩;K1y4—第四岩石单元熔结凝灰岩
曾被称为 “天下第一瀑”的大龙湫,处于连云嶂脚,四周危崖峭壁,瀑布从196m高的连云嶂奔腾直下,飞扑潭底,十分壮观。大龙湫瀑布又因季节、风向、日照之不同,在形、色、声上表现出不同的气势。雨季水多,瀑布势如蛟龙,震天撼地,轰霄喷雪而下,雾气弥漫整个山谷,袭人于百步之外。徐霞客曾两次赴大龙湫考察,写道:“龙湫之瀑,轰然下捣,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而雨水稀少时,大龙湫瀑布如珠帘,随风飘洒,在阳光照射下,彩虹道道,千变万化,美不胜收。若是春天,大龙湫又是另一番情景,瀑布从嶂顶飘荡而下,悠悠晃晃,时而像悬挂乳白色纱帛,时而像块块雪白的棉团下落,随之迅速拉长,化为无数的银蛇或箭头,向下直冲,快到碧潭,却又化作团团白雾,烟锁雾罩,弥漫山谷。
大龙湫的形成原因,是由一条北北东向断裂切割连云嶂所引起,后来,随着连云嶂的不断抬升,形成落差达196m的悬崖陡壁。大龙湫之水又来源于何处?不少人把大龙湫与雁湖联系起来。其实,雁湖并不与连云嶂相连。徐霞客曾为此实地探险,得出 “宕阴诸水,皆与大龙湫风马牛无及云”的结论。大龙湫之水来源于连云嶂,因为连云嶂范围并不很大,汇水面积有限,故而只在春夏雨季,大龙湫才具最佳的观赏性。
图2-32 大龙湫景区主要景点分布示意图
(1)流纹构造
流纹构造位于景区入口处附近。这种岩石有近乎平行的纹理,当有集块、角砾时,流纹绕其而过呈弯曲状,如图2-33所示。
图2-33 流纹构造
(2)剪刀峰
剪刀峰位于锦溪右侧。沿锦溪进入景区,首先看到一耸立的岩峰。峰上部一分为二,状如指向蓝天的剪刀,故称为剪刀峰,如图2-34所示。清代钱宾王说 “百二峰形名不同,此峰变态更无穷。”此峰是体验移步换景的典型。随着进入此峰依次出现 “剪刀”、“啄木鸟”、“熊岩”、“一帆”、“桅杆”等造型景观,故有一峰多名。
剪刀峰岩石为火山喷溢的流纹岩,经过断裂切割,周围岩石崩落成为孤立的孤峰。岩峰有流纹岩柱状节理 (裂缝)使岩峰中部裂开。从不同侧面观之有不同的造型,极具观赏价值。
图2-34 剪刀峰
(3)球泡流纹岩
球泡流纹岩位于雁荡山景区东缘 (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考察点之一),进入大龙湫景区的路旁。在通往大龙湫路旁岩壁流纹岩中,有层层密布的圆形石球,大的如篮球,小的也有拳头大小,这是石泡流纹岩,如图2-35所示。经同位素测年,其形成时间距今有1.17亿年。当时,雁荡山火山喷发,流纹岩从火山口中涌出,因流纹质岩浆黏度大,岩浆一边沿火山通道滚动流溢,一边围绕矿物质点中心凝聚,就形成了球状石泡。若石泡是空心的,即称为球泡构造。球泡构造是含有气体的岩浆,溢出地表后,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气体局部聚集,形成有空腔的球泡。其形成越早,滚动距离越长,石 (球)泡就越大。石 (球)泡流纹岩常分布在火山通道附近,因此是判断火山结构的依据。
(4)流纹岩岩穹 (狐假虎威)
侵出相流纹岩形成的岩穹,位于大龙湫的东南侧约200m。此处为近乎垂直的流纹构造,流纹从下而上,由直立到倾斜,这表明岩浆是从这里溢出地表,成为一个岩穹,左边部分被侵蚀,如图2-36所示。
(5)大龙湫瀑布
大龙湫,位于锦溪分支尽端,龙湫背下,是中国 “四大名瀑”之一,为 “雁荡三绝”之一。瀑布之水来自海拔1056m的百岗尖,下有龙潭。瀑布落差196m,是中国单级落差最大的瀑布。在瀑布底部,形成了瀑水冲蚀—剥蚀型洞穴。如图2-37所示。
大龙湫是雁荡山代表性景观之一。湫即潭,相传唐初,开山祖师诺讵罗进山建寺,后坐化于大龙湫。瀑左有忘归亭,西坡有龙壑轩。
图2-35 石 (球)泡流纹岩
图2-36 流纹岩岩穹
图2-37 大龙湫
岩壁有摩崖石刻20余处。瀑布从大龙湫背直泻而下,康有为曰:一峰拔地起,有水自天来。
徐霞客于1613年3月登上大龙湫背和雁湖考察,查明大龙湫水的源头即大龙湫背,不是来自雁湖,纠正了史书上有误的记载。
6.筋竹涧景区
筋竹涧属于峡谷段落,因涧内生长筋竹而得名。筋竹涧景区上连经行峡,下入清江。全长4.15km,两岸峰峦夹峙,树丛茂盛,涧内清幽静谧。锦溪穿行于涧中,时而奔腾湍急,时而静如止水,从而形成悬瀑飞泉,形成初月,峡门、葫芦、漱玉、下培、菊英、连环十八个深浅不一的潭,潭之间有浅滩、夹谷、陡垒,水流清澈。
