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的石印本有两个版本,其中第一个《乌盆记全传》属于清末翻刻本,线装,四针眼,系合订本,由《乌盆记全传》和《三下南唐》两部分组成,系上海元昌印书馆发行,页面18.5cm×12.5cm,板框17.5cm×11.5cm,每版二十八行,每行五十六个字。第二个版本《包公案乌盆记全传》也属于清末翻刻本,由汉中炼石斋书局印行,线装,四针眼,页面19cm×13.5cm,板框18cm×12.5cm,正文每版二十三行,每行四十九个字。......
2023-07-25
《章文选》有两种版本,一种叫作《章文显》,另一种叫作《章文选》。
《章文选》两种版本(《章文显》以下简称《章文选一》,《章文选》以下简称《章文选二》)中均出现了“无缝毡鞋”的元代习用语词。
《章文选二》中,刘氏女因抗婚被鲁大王打死,章文选去乡亲李知县那里告状,当李知县知道他要告“郑州鲁大王”时,说:“他是王亲鲁国舅,我是小知县,怎么断得他?我这里与你黄金三十五两,你上东京求些细小名利,早早回乡。”章文选并未退缩,前往包丞相处告状,包公经过一番波折,将鲁大王处斩。杨知府告知包公:“打死王亲,理合申奏朝廷,若不申奏,久后犯法恐有连累不便。”包公即去“帝京城”见仁宗。
包公向仁宗陈述皇亲鲁国舅所犯罪行,仁宗先是“稳坐龙廷不作声”,后开言:“当初倚靠王亲戚,自家人弄自家人。喝骂王亲无道理,这般作怪不非轻。他这等无理作恶之人,丞相回去与我急快斩了,免得后人再敢为非。”包公顺势告知仁宗:“王亲被丞相将缸按倒,放火焚了。”仁宗见木已成舟,只得息事宁人。可见鲁大王仗着拥君有功,气焰滔天,加上又有皇亲身份,更加有恃无恐,犯了罪连仁宗皇帝也要斟酌如何处理。这样看来,《章文选》讲的是宋代故事,鲁大王的身份为仁宗外戚。但如果仔细梳理《章文选》故事的文本,我们不难感受到其中流露出的元代气息。
《章文选一》第三出:
(鲁白)你与我做媒人,我少了第三宫夫人。他若嫁与我,头戴珠冠白面,脚踏无缝的毡鞋。他要千箱万篑,我有万篑千箱。他丈夫若要高官贵职,随我一路上东京,便有贵职高官。他丈夫要妻小,我宫内有二十四等秀女,凭他拣选一个。[5]
《章文选二》第五出“鲁大王”中,也叙述相似情节:
(净白)杨公与我做个好媒人。他若嫁与我,头戴珠冠,脚踏无缝毡鞋。他要千箱万柜,我有万柜千箱。他丈夫若要贵职高官,随我一路上东京,便有贵职高官。他丈夫若要妻小,我宫内有二十四对秀女,凭他捡选一个。这礼事就要回话。[6]
“无缝毡鞋”一词,当是指蒙古人、色目人等北方游牧民族常穿的一种较为华贵的鞋子或靴子。
南宋诗人郑思肖的《心史·大义集》之《绝句十首》其八:“鬃笠毡靴搭护衣,金牌骏马走如飞,十三门里秋光冷,谁梦朝天喝道归。(行在十三门。搭护,胡衣名;金牌,胡爵。)”[7]由原注可知“毡靴”当指蒙古人穿的靴子。
元代汉族妇女沿袭北宋的缠足习惯,皆穿弓鞋。元杂剧与南戏中多有对女子穿“弓鞋”的描述,如: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中:
(末唱)[煞尾]下香阶,懒步苍苔,动人处弓鞋凤头窄。[8]
施惠《幽闺记》第二十一出“隆兰遇强”中:
(旦唱)[水红花]路滑霜重步难抬。(跌介,生扶介)(旦)小小弓鞋,其实难捱。[9]
“鲁大王”对习穿弓鞋的汉族有夫之妇强行逼婚,却以极具游牧民族特色的“无缝毡鞋”为诱惑,很显然他的身份应是元代蒙古或色目贵族。
《章文选》两种版本中出现的抢亲、换亲情节,也正是元代统治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从蔑儿乞人部抢来了诃额伦,即后来铁木真的母亲。数年后,铁木真的妻子孛儿帖被蔑儿乞人抢走,铁木真在他人协助下夺回妻子不久,孛儿帖就生下了他们的长子术赤。铁木真的次子察合台曾在父亲面前直斥术赤为“蔑儿乞种”,认为他不能继承汗位。《蒙古秘史》卷三第一百二十三节载:阿勒坛、忽察儿、撒察别乞共同商议好,对铁木真说:“立你做可汗!铁木真你做了可汗啊!众敌当前,我们愿做先锋冲上阵去,把姿色姣好的闺女贵妇,把明亮宽敞的宫帐房屋,拿来给你!”[10]“成吉思汗之妻妾近五百人,诸妾皆得之于各国俘虏或蒙古妇女之中者。”[11]
所以,在一路向北挺进中原的过程中,将汉族百姓掠夺为自己的奴隶,抢夺中原女人为自己妻妾,抢夺财物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也已成为当时蒙古贵族与将士攻城略地的“奖赏促进剂”。《章文选》两种的创作者,显然是将对“赵宋王朝”的怀念与对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的不满情绪融入了作品中。
