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宝鸡市工业发展研究成果

宝鸡市工业发展研究成果

【摘要】:宝鸡市“十二五”工业发展研究“十二五”时期,是宝鸡市发展现代工业体系、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

宝鸡市“十二五”工业发展研究

“十二五”时期,是宝鸡市发展现代工业体系、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明确“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探索符合全市实际的发展模式,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范围,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对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实现全市的率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宝鸡工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宝鸡市工业发展速度、运行质量、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497.40亿元和1316.12亿元,年均增长18.1%和35.3%,在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缓解城乡居民就业压力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工业总量明显攀升

“十一五”期间,宝鸡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产业整合和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经济总量增长显著。截至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316.12亿元,为2005年的3.23倍,全市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497.40亿元,是2005年的2.54倍。2010年,产值过50亿元和过10亿元的企业分别为6户和22户,其中,过100亿元的企业1户;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8户(大中型工业企业96户),比2005年增加150户。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全市经济发展、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工业投资增长迅速

着力建设重大项目,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产业链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宝鸡市工业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2006年的62.2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0亿元(预计),年均增速为48.17%,五年累计完成874.81亿元,并呈现出逐年加快增长的态势。

(三)布局调整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宝鸡不断优化工业布局,工业化进程加快,各区、县结合自身区位、资源等条件,逐步明晰工业定位,积极完善工业基础设施,推进多层次的、各具特色的基地和园区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基地、数控金切机床制造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基地、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烟酒饮料等食品制造基地、水泥及新型建材制造基地、电子仪器仪表及家用电器制造基地和医药产业基地八大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两区多园”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工业布局日趋合理,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资源向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已逐步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主导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宝鸡市在汽车及零部件业、石油铁路装备业、电子电器业、机床工具业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初步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2010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454.72亿元,增长47.2%;冶金工业完成产值395.37亿元,增长26.5%;食品工业完成产值188.58亿元,增长28.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产值53.86亿元,增长7.8%,以上四大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92.5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3%。与此同时,能源化工、建材、纺织服装等产业得到发展壮大,航空辅机、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核电材料制造等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十一五”期间,宝鸡市先后出台财政出资、税收返还、鼓励企业搬迁转产、安排下岗职工等相关优惠配套政策措施,加速了落后产业退出进程。全市共关停年产1.7万吨以下的造纸厂36户;先后完成了北照公司、凌云电器公司、宝鸡机床厂等20多户企业的噪声污染源治理任务,以及宝鸡电厂、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宝鸡卷烟厂等35个烟尘治理重点项目,为在全省率先进入国家卫生城市作出了贡献。

(六)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宝鸡市加强了对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联合开发活动,建成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10年底,列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项、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3项、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4项。

(七)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先后出台实施了建设工业强市、国有企业改革、率先实现工业化、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的软环境建设。工业规模迅速壮大、效益显著提升,大企业带动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宝鸡工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成为推动宝鸡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宝鸡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宝鸡市工业经济在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龙头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带动能力有限

产品单一化、产业层次低和产业链不完整使得龙头企业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龙头企业规模仍不够大,产业升级止步不前,重复投资率高,产品在低水平上徘徊,产业集聚效应不能充分发挥。

(二)结构调整缓慢,产业层次相对较低

宝鸡市工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结构调整缓慢。支柱性产业均为传统产业,产业升级困难,产业链延伸不易,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非公有制工业发展缓慢

宝鸡市非公有制企业受经营规模、风险承受能力和信贷抵押能力的影响,在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符合非公有制企业特点的投资及担保机制、机构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偏低,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国有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在技术创新体系中未能发挥主体作用。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偏低,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宝鸡市工业仍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通道中,工业经济发展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一是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加大,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内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也在深入推进。全市拥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基础和优势,为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国家实施科技自主创新战略的重大机遇。自主创新战略和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为高技术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积极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宝鸡市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依托自身丰富的科技资源与雄厚的工业基础,将成为国家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承载区。三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在西部形成新一轮经济快速上升周期,促进软硬件环境更加优化并带动相关产业加速发展,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吸引发展要素向全市集聚。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宝鸡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把宝鸡定位为规划区的次核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国家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这更有利于宝鸡市在更高水平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作用。

