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江南塞北教育行,共创未来

江南塞北教育行,共创未来

【摘要】:从定边县的情况来看,各级领导对教育还是十分重视的。尽管如此,“九五”以来,定边县在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基建投入方面坚持教育优先的原则,加大教育投入,使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第一是经费问题使“普九”步履艰难。目前,这是全定边县最好的学校了。

2002年7月31日,为了落实江苏与陕西的对口交流合作计划,我受苏州市委市政府委托,到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参加苏州新区援建的门诊大楼落成仪式。因为是上午6点半出发,早晨5点我像往常一样到网上“晨练”片刻。打开留言簿,一个名叫LIYM的网友写了一段话:“朱老师,明天,不,今天,你将以一个市长的身份访问我县,也许我们有机会见面。”这是定边县的一个未曾谋面的老师在31日凌晨1时左右发来的短消息。这多少让我有点惊诧,也有几分激动,网络连起了整个世界。但是,除此之外,定边在我脑海中仍然是一片空白。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角,地处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是黄土高原向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的过渡地带。全县共辖11镇、14乡、334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8万人。总土地面积6920平方公里,地貌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盐碱滩区,占全县总面积的39%;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1%。海拔在1303—1907米之间。

该县历史文化悠久, 自西魏设大兴郡起,作为郡、州、营、县,长达1400余年。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由范仲淹赐名“定边”,取“底定边疆”之意。境内有汉墓群、隋明长城等大量文物古迹。从出土文物和风土人情来看,为黄土高原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处。定边也是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故乡。定边是1936年解放的革命老区,1986年被确定为国定贫困县。

1996年定边县完成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工作,1998年通过扫盲验收,全县目前有各级各类学校533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职业中学2所,初级中学14所,小学495所,另有民办学校16所。全县有在校中小学生77941人(包括民办学校的2414人)。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初中学生入学率为94%。全县有教职工4079人,其中代课教师1511人,公办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61人,中级职称528人,初级职称1607人。全县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的105人,专科学历1024人,中专学历1052人,高中学历186人,初中学历46人。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47.4%,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64.1%,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5.4%。

从定边县的情况来看,各级领导对教育还是十分重视的。该县县委领导同志开玩笑说:“现在中央财政是喜气洋洋,省级财政是紧紧巴巴,市级财政是拆东墙补西墙,县级财政是喊爹叫娘,乡级财政是杀猪牵羊。”虽不甚确切,但多少反映了基础财政的窘迫现状。尽管如此,“九五”以来,定边县在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基建投入方面坚持教育优先的原则,加大教育投入,使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经统计,该县“九五”期间结合实施“普六”和“第一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项目工程”,共投入教育资金3579.7万元,为13所中学和19所中心小学新建教学楼14幢,新增校舍面积达71889平方米,添置了近500万元的教学设备,学校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2001年,该县又结合危房改造工作,投入危改资金840万元,对63所学校的D级危房进行了改造,改造校舍面积达17821平方米。

从我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贫困地区的“普九”压力仍然很大。第一是经费问题使“普九”步履艰难。从2002年开始,定边县按照省、市要求进入“普九”攻坚阶段。经测算统计,根据“普九”的最低标准要求,需新建教学用房49059平方米,需投资2919万元;新建图书实验用房26449平方米,需投资1590万元;新建办公用房14890平方米,需投资898万元;加上图书实验设备配置所需资金,共需投资8000多万元。按照以上测算和规划,定边县今年即使倾全力抓“普九”,挤出县财政可安排资金1.22亿元的三分之一,“普九”资金仍然净短缺约计4000万元。由于资金的制约,许多基建项目根本不能按进度和标准要求完成。