《章文选》两种版本中,也出现了一些宋元时期的俗字。
《章文选二》第十四出“鲁大王”中:
(净白)我看你这二客人,行也是公人,坐也是公人,莫非是包“”子差来的?叫手下与我搜检明白。
当从两公人脚底搜出公文后,(鲁大王白)包“”子好无道理,他在东京,我在西京,我又不占他的妻小,他因何差人来拿我?叫手下将这二客人与我一顿打死,与他门板两片、铜钉八条,放落水中。包“
”子有福,逆水上东京,包‘
’子无福,顺水下海去。
这里“”,音“矮”,系宋元俗写字。“宋赵与时《宾退录》载:‘吴虎臣《漫录》云:婺州下俚有俗字,如以‘
’为矮,‘
’为斋,讼谍文案亦然。’”[12]
《章文选一》第九出“奏朝”中:
(王白)自古道:一子受王恩,全家食天禄。丞相,你是国家之本,他是国家之亲,岂不知端的?安意何为?他这等无理作违法之人,丞相回去与我急快斩了,免得后人再敢为非。
这里的“”即“恶”字,也是宋代流行的俗写字,“此字见于江阴北宋刻板之《金光明经》及苏州瑞光寺塔藏《金光明经》残卷。”[13]
《章文选二》第十七出“包丞相”中:
(包白)打死一人饶得你,打死三人饶不得你。董朝、薛霸,将皇亲缸‘’火‘’而死。(手下白)晓得。(唱)八对金瓜齐下手,遍身剥得赤淋淋。缸儿‘’来火儿‘
’ ,一身麻骨化成灰。老鼠逃在牛角里,四只猫儿打住门。(白)禀上老爷,皇亲缸‘
’火‘
’而死矣了。
‘’读若“呼”,水中煮物之义;‘
’读若“旱”,锅上干烤之义,均为宋元俗字,在此均指火刑。
《章文选》两种版本均为王兆乾先生搜集到的贵池地区傩戏戏本的清代手抄本,这两种手抄本均出现了“无缝毡鞋”语词和一些宋元时期俗字,通过这些,笔者认为能够说明以下四个问题:
首先,这两种本子之所以出现同样的“无缝毡鞋”语词和宋元俗字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些本子在传抄前代本子的过程中有着严格的程序仪式(必须由族中的专人负责抄写,抄写不许改样和变字,而且傩神会只有一部,叫作“总稿”,这个“总稿”不是随意放置的,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各傩神会演出傩戏结束后,就放回面具箱保存在阁楼上,直到第二年腊月开始准备正月里演出时,才再次取出来)。所以,这些本子除了特别的情况,一般是和前代保存的本子基本保持一致的,在字句语词和格式上一般不会有变化。由此也能看到一些编写者的原稿风格和编撰特色。
其次,如果《章文选》编撰者是明代的人,那么,明代的作者或者后代传抄者又怎么能将宋元时期俗字传抄进去呢,怎么能将元代的蒙元民族习用的穿着用语词“无缝毡鞋”编撰进去呢,这只有一种解释,就是这个本子创作和编撰出来的时代应是在宋元时代。后代传抄过程中,依样照抄,没有改变,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清代手抄本中就出现了这些宋元时期俗字和语词。
第三,如果《章文选》的编撰者是宋代或明代的作者,编撰的是宋代的故事,其中鲁大王是仁宗皇帝的皇亲国戚,既然是姓鲁,又是郑州地区的王,经查,北宋仁宗的皇后中,没有发现为少数民族女子的,这只能是元代的汉人作者假借北宋时期的事情来含沙射影发泄对蒙元色目统治时期贵族人群“抢亲”“为所欲为”之不满而杜撰的北宋仁宗时期之“鲁国舅”“鲁大王”的反面人物角色。
其四,《章文选》中的百花女宁死不从,体现了一种宋代妇女的“贞节观”。本篇作品中,同时又体现了蒙元贵族的“抢亲”“为所欲为”(是女儿嫁与我,是媳妇换与我,是老婆让与我,想要贵职高官,随我一路上东京,就给你高官贵职,想要珍珠财宝,你要千箱万柜,我就给你万柜千箱,抢亲不成,将妇女打死,发现公人是包公派来,令手下即刻打死,打死后包公上奏皇帝,皇帝的态度还有些尴尬和犹豫)的态度,正是元代贵族横行乡里、蔑视一切的真实写照,这种形象、语言以及用字,置于元代文学中更为贴切。
有关清代南方唱书研究的文章
同名的石印本有两个版本,其中第一个《乌盆记全传》属于清末翻刻本,线装,四针眼,系合订本,由《乌盆记全传》和《三下南唐》两部分组成,系上海元昌印书馆发行,页面18.5cm×12.5cm,板框17.5cm×11.5cm,每版二十八行,每行五十六个字。第二个版本《包公案乌盆记全传》也属于清末翻刻本,由汉中炼石斋书局印行,线装,四针眼,页面19cm×13.5cm,板框18cm×12.5cm,正文每版二十三行,每行四十九个字。......