(二)面临的挑战

宝鸡市工业要在“十二五”时期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也面临着不可回避的挑战。一是面临国际竞争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和市场准入程度的提高,国内市场日益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跨国公司必将加快进入我国市场的步伐,宝鸡市企业发展将面对更强大的竞争对手。二是资源和环境因素制约的挑战。随着国家继续加大对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调控力度,环境容量压力继续增加,环境承载能力受到了严重限制,工业用地不足、电力能源供应紧张等制约因素日益凸显。同时,经济发展的要素成本、节能减排成本和出口成本快速上升,导致以往以低成本为主要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三是体制和机制制约对宝鸡市工业发展的挑战。与东部地区相比,宝鸡市市场取向的改革相对滞后,投融资、创新激励、市场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很好解决,成为制约宝鸡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区域产业竞争加剧的挑战。全市产业集聚优势不断凸显,但面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产业的竞争加剧,处于资本、资源、人才与技术等竞争的弱势地位,承接高科技项目的能力较弱。全市虽形成了一批以自主创新为特征、具有竞争能力和影响力的企业,但核心竞争力不足,核心装备依赖进口,上游的核心技术专利薄弱,缺少市场化公共研发平台和高水平的工业化中心。

四、“十二五”工业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加快发展原则

宝鸡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要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旨,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速度,努力实现总量扩张,质量提升。贯彻落实各项战略部署,抢抓机遇,发挥自身优势,释放潜能,乘势而上,在发展中求率先,在发展中调结构,在发展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实现工业转型升级、赶先进位、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宝鸡市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

(二)产业集群化发展原则

把集群化发展作为工业做大做强的最有效途径,以“两区多园”为承载,以支柱产业为重点,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着力推进企业之间的协作分工,上下游之间的产业配套,形成关联互动、链式集聚的产业集群,提高宝鸡市工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重视工业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科学配置,统筹各区县和各类企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实现工业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工业信息化原则

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制造业,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工业空间发展格局,努力把宝鸡市建设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一)总量目标

“十二五”期间,宝鸡市工业要力求在总量规模方面上一个新台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关联和带动作用继续增强。到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速达到18%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2015年力争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00亿元,五年累计超过3000亿元。

“十二五”期间,在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具有国际水平、拥有自主发展能力、具有宝鸡特色的产业群体,使宝鸡市成为国家机械装备产业中的骨干基地、重要的机电产品供应基地之一和关天经济区中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工业布局调整目标

“十二五”期间,按照宝鸡市“一轴两翼”的产业总体布局,加快建设渭河两岸百公里长廊和南北二山两条产业带。生产要素重点向渭河沿线百公里长廊上(主轴)集中配置,引导和支持项目向主轴集中,企业向主轴聚集,建设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构建主导产业突出、配套完善、产业梯次合理、相对集中的工业空间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关天经济区先进制造业高地。同时,充分利用麟北煤田、凤县铅锌、太白黄金、陇县金属镁、北山陶土等资源优势,加大南北二山的开发力度,形成助推工业腾飞的“两翼”。到2015年,“一轴两翼”园区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80%。

(三)产业集群目标

“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推动、培育和发展宝鸡市产业集群。到2015年,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钛及钛合金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机床工具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77亿元;石油装备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煤化工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酒类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航空安全装备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培育形成百亿元大企业大集团5户、千亿元产业集群2个、千亿元工业园区2个。

(四)自主创新目标

“十二五”期间,以统筹科技资源,创建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整合科技资源,构建科技共享服务体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宝鸡市工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到2015年,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开发新产品800个。

(五)资源节约目标

“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型的现代制造业。2015年,全市工业万元增加值水耗、能耗要比“十一五”末下降15%以上,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7%;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30%—50%的中小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建成2—3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和6—7个规模化再生资源产业基地。(www.chuimin.cn)

六、“十二五”工业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宝鸡市将按照“大项目—大企业—产业链—产业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产业集群化发展和园区突进三大战略,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三高一外”(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加工度、外向型)制造业,构筑宝鸡市产业体系大框架,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宝鸡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就是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有色冶金工业,能源化工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宝鸡市工业的重中之重,要以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设备制造业,加快先进制造装备的规模化发展,逐步形成以中高端产品为主体的产品结构和产业格局,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是汽车、机床工具、石油装备和轨道交通产业。

汽车工业要以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宝鸡部分)、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宝鸡部分)、宝鸡宝石特种车辆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整车及零部件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通力公司、通家公司、宝华公司、汉德车桥、宝石特车、合力叉车、宝鸡专用汽车及凌云消防车等企业为骨干,以微型车、专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相关产品为核心,加强协作配套,壮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提高重(中)型卡车、微型车、专用车、变速器、车桥等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扶持发展中小配套企业,积极引入配套厂商,打造集整车、零件、部件为一体的汽车产业链。加快蔡家坡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建设中国西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加工配送中心。

