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南方威信唱书研究

清代南方威信唱书研究

【摘要】:威信,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地区云贵川交界处,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曹先生谈到唱“唱书”不是随意唱,“唱书时有规律的,从起唱到收唱,音长音短、音低音高,都是有规矩的”,尽管这样,对于完全是一个套路重复演唱的“唱书”,听别人唱得多了,也能够“无师自通”学会唱了。

威信,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地区云贵川交界处,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元为芒部路、强州地,隶属云南中书省;明芒部隶属四川布政司,嘉靖五年(1526)改芒部为镇雄,置怀德、归化、威信、安靖四个长官司。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后隶属云南布政司,同时设威信州判署,民国时期设威信行政公署,后行政公署迁扎西,改威信行政委员会为设置局,1934设威信县。

2007 年,曹阜金先生在网络上写了《威信唱书》[7]一文,谈到他的家乡威信有唱书,唱得像模像样。唱书活动是在农闲时分进行的,老年人让读过书的年轻人来一段唱书,年轻人就拿着一本唱书唱了起来。唱书的书目有《蟒蛇传》《柳荫记》《白蛇传》《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本子都是油印的,是乡民们在赶场时候买来的,这一点说明当时赶场的时候,有人卖“油印的唱书”。曹先生谈到唱“唱书”不是随意唱,“唱书时有规律的,从起唱到收唱,音长音短、音低音高,都是有规矩的”,尽管这样,对于完全是一个套路重复演唱的“唱书”,听别人唱得多了,也能够“无师自通”学会唱了。

在来源方面,曹先生认为其是“元杂剧的遗脉”,因为“唱书传唱的大多是隋、唐、宋以来的爱情故事、英雄故事,体现了人世间的人情世故”,这个结论还需要斟酌,需要进一步论证。但曹先生的观点也有很多可取之处,例如他谈道:“唱书有很强生命力,是因为唱书承载着中国几百年来发生在民间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老百姓喜闻乐听,又是随口道来,而且不需要什么道具,所以流传甚远传唱甚广。从中原大地、苏皖江南一直传播到云南这样的蛮夷僻远之地。”

唱书今天的处境,作者仍然是乐观的,他认为虽然在农村电视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而唱书在农村依然被人喜爱,随着识字人的增多,唱书已经从手抄本变成了油印本或者铅印本,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唱书表演的形式依然如同昨日,唱书的听众也依然没有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