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当代美国电视剧新势力:探究上流社会的猎奇心理

当代美国电视剧新势力:探究上流社会的猎奇心理

【摘要】:猎奇心理严格来说应该属于窥视欲的一种强迫表现。[53]施瓦茨的身份叙事通过一系列叙事方法展现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抑或社会精英“美国式”的生活方式,目的是满足观众的窥视欲下的猎奇心理。施瓦茨依据自身对上流社会生活的熟知,以此为卖点,让不熟悉却又心向往之的观众走进奢华的生活,也是在满足他们的窥视欲。为此,施瓦茨较为注重叙事方法,巧妙地利用逆反心理引发观众窥视欲下的猎奇心理,以为身份叙事的完成奠定基础。

窥视欲和猎奇心理都来自人的好奇心,属于受众心理学的范畴。从受众需要“本能论”的角度分析,“人类一生下来就被赋予无尽的好奇心,对于别人的举动行为充满了无限的兴趣”[52]。但是窥视欲和猎奇心理又有着差别,两者从属不同,且前者带有不道德性,后者体现强迫意识。日本社会学家藤竹晓认为:“窥私欲,即有一种窥探他人隐私的欲望,而窥视行为是一种未被社会认可的行为。但是在了解人们怀有的窥视心理以及接近信息的幌子下大众媒体拥有了社会认可的机制……”简言之,大众媒体将不道德的窥视欲变成被认可的机制,这是其满足受众窥视欲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猎奇心理严格来说应该属于窥视欲的一种强迫表现。心理学上以“潘多拉效应”来指代猎奇心理,“简单地说,就是越不能够明晰的事情越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这是个体遇到新鲜事物或者在外界较为新颖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53]

施瓦茨的身份叙事通过一系列叙事方法展现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抑或社会精英“美国式”的生活方式,目的是满足观众的窥视欲下的猎奇心理。具体而言,美剧作为大众媒体,将人生百态展现在屏幕中,本就在满足观众的窥视欲。施瓦茨依据自身对上流社会生活的熟知,以此为卖点,让不熟悉却又心向往之的观众走进奢华的生活,也是在满足他们的窥视欲。但仅此并不足够,表现上流社会的美剧很多,都能一定程度满足观众的窥视欲。为此,施瓦茨较为注重叙事方法,巧妙地利用逆反心理引发观众窥视欲下的猎奇心理,以为身份叙事的完成奠定基础。

(一)时间倒错、视角转换与“不定”叙述者

时间交错、视角转换与“不定”叙述者属于叙事学范畴,分别对应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述者。热奈特说:“任何时间倒错与它插入其中、嫁接其上的叙事相比均构成一个时间上的第二叙事”[54]。时间倒错,指的就是第二叙事与本体的第一叙事之间构成的时间关系。倒叙、预叙、插叙皆为“时间倒错”的具体表现。视角和叙述者问题,热奈特认为两者密不可分,并指出“叙述者是‘谁说’的问题,视角是‘谁感知’的问题。前者属于语态的范畴,后者属于语式的范畴。”施瓦茨擅长在全剧顺叙的大前提下不断采用各种“时间倒错”,并且转换视角形成“不定”叙述者,由此或产生联想、或制造悬念,激发观众的猎奇心理。这种叙事方法从《橘子郡男孩》显露端倪,到《绯闻女孩》趋于成熟,再到《离家童盟》《神探南茜》《寻找阿拉斯加》自成一家。

《橘子郡男孩》全剧以顺叙为主,但插叙始终在对情感推波助澜。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插叙出现在第三季末尾玛丽莎死去时,那一刻当瑞恩一个人抱着死去的玛丽莎在昏黑的公路上哭泣,闪回的镜头是他来橘子郡的第一天却又被送回少管所。夕阳的余晖中,路的转角处,在汽车的后视镜中看到了有点迷惑但又那么纯洁美丽的玛丽莎。那时的瑞恩,莽撞生涩的脸上还带有小小的愤世和点点的沧桑,两个人就这样认真地看着来自完全两个世界还没有来得及了解的对方,直至彼此消失在视线中。这天人永别之际闪回的却是第一次见面时的告别,于是这告别似乎具有一种宿命般的意味,瑞恩心中永远的痛却正是施瓦茨对孤独的理解: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游戏,所以要感恩爱、珍惜爱。整部剧集大巧无工,一来施瓦茨在其中倾注太多的感情,似乎无须太多的叙事方法;二来此时的他太过年轻,也没有太多的经验运作剧集。