机床工具产业以秦川发展、宝鸡机床为龙头,关中工具、渭河工具、秦川格兰德、陕西二机床等企业为骨干,以“精密、大型、高速、复合、智能、环保”为方向,以精密专用机床集成化、通用机床规模化为重点,按照数控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方向扩大产业规模,推进技术创新,发展高端特色产品,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集群发展规模的壮大,实现多元化发展,建设机床工具制造业基地。

石油装备产业以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以宝鸡航天动力泵业有限公司、宝鸡通华石油设备制造公司、宝鸡矿山石油钻采机械公司、宝鸡智邦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骨干,加大研发力度,打造石油钻井装备和钢管制造两大产品体系。重点发展新型石油钻井装备及全系列泥浆泵,以及相配套的设备、工具和配件。做强陆上、水上、水下三大业务,开拓新的市场,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带动形成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产业链,带动石油装备集群发展壮大;通过实施专业化、一体化、国际化三大发展战略,做强做大油气输送管和石油专用管主营业务,建设“国内第一、国际一流”专业化钢管集团公司,打造中国西部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中心和石油钢管加工制造中心。

轨道交通产业要依托中铁宝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宝鸡南车时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宝鸡器材有限公司、陕西宝光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以轨道交通发展为契机,加快打造铁路设备、铁路车辆等重点产品体系,把宝鸡市打造成铁路及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基地。以发展铁路道岔、钢桥梁、轨道车、铁路接触网器材等主导产品为重点,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含量。以铁路铺架类工程机械、高低速磁浮交通的轨道装备等新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铁路专用机械车辆;加快提升铁路车辆配件产品等的规模化生产;加快扩大铁路、轨道交通中的非金属配件产品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快扩能改造,加快自动过分相装置项目建设,巩固提高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轨道交通产业。

有色冶金工业要以宝钛集团、东岭集团为龙头,以民营钛企业、铅锌黄金企业为依托,围绕建设中国重要的铅锌冶炼基地目标,吸引国内外资本来宝鸡市投资。加快凤县铅锌矿的开发,继续整合资源,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有色金属新材料制造等有色金属加工业,支持东岭锌业等矿产企业做大做强,向电解铅、铅酸电池、锌空电池等下游产品延伸。扩大太白、凤县黄金开发规模,使宝鸡市成为全省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加快陇县金属镁工业园建设,形成重要的金属镁冶炼加工基地。

能源化工工业要以煤炭为基础,重点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延伸产业链。依托麟北煤田开发,大力推进郭家河、丈八井田和150万吨甲醇等一批重大能源化工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宝二电二期、大唐热电项目,推进煤向电、化工产品和载能工业的转化,形成比较完整的煤炭工业及煤化工产业体系,把宝鸡市建成国家大型煤炭和煤化工基地。

另外,宝鸡市要鼓励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巩固现有短波、超短波产品市场,加大民用通信设备的投入和研发力度,提高产业化规模,形成军用、民用通信产品协调发展的格局,继续提高电真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促进新型纺织机械向智能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扩大生产规模,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是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利用相关设备的开发制造,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迅速抢占产业技术支撑和装备制造的制高点。以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太阳能并网发电站项目为主导,依托全市丰富的硅石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以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凌云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逆变器、太阳能光伏工程储能电池产品、太阳能光伏辅助材料产品等,建设中国西部太阳能光伏应用系统制造基地。以秦川机床集团公司、宝鸡石油机械有限公司为主,重点发展风电齿轮箱、风电专用铸件、成套机组、凸型叶片模具等产品。以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为主体,重点开发核级锆棒材、管材等新产品和关键技术,提升核电材料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二是以建设国家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为契机,以宝钛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依托宝鸡一批高技术骨干企业,加快有色产业的资源整合,扩大海绵钛、钛及钛合金型材、特种钛及特种钛合金等产品的生产规模,推进宝钛工业园区建设,以钛材加工、钛设备、稀有金属深加工及中间合金、钛粉和钛合金粉、医用钛合金及体育休闲用品为重点,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宝鸡·中国钛谷”。三是在航空和电子信息工业领域,按照“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以陕西宝成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凌云电器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烽火集团等企业为龙头,重点研制开发结构和功能综合化的全新航空安全产品,推进全市航空装备产业园建设。四是大力发展直接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抓住工业转型升级和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加快发展研发、物流和工业房地产等产业。

