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矿业遗迹评价与探秘-雁荡山地质公园实习教材

矿业遗迹评价与探秘-雁荡山地质公园实习教材

【摘要】:根据上述分类方案,并结合长屿硐天采石遗址的实际,可以将长屿硐天矿山公园的矿业遗址分为矿业生产遗址、矿业活动遗迹、矿业制品和非物质矿业活动遗产等4类。表3-1 矿山公园矿业遗迹景观资源一览表矿业生产遗址1)总体特征长屿硐天矿业生产遗址 表现出极大的规模和复杂性。采坑呈簇群分布,并有簇群分布的特征,遗址数量约150处。

1.矿业遗迹类型及分布

国家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编制的 《中国矿山公园申报工作指南》 (国土资 发[2004]256号)把矿业遗迹分为矿产地质遗迹类、矿业开发史籍类、矿业生产遗址类、矿业活动遗迹类、矿业制品类和与矿业活动有关的人文景观类等6类。

根据上述分类方案,并结合长屿硐天采石遗址的实际,可以将长屿硐天矿山公园的矿业遗址分为矿业生产遗址、矿业活动遗迹、矿业制品和非物质矿业活动遗产等4类。其中矿业活动遗迹、矿业制品等小型遗迹数量众多,大致百件或上千处,生产遗址、矿业活动遗迹等则有34处 (项)之多。如表3-1所示。

表3-1 矿山公园矿业遗迹景观资源一览表

(1)矿业生产遗址

1)总体特征

长屿硐天矿业生产遗址 (即采石遗址)表现出极大的规模和复杂性。采石遗址主要分布于石船坑两侧的两条北东向小山梁 (史籍所述的黄监山与石仓山)的两侧山坡上,面积2.0km2。这一规模宏大的采石遗址由1300多个采坑、采穴、采硐组成,这类采石遗址的个体形态各异;其大小随时代渐进而逐渐增大,形态也更复杂。通过对现代采坑的简单测绘和对古代采坑的路线观察、目估清点,古代 (隋唐清代)采坑达300多处,现代采坑达1000多处。现代的采坑规模巨大、数量众多,根据采坑面积与抽样统计个体高度,粗略计算采空区体积达600×104km3之巨。

采坑形态保持一致,采石的技术方法基本保持稳定。采坑形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阶坎式、直穴式与覆钟式。从规模上看,采坑的个体规模从古代到现代逐渐增大,说明开采的规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在规模上可以分为小型 (5m以下)、中型 (10m左右)和大型 (50m左右,重叠开采可达100m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采石的开拓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表现为采石伸入地下的深度逐渐加大,据此分成露天开采、半露天开采和井下开采3种类型,井下开采的遗址由现代开采形成。

采坑表现出类群分异并各有其分布空间。长屿古代采石遗址的采坑个体群分成4个类群:即早期的露天小型阶坎式 (第一类群)、中期的露天中型阶坎式—直穴式 (第二类群)、晚期的半露天中型覆钟式 (第三类群),现代的井下大型直穴式和覆钟式 (第四类群)。

2)类群分述

①第一类群——早期的露天小型阶坎式

第一类群位于突出而完整的露天岩壁上,由水平和竖向两组采石面组成,呈簸箕状露天采坑。露天阶坎式采坑常由多个阶坎在一起,或呈线形一字排开,或上下错落排列。一般规模不大,采石面宽度在5m以下,多为1~3m,为小型采坑;采坑多呈分散孤立状分布。岩壁上留有铁钎凿出的竖向凿线痕,石板撬起形成的断面呈横向纹理。

这类采坑主要分布在山体地表及位置较高部位,形成的时代较早,多为宋代以前的采石遗址。在双门硐、寒暑硐群、观夕硐群、烟霞硐群、净明硐群、道源硐群、八仙岩硐群、李家矿硐群均可见这类采坑遗址,数量约95处。

②第二类群——露天中型阶坎—直穴式

露天直穴式采坑一般沿倾角较缓的岩壁垂直向下开采,保留有较完整的竖向采石面。部分竖向采石面外倾形成底部面积较开口稍大的采坑。采坑长宽一般为数米至数十米,其深度为几米至十几米,多为中型采坑。凌霄硐及道源硐一带分布有较典型的露天直穴式采坑,现多积水成石塘。