我专程走访了定边镇南园子苏州新区希望小学,该校由苏州新区管委会捐资60万元,定边镇政府投资28万元,南园子村筹资15万元,于1998年9月落成并交付使用;由县、镇、村三级筹资30万元,于2001年完成了校园绿化、硬化、辅助建设等二期工程。 目前,这是全定边县最好的学校了。学校占地面积9338.8平方米,建筑面积1363平方米,教学大楼结构为砼型,一幢3层12个教室,现有学生486人,一至六年级8个教学班,并附设1个学前班;现有教师14人,合格率100%;配备校长1人,副校长1人,教导主任1人。但是,就在这所全县最好的学校,只有图书30来册,孩子们几乎没有看过课外书籍。学校根本没有钱来购买图书,仅有的电视机也是苏州新区赠送的,这次我们又赠送了一台手提电脑和扫描仪。这大概是全县学校最现代化的设备了。

第二个问题是教师问题。定边县近几年认真落实“一保、二控、三监管”的措施,全力以赴保教师工资发放,努力改善教师福利待遇,基本能按月按标准兑现国家规定教师应享有的津贴、补贴及正常工资待遇,做到不拖不欠。为了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他们还专门设立了教师工资专户,实现了教师工资卡发放制度。 目前,全县公办教师共2568人,全市财政发放教师工资约计340万元(如果平均计算一下,县财政发给各位教师工资也只不过1320余元)。根据目前该县财力状况,教师工资基本能够保证,但由于后续财源不足,加之整体财政状况不佳,因此,保教师工资往往使其他基建项目受到影响,经费运转捉襟见肘,困难重重。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该县的代课教师近1151人,如苏州新区希望小学14位教师中,就有7名都属于代课(当地政府称为“民请”)的教师,这些教师的月收入也只有140元。其主要原因是县级财政根本无力把他们转为公办,因为一旦转为公办,各种津贴、补贴、医疗等费用会大大增加教育的开支。(www.chuimin.cn)

第三个问题是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反差问题。一般来说,在贫困地区,中学条件远比小学要好。中学教师(尤其是重点中学的教师)待遇也比小学教师要高出几倍。中学的建筑、设施更是非小学所能比的。如我考察的定边县中学,创建于1939年,前身是陕甘宁边区第三师范学校,1944年与中央民族学院合并改称“三边公学”,1948年春改名为“三边干部学校”,1949年更名为“定边县初级中学”,1958年发展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63年被确定为县办重点中学,1978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陕西省114所重点中学之一。

该校占地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在岗教职工141人(其中高级教师18人,中级教师46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地市级及其以上教学能手7人)。现有37个教学班,2662名在校生。

学校图书馆藏书近5万册,订有报刊杂志190多种;资料室有音像、计算机教学软件共计120多种以供教学使用;即将竣工的教学实验综合楼设有教师、学生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10个,以及与之配套的仪器室、准备室、标本模型室,有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2个,语音室2个,多功能学术报告厅,音乐美术、劳技、体育器材室、校史室、科技室、天文台、体操室、卫生室、文档室、广播室、团队室、打字油印室等其他设施;学校教师集资与社会联建的可容纳1500余人的学生公寓也即将交付使用。各类教学仪器、实验用品以及体育、音乐、美术器材,许多按一类标准配置,确保理、化、生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开设率为100%。体育课的开设率达100%。而那位名叫LIYM的网友竟然就是定边中学的副校长李彦明老师!

该县的县委书记说:“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定边是咬紧牙关尽最大努力办教育了。”中学是各县竞相支持的重中之重,一则是直接关系到孩子们能否接受高等教育,二则中学的自我造血功能相对较好,三则有限的财力只能用在刀刃上。此话虽有道理,但如果没有小学及幼儿园素质的全面提升,又怎能有全民素质的提高呢?毕竟最广大的人群、农村的最重要的生力军,应该是接受过良好基础教育的公民!

定边之行,让我又一次热泪盈眶,让我又一次心潮难平。我想在苏州发动所有的孩子捐一本书给榆林的孩子们,我想组织苏州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在线”的优秀专家进行西部义务支教,但这一切可能还是杯水车薪。

目前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相对贫困地区的挂钩支持以及适当输血,只能解决治标的问题,根本的途径是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和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力度。我再次呼吁:“关注农村义务教育,关注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在定边县为门诊大楼落成写了一段这样的话:“黄土水乡天成一色,塞北江南共创未来!”这是我与尚洪泽书记的共同心愿,我相信,这也是苏州与榆林、东部与西部人民的共同理想。

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