筋竹涧景区是雁荡山幽谷深潭为特色的景区,因我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为筋竹涧作诗而闻名,燕尾瀑、能仁寺、元代铁镬、连环十八潭诸多景点,是探幽戏水的好去处,也是佛教朝虔,史迹追踪之地。
(1)燕尾瀑
燕尾瀑俗称开裆瀑,位于雁荡山火焰山西,能仁寺东北。锦溪之水绕经西龙门触石分流而下,状如燕尾,如图2-38所示。瀑下一潭,名叫霞映潭,潭水碧绿,大一亩余,潭中有巨石,形状像大铁锅,侧倚水底,隐然可见。每当晚霞照映时,潭面鲜丽可爱,潭因之得名。因潭水下游的筋竹涧内有东龙潭,故又称此潭为西龙潭。燕尾瀑的岩石为雁荡山火山第一期火山爆发形成的熔结凝灰岩。
图2-38 燕尾瀑
(2)筋竹涧
筋竹涧是雁荡山景区内由大龙湫锦溪向南延伸的一条涧溪,上游一段称经行峡,中下游一段称筋竹涧。经行峡取名于唐贯休 “雁荡经行云漠漠”诗句 “经行”。筋竹涧则与我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 《从筋竹涧越岭溪竹》一诗而闻名。
筋竹涧两岸峰峦险峻,奇石错落,水流清澈。悬瀑、飞泉、急滩、深潭、涧水、夹谷、陡崖贯穿整个筋竹涧。筋竹涧的岩石是K1y1的熔结凝灰岩。
(3)连环潭
连环潭位于筋竹涧中游。涧中有十八潭,潭面长宽各有10~20m,潭潭相接,形态或曲或直,水流或急或缓,层次丰富。如图2-39所示。
(4)能仁寺
能仁寺初建于宋咸平二年 (999年),又称大镬寺,位于雁荡山大龙湫景区锦溪岩畔,是雁荡山十八古刹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南宋发展至鼎盛,当时有僧人三百,香客每日千人,成为全国30所最著名寺院之一,成为雁荡山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
寺内存有铸于宋元祐七年的大铁镬,镬高1.65m,口径2.70m,厚3cm,重18500kg。内壁有正书铭文134字。900多年前铸造的浴镬,具有重要的佛教文化与历史价值,并为研究我国冶金史,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如图2-40所示。
图2-39 连环潭
图2-40 大铁镬
7.雁湖景区
雁湖景区是雁荡山西大门。雁湖位于雁湖岗顶,海拔990m。昔时雁湖 “方可十里,水常不涸”,湖中芦荻丛蔽,秋雁归时,多栖宿于此,故名雁湖,是雁荡山的生态保育区。原有北、中、东三湖,中湖较大,徐霞客称之为 “鸿雁之家”。雁湖从有记载以来,已历千年,近今湖荡淤塞,只留下一口小水塘。在雁湖岗顶眺望东海,水天一色,浩渺无际,是观赏日出和云海的好地方。雁湖岗终年云雾缭绕,所产之茶,列为上品。湖水泄于山之南,分两支:一支出石门,一支出凌云;泄于山之北为显胜门景区诸水。有道是:“雁影已随风雨去,涧水亘古空自流。”意境极为悠远。雁湖景区以湖、瀑、谷等取胜,可下观西石梁洞,西大瀑,含珠峰;上登雁湖岗,观云海日出。雁湖岗的岩性为中央侵入体的石英正长岩。
(1)石柱门
沿雁荡山景区入口处西行约1km,右侧有两岩对峙如门,即石柱门。门高约100m,宽约30m,门内景色幽秀。
(2)含珠峰
含珠峰位于石柱门南面。一峰插天,高约100m,自峰腰至峰顶,中有一条裂隙,沿裂隙岩块破裂,崩落而留下一块珠状圆石,颇为奇特,故名为含珠峰。如图2-41所示
(3)西石梁洞
西石梁洞位于含珠峰西1km。洞口向南,洞口有纹理如芭蕉的大石粱斜倚。洞内有左右两洞,右洞高约30m,宽约20m,深约10m,清代依洞而建木质结构楼房五间。左洞上小下大,上透通而下呈圆锥状,为瀑布冲刷而成。西石梁洞所处岩石为流纹岩,洞是受到北东40°、北西280°两组断裂带交汇切割,岩石破裂、剥落而成。洞口石梁上两组裂隙 (劈理)十分清楚。如图2-42所示。
图2-41 含珠峰
图2-42 西石梁洞
(4)西梁大瀑