这类采坑一般形成于宋代及明代,多处可见中型直穴式采坑切割早期形成的露天小型阶坎式采坑。采坑呈簇群分布,并有簇群分布的特征,遗址数量约150处。

③第三类群——露天中型直穴式—半露天中型覆钟式

半露天覆钟式采坑是这类采坑的重要特征。覆钟式采坑口小腹大,形如覆钟。一般从山侧崖壁开始纵向开采、横向不断拓宽,进入山体后继续向四周及下方伸进,形成硐连硐、硐叠硐的覆钟式采坑群。覆钟式采坑的高度一般为10m左右,大型叠硐式采坑的高度可达百余米,硐底直径可达数十米,规模多为中型采坑。采坑四周岩壁一般较平整,均匀分布着大量水平凿线痕或斜向凿线痕。近现代采坑因工艺的改进,在岩头一侧的岩壁上留有柱岩孔。

覆钟式采坑的层叠并列形成了复杂的结构。采坑相连、贯通而构成的石柱、石梁是长屿硐天代表性的景观。半露天覆钟式采坑具有良好的采光与音响效果,观夕硐利用了这一特点建立了岩硐音乐厅。

这类采坑主要形成于清代与民国时期,采坑多呈簇群继承特征,分歩范围广;多处可见本类群采坑截切第一类群、第二类群的采坑。本类群采坑数量约70余处。

④第四类群——井下大型直穴式及覆钟式

这类采坑主要为井下大型直穴式采坑及覆钟式采坑,以覆钟式采坑为主。采坑多位于山体内部,一般是向山体内部横向拓进,形成水平的巷道,然后向下开采。随着向下开采深度的增加,开采面不断扩大,形成或如古钟、或如覆钟、或如桶壁等大中型采坑。井下开采形成较大工作面后,一般向下垂直开采,形成大型直穴式采坑。当硐底石板出运不方便时又开辟新的巷道,采出新的硐体。如此反复,在山体内部形成纵横交错、硐硐相连的大规模井下覆钟式及直穴式硐群。凌霄硐、水云硐等是井下覆钟式硐群的典型代表。硐内曲折连环、深幽莫测;硐内空气流通,温润潮湿,冬暖夏凉,多个硐体因岩壁渗水汇集成清水潭,形成硐中有潭、潭中印石的刚柔相济的硐天奇观。

井下覆钟式及直穴式采坑是现代采石遗留的硐体,规模一般为50~100m,多为大型采坑,数量多;采坑之间多有平硐相连、呈链状分布,多数硐群内均可见该类群采坑遗址。粗略估算这类采坑数量在1000处以上。

3)主要的硐群景观

数量众多的采坑 (矿硐)主要以成群成带地分布在长屿龙山头至石仓山一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知硐群28个、石窟 (采坑、岩硐)约1314个。其中有300多个属于隋唐、宋明及清代至民国的露天采坑、半露天采坑,有1000多个是现代采石遗留的井下采硐及平硐。28个硐群 (见表3-1)分属八仙岩景区和双门硐景区。如图3-2所示。

图3-2 主要硐群分布图

远眺龙头山和石仓山,满山地表布满硐口,高低错落的采坑矿硐彼此连通,犹如无尽的地下迷窟硐群。内部主体均由现代大型采坑组成,众多的采坑岩硐层叠穿连、相互交截而形成悬梁、垂拱、巨柱,形成了结构复杂、规模宏大、景观奇特的矿山遗址。

长屿硐天区域内28个硐群中,除双仰硐群因崩塌未作统计外,其余27个硐群参考申报世界吉尼斯资料,硐室总面积为29.8×104m2,硐群容积568×104m3;根据景区实际测量数据,通过GIS重新量算后的硐室总面积为32.4×104m2,采坑高度算术平均值约18.4m,矿硐容积约596.2×104m3;若加上前期、中期形成的露天采坑,硐群总容积超过600×104m3。长屿硐天的采坑 (矿硐),单个采坑面积小者为数十平方米,大者1000~2000m2,一般为100~1000m2;单个采坑高度低者2.5m,高者可达80m,一般为15~30m。

长屿硐天硐群相互连通、形态各异、气势宏伟、构造复杂。构成了国内稀有的矿硐景观。大多数硐群均有平硐或采坑于不同高度彼此连通、平硐与采坑之间的连通,在平面上千变万化,高低变化无常。采坑形态各异,按形态称之为硐室、硐窟、暗井等。在许多近地表采坑,因多台阶、大规模立体开采,形成许多石梁、天桥、硐天、石窟长廊等景观。这些景观组合曲折回环、上下错落有致。而在山内低层或山谷深处中的采坑,有的如钟、如桶、如盆,有的积水成深潭,水色澄清碧绿,晶莹如玉,在暗淡的日光或灯光下,显得更加幽深奥秘。

