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南方唱书研究成果揭晓

清代南方唱书研究成果揭晓

【摘要】:之后,笔者继续收集清代南方地区的刻本、抄本、铅印本、油印本等类似的唱本。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笔者进一步研究这些南方唱本的兴趣。以此为出发点,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和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与探索,“清代南方唱书”成为笔者所研究对象。

偶然的机会,笔者购到一本清代南昌地区嘉庆六年(1801)以前以抄本形式流行的《说唱周学健》唱本,经过对唱本的分析,发现其文本与在北方地区收集到的大量鼓词文本不同,不仅表现在唱词句式以及字数等方面,也表现在故事内容、行文格式等方面。这个唱本从头到尾都是严格的七字句,全文为唱词,没有说白的部分。北方鼓词虽然也是以七字句为主,也有全部是唱词没有说白的唱本,但是其句式却不是严格的七字句,而是以七字句为主,兼及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或八字句、九字句、十字句、十一字句、十二字句等的少字句或多字句形式。例如:京津及东北地区出现的子弟书,就是全部是唱词而没有说白的单唱鼓词曲种,其以七字句为主,交杂有少字句、多字句,没有全篇句式都是七字句形式的曲本曲词。所以,《说唱周学健》唱本的唱词形式与北方鼓词文本唱词形式的不同,在这一点上引人思考。

之后,笔者继续收集清代南方地区的刻本、抄本、铅印本、油印本等类似的唱本。通过对收集到的大量唱本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唱本与《说唱周学健》类似,其语句形式都是严格的七字句、十字句形式,且十字句均是“三三四格”句式,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名称的曲艺曲种呢?这种曲艺曲种的十字句“三三四格”句式同清代宝卷说唱唱本中的唱词“三三四格”句式完全一样,且宝卷中的七字句也是严格的七字句,但宝卷语词内容或开篇中一般夹杂着大量佛道和民间宗教仪式语词等,而这些唱本中除了有本土的神仙道士之外,其他内容语言文字都和宝卷不同。由此,如何定位与称呼这些拥有固定句子形式和正文说唱形式的文本?它在南方是一种怎样的表演形式?它传达着怎样的民间诉求?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笔者进一步研究这些南方唱本的兴趣。

后来,在协助李雪梅老师撰写《中国鼓词文学发展史》专著过程中,笔者接触到了关于“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方面的讨论和研究,意识到“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的文本句式与正文说唱形式与收集到的清代南方唱本的文本句式与正文说唱形式完全一样,其内容也是讲故事,即通常称之为“长篇叙事诗”的形式。更让人惊喜的是“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中的有些文本名称,在清代这些唱本中也出现了,如《乌盆记》《莺哥孝义传》等即是。不过,“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的《乌盆记》和清代唱本的《乌盆记》,虽然主体内容一样,唱词为严格七字句、十字句的形式一样,但是唱词部分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改变成和清代的官职常识较为一致的语词,改变了主体人物的名字和情节过程等。既然“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能称为“明代说唱词话”,这些清代的类似唱本也应该称之为“清代说唱词话”。以此为出发点,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和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与探索,“清代南方唱书”成为笔者所研究对象。我的导师山西大学李豫老师曾讲过:“清代南方唱书”的发现,无疑是找到了另一个庞大的清代学术数据资料库,这个数据资料库的发现,不仅可以上接唐五代变文、元明说唱词话,而且对于清代、民国以及现当代说唱词话,或者说是中国俗文学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