(三)大力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建材产业。开发利用北山陶土、石灰石资源,支持千阳陶瓷工业园和冀东海德堡、千阳海螺等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全市建材产业快速发展。二是重点支持食品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名牌,继续做大做强。三是充分利用资源条件,走特色化发展道路,重点发展中药产业,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四是以功能服装产业为重点,加大现有优势企业的改造力度,提高生产水平和集中度,创建一批行业名牌产品,打造功能服装产业基地。

七、措施建议

(一)规划“一轴两翼”的工业布局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依托全市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规划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发展的重点和重大产业项目,在渭河沿线百公里城镇带,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形成重要的基础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建设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全力打造渭河沿线百公里工业长廊,形成全市工业产业布局的主轴。同时,充分利用麟北煤田、凤县铅锌、太白黄金、陇县金属镁、北山陶土等资源优势,加大南北二山的开发力度,形成助推工业腾飞的“两翼”。

(二)提高园区建设水平,构筑产业集聚平台

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提高园区开发管理建设水平。明确园区发展目标,合理规划,用规划指导园区建设和地块开发。健全土地利用控制指标体系,按规划要求,严控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充分利用园区土地资源,满足项目布局和产业转移的要求,实现“有限空间,无限发展”。继续加快园区内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建设重要基础设施。利用社会中介资源,加快园区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生产运行成本,增强园区企业市场竞争力。

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突出特色产业,继续推动园区专业化;强化产业空间约束,通过鼓励重大项目入园,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产业基地集中;以产业链为基础,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形成若干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加快工业园区向科技新城转变,以创新、创业、创优和现代化、国际化、专业化为推动,促使园区真正成为宝鸡市产业转型的强大引擎、自主创新的核心基地、高新产业的重要载体。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建立产学研联合的长效机制,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并加大对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鼓励企业以兼并收购国外技术团队和科研平台等方式推动技术创新;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参与或发起制定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

出台有关奖励政策,加大服务力度,制定并实施宝鸡市品牌发展战略,构建强有力的品牌培育平台,积极引导广大企业参加创品牌活动,共同提高产品质量和发展水平。加大监督力度,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商业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知识产权,确保名牌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在技改项目和研发投入方面给予定向支持,引导资源向品牌企业集中。构筑从事品牌宣传、推介、咨询和运营的品牌发展服务体系,提升宝鸡市制造业的品牌孕育能力。

(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强化政府导向作用,全面实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出台循环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工业系统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定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工作方案,研究制定节能降耗、资源再利用及相关环保产业的鼓励政策和支持措施。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通过财政支持、政府采购、税收政策等手段,引导资金投向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从单个企业小循环、产业之间中循环到城市工业大循环三个层面构建生态工业体系。

(五)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深化关天经济区经济合作,积极优化发展环境,构建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多元化的区域合作新格局,发挥宝鸡市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区域协调机构,形成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间汽车、电子、通讯设备等优先合作的领域和重点合作项目。建立健全跟踪配套服务机制,构建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确保重点合作项目抢先启动、加快推进。鼓励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总部以及研究开发和销售机构等向宝鸡市集聚,发展跨区域的大企业、大集团,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功能的优势互补,引导产业转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区域产业新格局。

(六)强化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

依据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战略,重点在空间布局、建设配套条件等方面加以规划引导。着力优化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突出地抓好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诚信环境的综合整治和建设。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建立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强化财政收入组织和财政支出管理,合理界定政府支出范围,引导金融、企业、社会资金合理投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格局,营造全社会抓工业、促工业、强工业的浓厚氛围。

课题组组长:毛跃利

课题组成员:张南 张静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张平主编:《“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上下),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 吴良镛等:《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编:《“十二五”发展十二题》,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版。

[7] 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编:《部长访谈录——“十二五”规划热点面对面》,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8] 陕西省人民政府编:《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

[9] 陕西省人民政府编:《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0]赵正永:《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11]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12]宝鸡市人民政府编:《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3]宝鸡市人民政府编:《宝鸡市产业发展规划》。

[14]杨天祥主编:《陕西统计年鉴》2010(总第25期),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年版。

[15]杨天祥主编:《陕西六十年(1949—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16]刘改荣主编:《宝鸡年鉴》,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09年版。

[17]刘改荣主编:《宝鸡年鉴》,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

[18]孙树义主编:《中国工业经济年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19]金碚主编:《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