(2)矿业活动遗迹

矿业活动遗迹主要是指矿业活动过程中找矿、采矿、冶炼、加工运输等遗存的工具、器械、遗痕,遗迹采掘、通风、照明、排水供水及安全措施等。

由于长屿硐天属于采石遗址,矿业生产、加工过程较为简单,因此遗留的矿业活动遗迹相对较少,主要为采石凿痕,而运输及加工过程中的遗迹较少。

目前,长屿硐天矿山公园内保留的采石遗迹有打销痕 (数百处)、凿铮孔 (数百处)、柱岩孔 (数千处)、采石工具 (钢钎、铁锤等多个)、遗留石板 (多处)等,这些采石遗迹多分布在采石矿硐内。运输及加工过程中的矿业活动遗迹主要有古运道、矿石运输缆车、古石埠 (码头)等遗迹资源。如表3-2所示。

表3-2 长屿硐天主要矿业活动遗迹一览表

(3)矿业制品

长屿硐天矿山公园内典型的矿业制品,主要是采出的石材加工制成的石质器物、民用建筑及构件等众多的石文化景观,这类矿业制品主要分布在景区内的观夕硐、水云硐及长屿、新园等村落。

1)石质器物

长屿石材被当地居民广泛制造、生产生活器具,这些石质器具可以分为生活用具、生产用具及器物,目前保留的石质器具有数百件。

生活用具包括石盆、石桌、石凳、石磨、石锁、石哑铃、石杠铃、旗杆石等,是普通百姓家中常用的器皿。今长屿一带乡村居民家中还常使用生产用具,如石碓、石槽、石碾子等。

长屿石材还用于制造封建社会使用的礼制器物,如抱鼓、牌坊、香炉等器物。

2)民用建筑及构件

明清至民国时期留存的木石结构民居中,可以常见用长屿石材加工而成的柱础、地栿、台阶、铺地石板、石窗、照壁等,数量约数百件。目前,长屿及附近村庄仍保留了161栋不同时代的石板屋,其四墙、间隔、地面、窗、甚至屋顶均用石板构建而成,其中石窗的样子最多,根据现存石窗图案的风格推断,可以上溯至明代。

目前长屿一带的新建民居还有使用常用石材,一般用于梁柱、柱础、地栿、窗坎、台阶、铺地石板等。

温岭一带是明清时期抗倭要地,这一带的城门、城墙、碉楼等防御设施部分采用石材建造。

(4)非物质矿业活动遗产

长屿硐天矿山公园内非物质矿业活动遗产有3种,即长屿采石业工艺、长屿矿工号子、温岭石雕工艺。非物质矿业活动遗产以口述传承,是长屿一带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

1)长屿采石工艺

长屿地区石板材的开采有一整套完善的、循序渐进的采石工序和工艺。通过现代采坑与古代采坑中采石痕迹的对比发现,近千年来这一采石工艺并无大的变革,一直沿用“钢钎加榔头”的手工生产工艺,自古代传承至现代,主要工序与工艺具有稳定的延续性。

长屿石匠采石并没有技术与理论指导,在现有的采矿方法与工艺中,并无配套的采矿技术可供查考,史籍上也无完整详细的记载,完全是传统的采石方法和技术,但这种传统的采石方法和技术是千百年来当地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整套石材生产加工工艺,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创造力,是典型的非物质遗产。

这套沿袭至今的采石工艺并没有科学的文字记载与保存,是完全依靠一代代老石匠言传身教得以延续至今。掌握这种采石技术的老石匠主要居住在长屿、新园等周边几个村,目前健在的尚有500余人,年龄多为50~70岁;因长期从事采石活动,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矽肺病,且大多已失业,故这套古老的采石工艺可能因此而失传。

长屿采石的工序与工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环节:开面→摆方向和试采→打岩头→打断→打销→柱岩及画线→凿铮→开销出板等。