到了《绯闻女孩》一切都显得不同,该剧集中倒叙、插叙频频出现。全剧伊始,塞琳娜离去的原因并未一开始交代,在查克强迫塞琳娜发生关系时,才以插叙的方式展现,是为制造悬念。塞琳娜弟弟为何被困在康复中心,塞琳娜的母亲与丹父亲间的往事,查克的辛酸等一系列的故事,纽约上东区复杂的人际关系就在这或插叙或倒叙间娓娓道来。有意思的是在这“时间倒错”中主角们充满变数的情感世界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观众们猎奇心理油然而生。更为重要的是,全剧的叙述者“不定”:“Hey,上东区的贵族们,八卦天后在此,我是你们唯一得到曼哈顿精英们丑闻的渠道。至于我是谁,那是一个我永远也不会说的秘密。你知道你是爱我的,哦,八卦天后。”在“八卦天后”的娱乐播报声中,少男少女们饶有趣味地浏览博客并争相留言,讨论最新小道消息。显然,这个神秘的“八卦天后”是全剧的叙述者,她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由此导致全剧的视角是无聚焦型叙事视角,即“叙述者>人物的无聚焦叙事(叙述者叙述的事情比人物知道的事情多)。”从叙述者和叙事视角分析,“八卦天后”这个“不定”叙述者的出现,让《绯闻女孩》比马克·切利的《绝望的主妇》中死亡后化为“神”般存在的叙述者更具悬念。由此让观众产生一种求知欲,迫切想知道“八卦天后”是谁?这无形中再次让观众产生猎奇心理。施瓦茨将这一悬念一直持续到全剧终结,给出的答案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很让人叹服。

施瓦茨的叙事方法在《绯闻女孩》中已然趋于成熟,历经数剧的磨炼,到了《离家童盟》显得炉火纯青。该剧与《迷失》有些类似,近乎在顺叙、倒叙、插叙不断交叉中将六个家庭的六个秘密抽丝剥茧地展开。例如第一季第一集是孩子们的视角,来到第二集视角转为家长。视角转换间又刻意形成了“时间倒错”,让第二集成了第一集的倒叙,由此将原本观众以为省略的时间补充完整,更多的信息得以传递。这种视角转换形成“时间倒错”的手法在剧中屡次出现,比如孩子们目睹家长在邪教仪式中杀人,也为先孩子视角,再家长视角。此外,每个孩子和家长的前尘往事,通过插叙展示;斯坦父亲发明时间机器,关于他本人死亡的提示通过预叙的方式设置。如此娴熟而大胆地使用各种叙事方法,意味着施瓦茨的能力已经可以与美剧中几位顶级创剧人相提并论。

(二)时尚流行元素的堆砌

潮流奢华的时装、流光溢彩的珠宝、紧跟潮流的博客与手机、最新最红的流行歌曲、大牌云集的客串明星……施瓦茨的剧集中充满时尚元素,让人目不暇接。

《橘子郡男孩》的出现就已然撬动美国时尚界的心弦,特别是女主角玛丽莎几乎等同于所有女孩都想有的时尚动感风格,着装搭配让她广受大多数观众的追捧。比时装更吸引人的是全剧的配乐,《橘子郡男孩》采用了许多经典老歌以及独立摇滚和英伦摇滚,而且歌曲都十分符合剧情。这一点得益于施瓦茨本人对流行音乐的钟爱,他甚至用音乐指代剧中人物性格:瑞恩不怎么喜欢音乐但是喜欢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Journey乐队;赛斯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独立摇滚迷,特别喜欢“俏妞的死亡计程车”乐队和Rooney乐队;玛丽莎外表甜美,内心狂野,她喜欢摇滚乐队;桑迪喜欢爵士;茱莉喜欢20世纪80年代的金属乐队。整部剧集出了六张美剧原声唱片,这些音乐征服了观众,也让全剧充满时尚感。

