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江苏教育行:传统与创新

江苏教育行:传统与创新

【摘要】:今天开始实地考察江苏的职业教育。上午8点半出发去金陵职业教育中心参观。中华职业学校以推行职业教育为宗旨,提倡“劳工神圣”,力求与爱国主义教育、人格教育相结合,培养“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人才。姚校长认为在三个“合一”中,校企合作应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

今天开始实地考察江苏的职业教育。上午8点半出发去金陵职业教育中心参观。

这是一所由区政府主办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1999年由两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合并组成的。其中的南京商业职业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32年的私立两广中学;而南京经营管理职教中心的前身是创建于1946年的协和中学,是为纪念国民党元老李烈钧(又名协和)而建,当时冯玉祥为董事长,张之江任校长。两所学校均曾数易其名,办学内容和方向也是几经变化,最终定位于职业学校。

金陵职业教育中心有两个校区、一个创业园区,总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259人,其中专任教师186人,双师型教师40人。学校有82个班级,3 633名学生。

学校的学历教育分为五年一贯制高职和三年制中职两个层次。五年高职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市场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3个专业群。市场营销专业有电子商务和汽车评估与营销两个方向,汽车评估与营销方向是与宝马集团合作的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有中德班、宝马班和汽车高级诊断与维修三个方向。三年制中职也有汽车技术、信息技术、现代服务3个专业群。汽车技术专业是中德合作项目,是“国家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汽车检测与维修首批“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实习基地”、“宝马技术导入综合培训基地”、丰田TEAM21项目学校、上海通用ASEP项目学校,该专业有汽车保养与维修和中德班两个专业方向。

学校教育与企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是学校的最大特色,也是我们参观的重点。学校与宝马集团等20多家企业建立了联合办学关系,实施订单培养、工学结合。

上午9点45分,我们一行又去南京仙林大学城考察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更为久远,前身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于1918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并以此冠名的学校,主要为民族工商业培养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中华职业学校以推行职业教育为宗旨,提倡“劳工神圣”,力求与爱国主义教育、人格教育相结合,培养“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人才。建校初期除开设铁工、木工各科以外,为抵制外货倾销,还开设了电镀科和纽扣科,完全是针对生产实践的。随后开办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职业教育科等,1920年以后又增设了机械科、文书科、商科等。至1937年,在校学生已达到1 027人,学制有三年和五年一贯制。

抗战爆发后,学校一部迁至现上海延安东路浦东大厦,简称“中职沪校”;一部迁至重庆,校名为重庆中华职业学校,简称“中职渝校”。抗战胜利后,沪、渝两分校均迁回原址,恢复校名,全校师生平整土地,重建校园,恢复招生上课。到1951年,在校生达1 200余人。(www.chuimin.cn)

1952年,根据黄炎培先生“将所创办的学校依其必要和可能归于公家”的建议,经过酝酿,学校由轻工业部接管。

学院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八万余名各类建设和管理人才,张闻天华罗庚、江竹筠均是学校的毕业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毕业生中还有一些成为两院院士。谈到学校的校史,姚寿广校长脸上写满了自豪。

姚校长介绍说,学院在传承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和“产学结合,学做合一”的办学特色,成为江苏省第一所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年首批建设的28家学校之一。学院有仙林、中山、天堂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 360余亩,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有教职员工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59人、教授22人、副教授179人;设五系三部二院,19个专业群,近80个专业方向,有全日制在校生13 300人。我们在仙林小区,看到了这个山水学校的美丽校园。姚校长告诉我,与许多建设新校区的大学一样,他们也欠了4个多亿的债务。大概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还清。

姚校长说,学院招生就业“出口畅、进口旺”,近五年来平均就业率在98%以上,近三年连续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谈到学校的成功经验,姚校长提到了三个“合一”:即通过校内综合实验室,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融通合一;通过校内产学实训基地,实现实训教学与工学结合对接合一;通过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实现实习教学与顶岗工作全面合一。姚校长认为在三个“合一”中,校企合作应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同时,姚校长也坦言,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还存在诸多困难,“院校热,企业冷”,这其中有政府政策不到位的原因,也有企业和院校自身的原因。中国企业尚处在生存的阶段,既缺乏足够的实力投入到职业教育中来,也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希望学校与企业能共同努力,实现良性循环,互动双赢。

其实,校企合作难是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的确如姚院长所说,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

午饭后出发去扬州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