①开面。古代开面多为露天、半露天作业,一般沿自然裸露基岩进行开采,开面工作量小,开面范围多在5m左右。地形平坦的部位,开面作业基本金额省去。

现代开采多在井下,开面工序非常重要,开面的高度一般为2m左右,以便于施工为宜。开面的范围也是后期工作面开采的范围,一般宽25m,长20~50m。主要工序有打眼、放炮、通风、排险和出渣。这个工序循环结束后,还要对顶板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敲帮问顶、清除危岩的工作,这项工作是保证以后安全生产的一道重要工序。

②摆方向和试采。摆方向实质上是找准石板开采的方向。长屿地区的凝灰岩无层面或层理,但在开采时有一定的软弱面,通常是火山碎屑的压结面。只有沿这些软弱面的方向开采,石板才能顺利采出;变换了方向后开采效果变差甚至根本无法形成板材,这是能工巧匠们的主要经验技术之一。确定了开采方向后就进行试采,试采的目的其一是检验摆方向,其二是为下一步全面开采做准备。

现代的井下开采,试采成功后,还需按生产、安全要求安装机电设备和提升运输设备。

③打岩头。打岩头是开采的前期工作,对工作帮一端进行打岩头,打岩头是整块岩板的起始开裂的关键工作。只有在岩头位置 (工作帮端)产生平整、连续的裂缝,才能进一步采下整块石板。

打岩头的工序首先是凿孔坯,在距离工作帮20~25cm的位置由岩面向下凿孔,孔的直径一般为3~4cm,孔深是根据开采板材的厚度而定,若板材的厚度为10cm,则凿孔坯的深度为10~12cm;孔坯布置成一条直线,孔间距为5~7cm。凿孔坯结束后,使用铁锤与铁橧从孔坯往工作帮方向锤出裂缝。打岩头是板材生产的关键技术,一般只有经验丰富的石工才能完成这道工序。

④打断。对非工作帮进行打断,使非工作帮与四周围岩脱离,在最后打销出板时使石板脱离围岩按要求采出,并保证石板采出后岩壁的光滑平整。打断的凿痕也自然地留在了非工作帮岩壁上。

打岩头、打断和后续工序——柱岩3道工序的作业痕迹留在了四周的岩壁上,是长屿硐天采石遗址与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

⑤打销。在孔坯眼底部向 “后落头”方向锤击产生裂缝的工序称为打销,在打销的同时要时常击打岩面,要仔细辨别发自岩石内部声音的变化,以此为主要依据来确定打销工作是否已完成。

⑥柱岩及画线。柱岩工作还是在工作帮进行。打岩头工作结束后,为使部分岩石与下部岩体不能过早分离 (过早分离会导致这层石板开采失败),在工作帮的岩壁上凿一小孔,用短柱子做斜撑,使打岩头部分岩石在往上移动时受到约束,确保气体及粉尘不能进入因打销已破坏的板材层面中,使下一歩开采工作顺利进行。画线工作是按照板材的规格尺寸,在工作岩面上预先划定石板尺寸大小,也是下一步工序作业位置的依据。

⑦凿铮。凿铮工作是从工作帮开始向非工作帮方向凿孔打销的过程。按照画线,孔位布置依从密到稀的顺序进行;在凿铮的同时,也要不断击打岩面,根据所发出的声音确定工作孔打销工序是否完成,同时可以确定下一个凿铮孔的位置。如此循环进行,直至结束。至此,工作面上数百至上千平方米的石板就与下部岩体基本整体分离。

⑧开销出板。取出柱岩斜撑,开销取出打岩岩条,按照板材尺寸取材。古人用人力抬运石板或条石出场;现代用架空索道从矿坑中提升板材至运输大巷,直接装入机动车、运出石硐。

至此,开采工作面的采石工序循环结束,清场后即进入下一个工作循环。

长屿采石工艺是历代长屿人民在长期采石过程中形成的采石技术,是长屿采石文化的精髓,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遗产,具有重要的科学与文化价值。

2)长屿矿工号子

长屿矿工号子是长屿人民长期从事采石劳动而逐渐形成于传唱的劳动之歌。矿工号子目前仍保存在长屿一带的老石匠和石工中,靠口述传承。2009年,长屿矿工号子被列入第三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屿采石工人干晓青已进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屿矿工号子传承人行列。长屿矿工号子是长屿采石人历代传唱的文化硕果,其遗产价值已被世人瞩目。