《绯闻女孩》的时尚感更远非《橘子郡男孩》能企及,这是一个派对成堆的美剧,上东区的贵族们最不可缺少的便是时尚。剧中S女王塞琳娜的波希米亚风情、B女王布莱尔的华丽衣柜、珍妮的颓废风格,都深深吸引观众们的眼球。著名造型师埃里克·达曼为这些年轻人的时尚搭配保驾护航,他的设计灵感显得无穷无尽。这使得全剧的造型定位比之以时尚著称的美剧《欲望都市》更加年轻、靓丽和优雅,在观赏性上更胜一筹。“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部对年轻女性穿着打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时装剧,埃里克·达曼还刻意在造型设计上迎合大众的消费心理,吸收了许多平价品牌的元素,让人们意识到剧中的华丽造型并非遥不可及,人人都可以为自己打造上流社会的名媛形象。许多年轻女性甚至为了学习剧中女主角高品位的穿着方式而慕名观看。”[55]《绯闻女孩》的时尚乐趣并不止于此,很多名人纷纷客串,这无疑将现实生活中的流行事物与虚构的剧情相结合,让剧集的流行元素增色不少。“在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界限的消解过程中,观众得到了仿真的体验和满足。”[56]最后,由于叙述者“八卦天后”采用博客对外发表新闻,《绯闻女孩》成为第一部将当下流行的“博客”“手机短信”等媒介元素作为连接剧情脉络工具的电视剧,再次领跑时尚界。难怪剧集热播期间,新浪网发起的一则网络调查,关于《绯闻女孩》最大的吸引力来自何方?33.5%的回答都是:“眼花缭乱的时尚元素”。

此后,施瓦茨的剧集类型多变,但从来不缺少时尚元素。《超市特工》中萨拉因为职业需要风格多变。《南国医恋》中两位女主角从印花针织衫到低调分体服再到女性化的着装,服装造型总是让观众目不转睛。《凯莉日记》中服装色彩斑斓看上去很美,但由于年代戏的原因,材质和风格有点落伍,由此导致观众反目,但即便如此主角的一款包还让时尚博主疯狂争抢。《新豪门恩怨》号称自《绯闻女孩》之后,荧屏上再也没出现哪部作品可以在奢华程度上与之媲美的美剧。剧集邀请加拿大最佳荧幕服装设计奖得主波拉克担任造型师,以美轮美奂的方式书写了一本上流社会的穿衣指南。《离家童盟》中家长的穿着打扮,绝对凸显品位和身份,即便是邪教的仪式服也透着几分时尚感。几个孩子的打扮也不落俗套,朋克风的妮可、清纯风的卡罗琳娜、可爱风的莫莉……

也就是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尚之风中,施瓦茨巧妙地吸引观众的目光,在满足观众猎奇心理的同时,将身份叙事于无声处演绎成喜闻乐见的符号。

综上所述,出身犹太裔上流社会的施瓦茨在创作中始终秉承身份意识,刻画的叙事对象随着创剧人的年龄增长而同步成长,由此导致的叙事内容也从校园慢慢过渡到社会,叙事方法也在不断成熟中。从《离家童盟》《神探南茜》《寻找阿拉斯加》的创作来看,施瓦茨的身份认同过程已然完成,他的剧作显示出一种融汇感,此是为回归的标志。非常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相信已然成熟的“金童”会继续给观众带来惊喜。

【注释】

[1]Nellie Andreeva.“CBS All Access Orders Infidelity Dramedy Series”,Deadline,Sep 24,2018.

[2]王亮,吕春娟.自我身份认同的几种研究视角述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3):291-293.

[3]Tony Vitale.“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Wisteria Lane”,Writers Guild of America,Apr 2006.

[4]Tony Vitale.“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Wisteria Lane”,Writers Guild of America,Apr 2006.

[5]Tony Vitale.“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Wisteria Lane”,Writers Guild of America,Apr 2006.

[6]“JONES HOPE WOOTEN playwrights”,http://www.joneshopewooten.com.

[7]Nellie Andreeva.“CBS All Access Orders Infidelity Dramedy Series”,Deadline,Sep 24,2018.

[8]Tony Vitale.“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Wisteria Lane”,Writers Guild of America,Apr 2006.

[9]Tony Vitale.“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Wisteria Lane”,Writers Guild of America,Apr 2006.

[10]Tony Vitale.“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Wisteria Lane”,Writers Guild of America,Apr 2006.

[11]潘桦.当代经典美国电视剧叙事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12]潘桦.当代经典美国电视剧叙事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13]潘桦.当代经典美国电视剧叙事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14]孙鹤.肥皂剧起源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4):343.

[15]朱瑨海.肥皂剧和情境喜剧的边界研究[J].大众文艺(理论),2009(18):99-100.

[16]苗棣.日间肥皂剧——一个美国式的奇迹(上)[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6(03):58-64.