西梁大瀑是一条隐于壁立高崖内的悬瀑,瀑高约160m,仅次于大龙湫,为雁荡山第二大瀑布。西梁大瀑在一条东西向沟谷的西侧,溪流所在的沟谷沿北西向发育,下蚀到流纹岩单元的上部流纹岩层时,形成西石梁大瀑。宋代王十朋在 《西大瀑》中道:“灵源东接雁池遥,裂石崩崖下九霄,云断青天倚天剑,月明泉室挂生绡,江声雨势三秋念,雪花冰花五月饶,休勒移文北山去,他年来赴石梁招”。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云:“其高亚龙湫,较似壮胜,故非岩山第二流也。”现代张叔梅将西梁大瀑与大龙湫相比较,以为 “雄奇各自有千秋”。西石梁瀑附近还有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立法院长孙科所题的 “幽泉”二字,还有蒋叔南所题的诗刻,瀑前溪石上的 “西石梁大瀑”五字,字大盈米,笔粗气壮,具有奔放豪迈之气。
8.显胜门景区
显胜门景区位于雁荡山景区的北部,东起砩头溪汇合处,西至锯板岭头,南起湖南潭,北至百将岩,总面积44km2。其中有10峰、11岩、2嶂、5洞、6潭、2石、2门、1溜、l溪等景点51处。主要景点有显胜门、南阁牌楼群、章纶墓、会仙峰、含羞瀑、散水瀑和散水岩、鸡屏峰、恭毅纪念馆、仙游洞、沓屏峰、西屏峰、仙岩、陈抟岩、仙杖峰、仙岩洞、石佛洞、湖南潭和龙溜、砩头溪等。
显胜门景区以显胜门最负盛名,两壁陡立,直上云霄,中豁为门,气势峭拔雄伟,向有 “天下第一门”之称。会仙峰、仙岩、仙杖峰、仙游洞、仙岩洞、仙人脚印等景致都冠一个 “仙”字,颇具玄妙神秘的色彩。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南阁牌楼群,古朴雄伟,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显胜门位于显胜门村西南,高约200m,豁口顶部相隔仅数米,如图2-43所示。抬头仰望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有天下第一门之称。门右崖壁上部有著名的石佛洞。此洞为沿裂隙岩块剥落而成。洞内有硅质水溶液淋积成微型柱状体。门内有倒石堆积的 “透天十八洞”。门内倒石,证明显胜门是流纹岩岩峰经断裂、风化、流水侵蚀、岩块崩落等而成豁口。
图2-43 显胜门
9.仙桥景区
仙桥景区为雁荡山北部的 “仙境园”,以仙桥为标志性景点。相传周灵王之子姬晋,学道成仙,骑马过仙桥。仙桥为一天生桥,堪称为火山喷溢的流纹岩中的第一桥。
仙桥 (天生桥),位于龙虎门北。由龙虎门北望,海拔约200m的仙亭山上有拱形石桥,桥长38m,宽8m,如图2-44所示。登桥下俯绝壁万仞,云行流水,如入飘飘欲仙之境。仙桥为我国流纹岩地区发育最完美、最典型的天生桥。天生桥发育在流纹岩岩嶂之上,由于流纹岩层下部富有角砾、球泡而易于剥落,中部发育柱状节理而易破裂而成。
图2-44 仙桥 (天生桥)
10.龙湖—仙姑洞景区
龙湖—仙姑洞是雁荡山景区最北的园区。标志性景观为十里长湖与曲尺奇洞。景区内山峦叠翠,柱石林立。龙湖周边为雁荡山火山第四期爆发的熔结凝灰岩,发育柱状节理,形成层层叠叠的石柱。
(1)龙湖
龙湖位于雁荡山区景福溪下游。十里长湖,湖岸曲折,水流如龙。两岸山峦叠翠,奇峰耸立,柱石林立,美不胜收。湖左岸山体由五边形、六边形石柱排列成石柱群,如图2-45所示。石柱是第四期喷发形成熔结凝灰岩,在高温火山碎屑流成岩后均匀冷却收缩而成的柱状节理。
图2-45 熔结凝灰岩中的柱状节理
(2)仙姑洞
仙姑洞位于雁荡山景区龙湖北。一峰突起,峰腰悬一洞,为一呈曲尺状奇洞,如图2-46所示。洞高约20m,宽约30m,深约40m,有东、南两个洞口。洞口临绝壁,入洞须缘梯攀升。洞顶呈穹隆状,洞内明亮而显幽深,洞外层峦叠嶂而显高旷。仙姑洞的岩石为雁荡山第二期火山喷溢的流纹岩,洞的形成与两组相交的断裂有关。
图2-46 仙姑洞
有关雁荡山水探秘——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地理野外实习教材的文章
1.具有深厚的科学研究价值雁荡山地质公园地处环太平洋亚洲大陆边缘的南部——中国滨海太平洋构造域。雁荡山造型地貌对科学家产生强烈的启智作用。雁荡山拥有保存较完整、岩性、岩相齐全的典型陆相流纹质火山地质特征,也吸引了国外众多专家。2.地质遗迹典型、珍稀雁荡山地质遗迹的珍稀性,突出表现在融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罕见的自然景观。因而雁荡山地质公园是人们了解外力地质作用过程的一个典型区域。......