矿工号子分为采石号子和抬石号子两种。采石号子的歌词内容多于采石有关,大多反映石工繁重的劳动强度、艰难的生活,曲调别具一格,大多为微调式;抬石号子是搬运沉重石料时为统一步伐而吟唱的,一领群和,曲调低沉、速度缓慢,多为羽调式。

抬石号子主要是为了鼓舞力量、步伐整齐,唱词单调,没有具体的内容。起步、停步、平坦路、崎岖路等都有不同的吆喝声。

采石号子内容比较丰富,长唱短和的号子给石工们带来更多的力气和生活的情趣。采石号子有 《打石头调》、《十字花》、《报花名》等。

3)温岭石雕工艺

温岭石雕是指以分布于温岭的花岗岩、青石、长屿凝灰岩为主要原料、以仿古建筑和大型建筑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雕刻技艺。石雕艺术大体有装饰石雕和建筑石雕之分,是中国南方石雕的代表之一,温岭石雕以建筑石雕见长而流传至今。

温岭与河北曲阳、福建惠安、山东嘉祥被并称为中国四大石雕之乡。温岭石雕已收录于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有李春友、潘禹祥、潘雨清等。

温岭石雕制品与工艺品有石牌坊、石桥、石人、石兽、碑碣、摩崖等。温岭至玉环一带采用所采石板、石材雕刻成各种石雕工艺品,加工成各种石质生活器物、石质工具等,形成了独特的石文化。

目前,品种保存比较完整的石雕制品与工艺品主要有长屿硐天现存的石狮、明代温岭建县之初的石龙柱、明代石浴缸、石屋、温岭古石窗、明代石屏风、石观音、石弥勒、石碗、石锁、石磨、石墓志、石马槽、石脸盆、石井圈等,这些石质工艺制品都是温岭石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温岭石文化的象征。

2.与采石遗址关系密切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上,台州是温 (岭)黄 (岩)平原上的主要城市,在对外通航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区。此外,台州在古代文化、战略位置方面也占重要地位。

先秦时期,台州是瓯越民族的聚居地,主要活动于仙居、玉环等地,他们掌握了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和制作陶器的技术,开始种植水稻。但是长屿等沿海地区多水泽,采集、渔猎仍然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方式。

秦汉南朝,在台州建立了东瓯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北迁至江淮后,先后在此设回浦县、章安县,这一时期战事频繁。直到魏晋时期,人口、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主要集中于当时的县治周边地区。经历了六朝时期的第一次发展后,台州在隋唐时期歩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县治外围的平原农业得到了大发展,人口与村落大幅度增长,导致对石材的持续与长期的需求,长屿硐天的采石活动当始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使用常用石材建造的古建筑虽没有得到考证,但长屿遗址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研究无疑非常重要。五代之后,台州进入了鼎盛的封建社会发展时期,温黄平原的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水利、城镇、村落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石质建筑,遗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

长屿所在的新河镇,是历史文化名镇。新河古城始建于明代,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置新河所 (属海门卫),修筑城墙。新河本是河名 (又名迂江),当时建城浚河,引南鉴之水如西门出东门,故称新河。旧时,南鉴诸水与迂江、金清港统称迂浦,该区域水网交织、土地肥沃、农耕发达,古有 “温黄熟、台州足”之说。新河镇遗留的文物古迹数量,居温岭市之首。

(1)长屿石材使用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上,长屿石材的使用主要在温黄平原南部,即新河古城及周边地区,亦即现今的温岭市新河镇和路桥区金清镇一带、面积约300km2的区域。区域内水网密布,航运发达,交通便捷;金清港历史上曾经是黄金水道,是台州六县内河运输的中心枢纽,又是温岭海运的吞吐口。长屿石材主要通过金清水系外运至新河周边金清水系水运能及的区域。

长屿的采石历史与新河及周边平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两宋时期,温黄平原农业快速发展,长屿石材广泛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兴建闸、桥等。宋代现存遗址主要为4座古闸,分布在新河镇南鉴及金清水系主要河道上。明代长屿石材用材范围有所扩大,明初新河所 (驻军营地)建城、明末嘉靖年间因倭患需建城墙、碉楼等防御设施等都需使用常用石材。长屿石材已广泛用于石雕,金清水系流域民间至今保留了不少明代石雕的遗存。清代,新河经济发展达到了高潮,金清港便捷的航运使新河成为商贸繁荣之地,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多为清代所建,或为清代重建,这些古遗迹广泛分布于上述300km2的区域,并以古民居、古街、古桥为主。