[17]苗棣.日间肥皂剧——一个美国式的奇迹(上)[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6(03):58-64.

[18]王飞.美国家庭剧《绝望的主妇》的叙事策略及启示[D].兰州大学,2018.

[19][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0]王飞.美国家庭剧《绝望的主妇》的叙事策略及启示[D].兰州大学,2018.

[21]王飞.美国家庭剧《绝望的主妇》的叙事策略及启示[D].兰州大学,2018.

[22]苗棣.日间肥皂剧——一个美国式的奇迹(上)[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6(03):58-64.

[23]王飞.美国家庭剧《绝望的主妇》的叙事策略及启示[D].兰州大学,2018.

[24]潘桦.当代经典美国电视剧叙事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25]潘桦.当代经典美国电视剧叙事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26]潘桦.当代经典美国电视剧叙事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27]钟亚妹.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8.

[28]廖炳惠.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关键词汇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9]Deborah Solomon.“Gossip Guy”,The New York Times,Oct 14,2007.

[30]Michael Elkin.“On the Scene:The O.C.”,The Jewish Exponent,Philadelphia,Sep 29,2007.

[31]Richard Asinof.“For Producer of Hit Show”The O.C.“Jewish Background Is Fertile Ground”,JTA.Org,Jun 15,2005.

[32]Richard Asinof.“For Producer of Hit Show”The O.C.“Jewish Background Is Fertile Ground”,JTA.Org,Jun 15,2005.

[33]Richard Asinof.“For Producer of Hit Show”The O.C.“Jewish Background Is Fertile Ground”,JTA.Org,Jun 15,2005.

[34]Richard Asinof.“For Producer of Hit Show”The O.C.“Jewish Background Is Fertile Ground”,JTA.Org,Jun 15,2005.

[35]Richard Asinof.“For Producer of Hit Show”The O.C.“Jewish Background Is Fertile Ground”,JTA.Org,Jun 15,2005.

[36]Hadley Freeman.“The making of a golden boy”,The Guardian,Jan 22,2005.

[37]Hadley Freeman.“The making of a golden boy”,The Guardian,Jan 22,2005.

[38]Hadley Freeman.“The making of a golden boy”,The Guardian,Jan 22,2005.

[39]Hadley Freeman.“The making of a golden boy”,The Guardian,Jan 22,2005.

[40]Richard Asinof.“For Producer of Hit Show”The O.C.“Jewish Background Is Fertile Ground”,JTA.Org,Jun 15,2005.

[41]Chicago Tribune.“‘Soapedy’a prime-time hit”,https://www.chicagotribune.com.

[42]Michael Elkin.“On the Scene:The O.C.”,The Jewish Exponent,Philadelphia,Sep 29,2007.

[43]Molly Shalgos.“Schwartz uses youth to his advantage…A look behind The O.C.”,Lumino,Oct 15,2007.

[44]Hadley Freeman.“The making of a golden boy”,The Guardian,Jan 22,2005.

[45]Hadley Freeman.“The making of a golden boy”,The Guardian,Jan 22,2005.

[46]员艳萍.中美成长主题电影的审美取向[J].电影文学,2017(22):34-36.

[47]Julia Raeside.“Dynasty review-an unashamed fun-ride of a reboot that's trashy as hell”,The Guardian,Oct19,2017.

[48]Julia Raeside.“Dynasty review-an unashamed fun-ride of a reboot that's trashy as hell”,The Guardian,Oct19,2017.

[49]Sydney Bucksbaum.“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CW's supernatural thriller Nancy Drew”,EW,Oct9,2019.

[50]LaToya Ferguson.“‘Looking For Alaska’Review:The Throwback Teen Drama the Genre Needs”,Indie Wire,Oct18,2019.

[51]LaToya Ferguson.“‘Looking For Alaska’Review:The Throwback Teen Drama the Genre Needs”,Indie Wire,Oct18,2019.

[52]吕晓志,庄梅茜.美国当代电视剧艺术传播的新特点——以电视剧《绯闻女孩》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9):79-82.

[53]边营.从潘多拉效应看新闻受众的猎奇心理[J].新闻传播,2017(11):61-62.

[54][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5]吕晓志,庄梅茜.美国当代电视剧艺术传播的新特点——以电视剧《绯闻女孩》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9):79-82.

[56]吕晓志,庄梅茜.美国当代电视剧艺术传播的新特点——以电视剧《绯闻女孩》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9):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