2023-08-25
1.雁荡山是风景名山、科学名山、文化名山、旅游名山(1)雁荡山是以白垩纪流纹质火山地质地貌为基础的自然公园雁荡山地质公园内保存有良好的地层、岩相、岩石等火山地质景观,奇特秀丽的嶂、峰、门、洞、飞瀑等地貌景观,1200多年历史文化淀积及丰富的人文景观,这三者集于一体,使雁荡山从古到今有 “天下奇秀”、“海山名山”、“寰中绝胜的美誉,成为中国风景名山、科学名山与文化名山。特别是奇峰怪石具有昼夜变换造型......
2023-08-25
2.其他景观长屿硐天矿山公园还保存了丰富的人文及其他景观,如表3-5所示。表3-5 公园内主要其他景观一览表长屿硐天矿山公园许多硐体都被利用作为宗教场所,依硐室建有庙宇或供奉有佛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2023-08-25
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受燕山运动NE、NEE向构造控制,长约1200km,宽约500km;以酸性岩浆的喷发占主导地位,形成大面积的火山碎屑流堆积,包括未熔结岩、熔结凝灰岩,总面积约48×104km2,全区目前已发现105座破火山,这在中国东部各火山岩带乃至全球其他火山岩带中是罕见的。雁荡山地质公园处于该区域,是东南沿海火山岩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复活型古破火山,构成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主体。......
2023-08-25
1.方山流纹质火山岩台地地貌方山是典型优美的流纹质火山岩台地地貌遗迹,因形态而得名 “方山”。这一现象的最佳观察点位于方山西侧羊角洞一带。温岭方山以其典型性和系统完整性,表现出高度的科学价值,同时兼具优美性,实属国内罕见之地貌遗迹。方山景区主要的地质遗迹景观如表3-6所示。表3-7 坎头火山岩阶梯状地貌遗迹景观一览表续表3.南嵩岩火山岩峡谷地貌火山岩劈理地貌遗迹,是方山景区内最具特色的地貌景观。......
2023-08-25
1.地层方山景区内出露的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九里坪组和茶湾组。上部主要为碎斑流纹岩夹流纹质玻屑凝灰岩,厚66m。在方山顶部碎斑流纹岩中所采样品的Rb-Sr同位素测定,火山岩的年龄为121Ma,属白垩纪早期火山活动的产物。2.地质构造方山破火山位于大溪镇南约5km的方山—张椿岩一带,面积约16km2,呈椭圆形,北东—南西向展布,西侧为湖雾—大溪断裂所切割而显得不完整。......
2023-08-25
1.区域地质特征长屿硐天位于亚洲大陆东部边缘中生代巨型火山带的中段,自晚侏罗纪 以来,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方向持续俯冲与走滑,导致俯冲带地壳熔融,生成壳源为主的酸性岩浆,在早白垩纪强烈活动,向上运移至地壳浅部或喷出地表,形成西太平洋火山岩带。长屿硐天矿山公园位于西太平洋火山带东南沿海火成岩省区,以白垩纪大规模流纹质岩浆活动及构造活动形成的古火山构造与北东向断裂构造为主体的地质特征。......
2023-08-25
按成因—形态分类原则,可以将雁荡山流纹岩地貌景观分为剥蚀崩塌型地貌和沟谷流水型地貌2类、7个亚类、17个类型单元。表2-2 雁荡山流纹岩地貌分类表续表注:据胡小猛 修改。石门石门,又称门网,两岩屹立对峙,雄奇险,景色绝佳,是雁荡山地貌景观中又一特点。......
2023-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