1)新河闸桥群

新河闸桥群由麻糍闸 (位于新河镇南鉴村)、中闸 (位于新河镇中闸村)、北闸 (位于新河镇城北村)和下卢闸 (位于新河镇城北村)等4座闸桥组成,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新河闸桥群始建于宋朝,以后各朝屡有修建遂成规模,形成闸桥群。新河闸桥是闸与桥的结合,上可通道、下以通水。桥墩和桥台上分别凿有两条槽,槽宽16~22cm,深11~13cm。洪水泛滥或需蓄水时,在槽中插入木板,两槽之间填土,建起闸门。闸桥为二孔或三孔,桥墩为石伸臂梁式结构,用仿拱形的条石或一级、或二级叠梁悬挑而出以承桥梁,桥墩在水流的上下游各设分水尖,桥台为石壁墩式。

新河闸桥群所用石材以条石和石板为主,条石大小以长3m、宽0.5m者居多;石板以长3m、宽1.5m、厚0.3m者居多。石材的岩性为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玻屑凝灰岩,石材细腻。颜色呈灰色,角砾大小以1~3cm居多,大者可达8~9cm。

从岩性特征及石材特点分析表明,新河闸桥群所用石材上的凿痕、石材大小等均与长屿石矿传统的采石工艺方法与石材大小相近。

2)大量的古石桥

温岭古石桥遍布全境,部分桥梁因河流改道或淤塞而废弃,部分桥梁至今仍在使用。长屿北侧平原,水网密布,小桥无数,许多为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古桥。其中有资料查证的古桥有59座。古桥全为石材筑成,都为长屿所产的流纹质 (含)角砾晶屑、玻屑凝灰岩。桥梁大多为两孔或三孔,跨度与长度较大的以金清大桥 (省级文保单位)为代表。石材以条石和石板为主,工艺相近,条石砌墩、石板铺面。

金清大桥俗称寺前桥,位于新河镇城南村,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年 (1775年)重修,原为平桥,嘉庆初年倒塌。嘉庆年间改建为五孔石拱桥,跨金清港,长64m,宽4.6m,高12m;中孔净跨10m。桥上两侧置望柱、栏板,柱头圆雕狮子、荷花、莲蓬等。大桥采用卯榫结构,石材拼接前先凿出石榫头,建造时两头卯榫插孔对接而成。金清大桥是当时浙东南沿海一带的大型拱桥,也是温岭历史上最长、最重要的桥梁。大桥至今保存完整,是温岭市迄今唯一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清大桥位于当时繁华的集市中心、水陆交通要道。金清大桥所跨之金清港是当时台州最繁忙的黄金水道,是台州六县内河运输的中心枢纽,又是温岭重要的海运吞吐口。金清大桥下船只往来频繁,“新河所,所四门,门门走马;寺前桥,桥五洞,洞洞行船”,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金清大桥从保存年代之久远、拱桥卯榫结构之牢固、桥面雕饰之精美等各个方面,都是古代桥梁的典范。金清大桥的意义不仅在于桥的本身,更是见证新河古镇从蛮荒—繁荣—衰落的历史,见证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真实场景和当时商贾往来、舟车穿梭的繁盛。

3)大量的古民居与建筑构件、生产生活器具

在新河古镇及周边地区保存了大量用长屿石板建成的古民居、建筑构件、古井、石质器具等,同样也见于长屿硐天矿山公园附近的村镇中,包括百姓家中常用的器皿:石盆、石桌、石凳、石哑铃、石杠铃、旗杆石等;生产用具:石碓、石槽、石碾等;民居构件:柱础、地栿、台阶、铺地石板、石窗、照壁等;这些石器是温岭石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长屿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长屿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长屿硐天保存良好的固定采石遗址能与新河闸桥等历史古建筑互相印证,成为古代石材建筑艺术的见证,这些古代采石遗址及历史古建筑的保存对这些文化遗产突出价值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长屿硐天采石遗址与北侧平原上的古闸、古桥、古街区、古村落与生活器物等共同展示了台州明清时期村镇农耕社会的场景,在中国东部具有代表性。从保存遗产系统性来看,具有突出价值,特别是反映古代石材业的生产、运输、使用等方面,是非常罕见的历史文化遗存。

