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样品中加入1∶1的HNO3,约1 m L,再加入纯HF约3 m L,超声震荡1 h。超声振荡之后,在电热板上保温24 h,将样品蒸干;再加1 m L 1∶1 HNO3,5 min后加3 m L HF。用2%的HNO3稀释样品至样品重量的1 000倍,作为主量元素的待测溶液;在稀释1 000倍后的溶液中取出4 g左右,稀释10倍,作为微量元素的待测溶液。测量结果显示,常微量元素的分析误差为5%~10%。......
2025-09-29
黏土矿物作为岩石化学风化的最主要产物,风化程度越高,黏土矿物含量也越高(陈骏等,2004),相应的沉积物颗粒也越细。因此,在本书调查数据显示,长江流域不同干、支流悬浮物样品CIA 普遍比河漫滩沉积物CIA 要高(表3-3)。但另一方面,平均粒径与CIA 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图3-4),平均粒径与CIA 的相关性很差。在现有数据基础上,还很难解释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怀疑与部分样品粒度数据的欠缺有关。由于种种原因,本书没有获得部分长江下游悬浮物(NJ-SS、ZJ-1-SS、ZJ-2-SS、CX-SS)粒度数据。本研究结果显示下游悬浮物样品的CIA 较高,而一般认为中下游悬浮物粒度较细,粒度与CIA 的相关性也更好。综合上游及中下游粒度数据之后,可能CIA 与粒度之间的规律性会更加明显。
自上游至下游,长江中下游悬浮物CIA 明显高于上游悬浮物,暗示了中下游硅酸盐岩的化学风化程度比上游要高。化学风化的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Zhang 等,1990;Mc Lennan,1993;Gaillardet 等,1999a)。Yang等(2004)的研究显示,长江流域的化学风化,主要还是受气候影响,岩性和地形地貌的影响次之。长江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在地理纬度、海陆分布状况和地形条件的控制下,长江流域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同时,流域局部范围内又存在特殊的区域气候特征。
长江流域的年平均气温主要表现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其中,中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江南高于江北,江源地区是全流域气温最低的地区(图2-4)。由于降雨在长江流域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差异,使长江流域形成两大干湿气候类型,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雨、梅雨、伏秋旱型和长江上游地区(包括汉江上游地区)的冬春旱、夏秋雨型(长江水利网,2010)。(https://www.chuimin.cn)
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 100 mm,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仍存在较大差异。总的来说,年降雨量总的分布趋势是江南大于江北,中下游地区多于上游地区,从东南向西北呈递减态势(图2-5,图2-6)。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为1 000~1 600 mm,中下游地区平均为1 440 mm,其中江南地区为1 470 mm,湘西北赣东北暴雨中心区年降雨量在2 000 mm 以上,江北地区为1 320 mm,汉江流域平均为930 mm;长江上游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940 mm,其中乌江流域和上游干流区间接近1 100 mm,嘉陵江和岷沱江流域约970 mm,金沙江流域平均约800 mm 以上,西北部只有约500 mm,江源地区降雨量最少,平均200~300 mm(长江水利网,2010)。
总体来看,长江上游气温较低,降雨量少;中下游地区气温较高,降雨量也多。所以中下游地区气候更利于化学风化的进行,表现为中下游悬浮物样品CIA 较上游地区明显偏高,这一结论与茅昌平(2009)报道的结论基本一致。
相关文章
向样品中加入1∶1的HNO3,约1 m L,再加入纯HF约3 m L,超声震荡1 h。超声振荡之后,在电热板上保温24 h,将样品蒸干;再加1 m L 1∶1 HNO3,5 min后加3 m L HF。用2%的HNO3稀释样品至样品重量的1 000倍,作为主量元素的待测溶液;在稀释1 000倍后的溶液中取出4 g左右,稀释10倍,作为微量元素的待测溶液。测量结果显示,常微量元素的分析误差为5%~10%。......
2025-09-29
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铁矿物含量一般很低,而且颗粒总体比较细小、结晶度差。漫反射光谱对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铁氧化物矿物十分敏感,被认为是一种识别和估计土壤、沉积物中的铁氧化物矿物的重要手段。Deaton和Balsam同对人工合成矿物和沉积物研究,发现在漫反射光谱曲线一阶导数图谱中,针铁矿和赤铁矿有不同的特征峰。......
2025-09-29
长江流域以其独特的地质、地理环境成为研究风化过程的理想场所。其次,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域受季风影响显著,各种类型的源岩都有发育,研究流域风化特征有助于了解构造隆升和季风气候对风化的影响。因此,分析长江溶解态和颗粒态元素组成,对于深入认识流域自然风化过程,碳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河流地球化学组成有重要意义。表3-2近年来长江溶解态、颗粒态化学研究和风化研究汇总续表......
2025-09-29
国际上的早期文献中,都有对我国河流入海颗粒物Fe含量的报道。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入海沉积物总Fe含量上,且样品较少,没有对我国河流沉积物Fe的地球化学循环做系统的研究。如前所述,河流和海洋Fe循环是当前国际海洋科学界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非常薄弱。......
2025-09-29
关于河流中Fe 的循环,最早可以追溯到Gibbs的研究。随后,很多学者相继调查了全球河流入海颗粒物质中痕量金属元素通量及其控制因素。例如,Martin和Meybeck调查了全球7条主要河流40多种金属离子溶解态和颗粒态的含量。相比较而言,海洋沉积物中Fe HR/Fe T约为0.26,以河流供应为主,大气来源以及热液贡献较小。......
2025-09-29
因此,大河流域的风化作用作为表生环境中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陆源物质从源到汇研究中必须深入考虑。另一方面,河流溶解态物质和颗粒态物质反映的风化尺度也不相同,溶解态反映的是短时间尺度上的风化产物,在地质历史时期来看,几乎是瞬时的。......
2025-09-29
表3-3长江流域不同干流和支流CIA及平均粒径的分析结果续表结果显示,所有悬浮物样品的CIA 平均值为72,变异系数为4%;河漫滩沉积物的CIA 平均为62,变异系数为5%。相比悬浮物样品,河漫滩沉积物样品的CIA 波动更加明显,尤其是支流样品。整体上看,悬浮物样品的CIA 值普遍高于河漫滩样品。图3-5长江干、支流样品CIA和平均在流域的分布......
2025-09-29
随着铁盐实验的开展,Fe如何有效地被生物吸收和利用,即Fe的生物利用有效性越来越受科学界关注。最新的研究表明,燃烧也是可溶性Fe的一个重要来源之一。Journet等认为,粉尘中大部分生物可利用的Fe并不是Fe的氧化物,而是黏土矿物中的Fe,这部分Fe占所有生物可利用Fe的90%。另外,人类活动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气中可溶性Fe的含量。Luo等的结果显示,燃烧供应的可溶性Fe约占大气总可溶性Fe的50%。......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