2023-07-25
《彭大人私访湖北》是“中湘十总正街同华堂歌书戏”,清刻本,封面为粉红色页面,四周文武边框,中为竖三栏,右写有“彭大人私访湖北”,中写有“新刻汉阳府严玉春买糖封提台日英拜干父做夫人”,左写有“中湘十总正街萧同华堂歌书戏文发贩”。《彭大人私访湖北》开篇是这样的:“太阳一出照九州,几多欢乐几多愁。几多好汉高楼上把酒饮,几多流落江湖游。几句书文前代路,代开书路另有因。此书不讲别一段,单讲清朝一新文。”......
2023-07-25
“安顺唱书”除了前面所提到的“闲暇时用方音朗诵散流在当地的唱本自娱,不时吸引一些人围坐聆听,逐渐形成一种能唱者捧书照本宣科,爱听者趋附聆听的十分随意的演唱方式”外,还有一种主要的“地戏式”演唱方式。而“安顺唱书”的文本和表演形式中则体现出一种复杂的“历史社会记忆”之“遗存”。......
2023-07-25
威信,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地区云贵川交界处,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曹先生谈到唱“唱书”不是随意唱,“唱书时有规律的,从起唱到收唱,音长音短、音低音高,都是有规矩的”,尽管这样,对于完全是一个套路重复演唱的“唱书”,听别人唱得多了,也能够“无师自通”学会唱了。......
2023-07-25
《湖南提要》收入的“唱书”列目如下:《朱砂印》(中湘九总黄三元)、《双银配》(又名《八仙图》,长沙左三元)、《后八仙图》(长沙左三元)、《珍珠塔》(长沙明经堂)、《罗一打柴记》(长沙文星堂)、《手巾记》(长沙黄又森)、《吴燕花》(长沙三元堂)、《吴大人私访九人头》(上下册,长沙小西门外左三元)、《九美图》(上下册,长沙小西门外左三元)、《四美图》(长沙小西门周庆林堂)、《七美图》(长沙西牌楼彭焕文......
2023-07-25
在对这三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之前,首先要厘清楚三层关系,第一层是木刻本《包丞相乌盆记》和两个石印本《乌盆记全传》《包公案乌盆记全传》确定是清代翻刻翻印本无疑,其属于清代南方唱书,即清代说唱词话。第三层关系,木刻本和石印本所参照的原始版本孰前孰后,木刻本和石印本两者孰前孰后,相互之间是否有承继关系。但是,清朝木刻本所参照的母本与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的时间先后,需要对其内容详细比对才可得知。......
2023-07-25
清代南方唱书继承了元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不过,清代南方唱书中“民间信仰体系”建构更多关注的是皇帝、清廉大臣等,即在天上、人间、地狱三层关系中的第二层关系。(一)清代南方唱书“民间信仰体系”建构中的常见神仙清代南方唱书的“民间信仰体系”建构中,作为天庭代言人的太白金星以及城隍等形象经常出现,其在人间活动的细节更加形象,描写更为具体,甚至也会出现心理描写,高高在上的神仙具有了更多人的气息。......
2023-07-25
保山唱书是真正“活着”的唱书,民间仍然有唱书人在唱。如今,黄女士正在培养自己的儿女、徒弟学唱唱书。保山地区的唱书艺人有多位,每个人会唱的书目也不一样。在此对其中一部分艺人进行了调研:1.黄正芬,女,1967 年生,汉族,云南省保山市腾冲人,保山唱书传承人,师从自己的父辈,父师从祖辈,目前带有多位徒弟。......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