3.矿业遗址评价

(1)总体评价

矿山公园包含了矿业生产遗址、矿业活动遗迹、矿业制品、非物质矿业活动遗产等4个类别的矿业遗迹。主要包含数量众多的采石遗址,3项非物质采石活动遗产,161栋历代石板民居,数百件石质生活器物,3处石板运输设施,数百件采石工具。其中采石遗址由1300多个历代采坑采硐构成28个群体,在采石遗址上保存了数千处历代刻凿痕迹。

1)采坑的开采方式、形态多样

长屿硐天保存了自1000多年以来的历代采石遗址景观,由300多个隋唐、宋、明清至民国的露天采坑与1000多个现代井下采硐组成,密集分布在2.0km2的低丘山地上。宋代及之前所采石材以条石为主,遗留采坑形态主要为阶坎式,之后逐渐转变为以采石板为主,遗留采坑及采硐形态为覆钟式与直穴式。采坑与采硐的大小从古代的数米逐渐扩大到数十米,采空硐体最高达177m。

2)采石规模宏大

从采石规模上,以硐采为主的采石遗址中,长屿硐天以其拥有28个硐群、硐室总面积约29.8×104m2、硐群容积568×104m3,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石硐”(吉尼斯纪录)。

3)采石历史悠久

长屿硐天采石遗址大约延续了1500年的采石历史,是一个复合了隋唐、宋、明、清、民国及现代采石遗迹的独特矿山遗址,不同时代的采石遗迹保存完整,是考证中国东南部地区采石历史演变的最重要地点。

4)石材用途广泛

长屿硐天的石材在古代被大量用于民居、道路、桥梁、水利、城镇、军事防御设施等建筑工程以及制作生活器物,在长屿硐天矿山公园内保存161栋历史石板民居和数百件生产、生活器物。在长屿硐天矿山公园北侧的新河古镇周边约300km2范围内,除了大量民居和生产、生活器物外,更有59座明清两代古桥与4座宋代闸桥,以及古街、河埠等,形成了丰富多彩、高度集中的石文化景观,其中包括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新河水利闸桥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前桥和大量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建筑全部由长屿石材建造,长屿硐天的采石遗址与采石工艺成为研究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材料源头,能够与这些古建筑相互印证,成为中国古代石材建筑技术、特别是石质水利工程与桥梁工程建筑技术的见证。

长屿硐天的保存于展示对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突出价值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长屿洞天与这些文化遗产及生产、生活器物等作为一个整体,展示古代台州的石材开采、运输、使用的全过程,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完整而突出地记录了中国东部古代农耕村镇的社会历史场景,具有作为世界遗产保存的突出价值。

5)采石工艺传承完好

长屿硐天保存了自古代至今的手工凿采石板的工艺,并令人惊叹地发展到能采起面积达数百平方米的巨大石板。这套采石工艺分成开面、打岩头、打销、打断、柱岩、凿铮、出板等工序,步骤复杂且合乎固体材料力学原理,每一个步骤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朴素、智慧和技术。掌握这套采石工艺的约500名能工巧匠们仍然生活在遗址周边的社区村落中,他们对遗址上的每一道刻痕凿孔,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知晓其刻凿方式和功用,并能够进行演示。丰富的采石痕迹,清楚地证明了古代采石工艺传承至今的脉络。这套相对复杂的传承自古代的非物质矿业活动遗产对展示我国农耕时代对石材开采和加工的高超技艺具有重要意义,从稀有性角度看属于珍稀级矿业遗迹。

6)采石景观奇特,开发利用时代久远

长屿硐天矿山公园内所有硐群均由平硐或采坑于不同高程层层串连,高低变化无常,采坑形态各异。多台阶、大规模、立体开采,形成众多的悬梁、垂拱、天桥、巨柱以及硐天、石窟、长廊等景观,组成了曲折回环、上下错落有致、结构复杂、规模宏大、景观奇特的采石矿山遗址。

许多采石景观早就被古人利用。长屿硐天在明代就已被开发成为宗教、文化、观光活动的场所,遗留了道源寺、净明寺等依硐而建的众多宗教寺庙和历史古建筑,以及摩崖石刻、诗赋词等文化遗迹,承载了多种文化的内涵。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至今已成为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长屿硐天已成为自古代延续至今的人类治理废弃矿山最成功的典范。

综上所述,长屿硐天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稀有性。对比国内著名的采石场,长屿硐天是迄今已知唯一的同时保留有隋唐、宋、明、清代至民国及现代采石遗迹的采石遗址。历代采石遗址因生产力的不同而采用露天开采、半露天开采及硐采等多种形式,是唯一的多时代和多形式复合、并形成奇特景观的采石场。同时,长屿硐天因采石延续至今而成为固定采石工艺的唯一保存地。

对比国内外著名采石场,长屿硐天是规模最大的硐采采石场,采空区面积与体积于1998年被吉尼斯纪录为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工石硐”。2007年,长屿硐天被评为最有特色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②典型性。在浙东已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采石遗址,长屿硐天拥有浙东角砾凝灰岩采石场所有的遗迹类型,是浙东角砾凝灰岩采石遗址最典型的代表;在中国东南部广泛分布的历代古采石场中,在采石方式、时间、形态上,长屿硐天都有非常重要的典型性。而从古代延续至今人类利用与治理矿山的角度看,长屿硐天堪称世界的典范。

③观赏性即美学价值特征。长屿硐天规模宏大、硐体复杂,硐套硐、硐叠硐、层出不穷,“虽由人凿、宛若天成”。

长屿硐天的可观赏性主要表现为宏大、复杂、奇特3个方面。宏大具体表现在硐群的规模,是国内其他采石遗址所无法比拟的;复杂主要体现在硐群的内部结构,硐套硐、硐叠硐,非龙游石窟、花山迷窟等采石遗址的形态结构的单一;奇特主要表现在硐体构成的景观上,漫长的采石历史中,石工们一锤一凿把山体雕琢成由许多石梁、硐天、天桥、石窟、长廊等景观,这些景观的组合曲折回环,上下错落有致。有的透空如天窗,有的峭壁横切似长廊,有的硐窟上下层叠成 “楼阁”,有的硐中积水成潭、深不可测,有的硐壁裂隙渗水与矿物质的沉积,形成奇妙的天然 “壁画”,堪称硐天一绝。长屿硐天采石遗址的可观赏性在国内同类采石遗址中独树一帜,极具观赏价值。

④科学价值。长屿硐天采石遗址及采石工艺所表现出来的能够开采数十平方米至数百平方米大型石板的高超技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非常罕见的。这对浙江东部独特的 (含)角砾凝灰岩,历代石工通过实践摸索出一套完整的采石工艺,从开面打开起始裂缝,逐步控制裂缝张开至整块石板完整地脱离基岩,都具有严格的工序与要求。在古代甚至近代,这套采石工艺都是石匠世家的不外传之秘密,代表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采石技术的最高水平。

采石工艺的继承与发展,是采石科技进步的具体反映,对系统研究我国的石文化的科技发展过程具有科学意义。采石类型的演变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内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对研究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及采石科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⑤历史文化价值。长屿硐天的采石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隋唐时期,之后经宋、明、清及民国的历代开采,各代均保留了不同样式的采石遗迹。而长屿所产石材或石制品被广泛用于矿山公园北侧曾非常繁荣的温黄平原,保存了大量历史文化遗存,其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这些历史文化遗迹体现了古代台州的农业、水利、交通、经贸、城镇、民居及市井生活等社会各个角落。长屿硐天及丰富的相关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采石与用石业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

⑥系统完整性。长屿硐天矿山公园划定的区域边界清楚,北侧界址标志明显,南侧以分水岭为界,排除了来自周边的潜在不利影响,核心的史迹保存区没有居民,保证了矿业遗迹的完整保存。矿山公园内保存了300多处形态多样的古代采坑及1000多处形成奇特景观的现代采硐,包含了数千处采石痕迹与数百件采石工具;在矿山公园周边地区,有历代矿业制品被大量应用的社区村落,还有数百名掌握传统采石技术的石匠。所有这些都系统完整地反映了历代采石工艺与技术的演变、历代石制品的广泛应用以及采石遗址本身在规模、景观、形态等方面的典型意义。

此外,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矿山公园内已禁止砍伐狩猎、退耕还林,有效地保护和优化了矿山公园的生态环境。在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外迁原住居民、扶持少量采石活动以保存采石工艺与培育石雕产业等,使矿山公园非物质矿业活动遗产的完整性得到了加强。

(2)景点评价

通过对长屿硐天采石遗址矿业遗迹资源的评价,同时考虑矿业遗迹价值、可观赏性及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出1级资源点16处,2级资源点9处,3级资源点9处。如表3-3所示。

表3-3 矿业遗迹资源 (景点)评价等级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