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日本派遣贡使,以朝贡贸易方式开展与明朝之间的贸易活动。这些来自日本的遣明船,大多数是通过舟山群岛抵达明州(今宁波),作为观音道场的普陀山是遣明使必经朝拜之地,而普陀山之侧的莲花洋,则是遣明船泊船之处,日本史料多有相关记录。五日,早朝修忏。一种说法,茶山、佛头山,即指普陀山上的佛顶山。但是考虑到书中记载茶山、佛头山距离普陀山约一天的航程,故该山也有可能位于今岱山县境内。......
2025-09-30
《大清广舆图》,是日本汉学家长久保赤水所绘,参考了《广舆记》《大清一统志》等古地图和历史文献。
长久保赤水(1717—1801),出生于日本的水户藩属下常陆国多珂郡(今属茨城县高秋市)。长久保赤水在十六岁时就开始学习汉文,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还能与旅居日本的中国文人用汉语吟诗唱和。他的儒学功底非常深厚,而且喜欢研究中国历史和天文地理,还迷上了地图的绘编。对中华文化十分仰慕的长久保赤水,先后编过《大清广舆图》《唐土历代州郡沿革图》,后者被称为第一部中国彩色历史地图集。
据《大清广舆图》所附《凡例》称:“唐土大图行于世者,无有善本。今据蔡九霞《广舆记》图本扩之,以诸书增订之。”
蔡九霞,即蔡方炳,字九霞,湖南人,生卒年不详,约清世祖顺治末前后在世。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以疾辞。蔡方炳好学不倦,工诗文,兼善隶草,增订《广舆记》二十四卷。(https://www.chuimin.cn)
《大清广舆图》中的舟山群岛
蔡九霞的增订《广舆记》,实际上是以明代陆应阳的《广舆记》为版本,但是这两部《广舆记》所绘的各省地图内容都比较简单。如关于舟山部分,两图仅仅标注“故昌国县”和“灌门海”两个地名。蔡九霞的《广舆记》,编修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此时舟山岛上的定海县尚未设立,宁波府下甬江之畔设有定海县(今宁波镇海区)。因此蔡九霞依照当时的行政区划,在今宁波镇海境内,依然标注的是“定海”地名。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舟山群岛设定海县,原宁波府甬江之畔的定海县改为镇海县。但是后续重版的一些增订《广舆记》图还把清代的定海、镇海两个地名搞错,在舟山区域,竟然错误标注了“舟山今设镇海县”。
乾隆年间的《大清广舆图》,依照的是增订《广舆记》所绘内容,因此还带有比较明显的明末清初地名痕迹,在宁波标绘“镇海”地名同时,继续标有“定海”地名,这是其不足之处。但是瑕不掩瑜,《广舆记》中有关于各地历史文化的详细文字介绍,长久保赤水都一一细读,并融合了其他中国古籍文献,将一些重要历史文化地名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相关文章
明代,日本派遣贡使,以朝贡贸易方式开展与明朝之间的贸易活动。这些来自日本的遣明船,大多数是通过舟山群岛抵达明州(今宁波),作为观音道场的普陀山是遣明使必经朝拜之地,而普陀山之侧的莲花洋,则是遣明船泊船之处,日本史料多有相关记录。五日,早朝修忏。一种说法,茶山、佛头山,即指普陀山上的佛顶山。但是考虑到书中记载茶山、佛头山距离普陀山约一天的航程,故该山也有可能位于今岱山县境内。......
2025-09-30
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5-09-30
康熙年间,普陀山设宝陀巡检司,康熙五十四年,移宝陀巡检司于定海南郊,知县缪燧偕巡检张三友捐建公署。雍正八年,改宝陀巡检司为沈岙巡检司,移驻沈家门。至道光二十六年,沈岙巡检司则被移设于定海道头,并改为道头巡检司。当年八月初四日,梁宝常便提出若干条善后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沈岙司巡检应移驻道头地方”。梁宝常提出了沈岙司巡检应该移设定海道头的两个理由。......
2025-09-30
元朝的《昌国州图志》还讲述了古代灌门的一个通航习俗,这也就是渔民所相传的“老大好做,灌门难过”的由来。灌门惊涛,自古闻名。一些文人甚至将之与宁波的地名简称“甬”字关联起来,认为“甬”之得名,可能源于灌门惊涛。老大好做,灌门难过,往来船民期盼海中那一块“中流砥柱”石能够护佑航海平安。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
2025-09-30
[3]“短股”一词,引起我高度的注意——莫非,这就是普陀山古老的短姑道头的前身?虽然在《云麓漫钞》中未能找到“长股、短股”两个地名,不过,我认为这个“短股”应该和前面的几个地名一样,也是属于普陀山的,“短股”十有八九就是“短姑道头”的前身。民国时代的普陀山短姑道头后来“短股”无意间演变成“短姑”,并被创造出美妙的观音传说,真是民间有高手。......
2025-09-30
明朝天启《舟山志》中多次出现关于“碇齿”的文字记载,其《舟山境全图》中“碇齿”地名都标注成“碇”,该书中的有些文字则简化成“碇齿”写法。在《舟山志》的《舟山境全图》中,岑港附近分别标有“碇堠”“碇岙”,附近还有“涨岙”。《舟山志》认为碇齿是海防重地。《舟山志·卷之二·隘》专门介绍“碇齿隘”:“与外港相对,居民势孤,累被登劫。”清朝光绪年间的《定海厅志》,则有时把“碇齿”记载为“椗齿”。......
2025-09-30
宁波地区出现的带胡人形象的各种陶器文物作为中西方海路交流的物证,说明自汉晋时代宁波已经是“海上陶瓷之路”的始发港。当唐宋之际已经出现西亚、南亚与浙东的远程航线,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目的港,那么马秦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驿站,作为宁波的外围港,西亚、南亚客商在此驻留还是非常有可能的,他们认为到了马秦山一带,就是到了他们心目中的“马秦”,因此唤此岛名为“马秦”。......
2025-09-30
传说中的灌门老龙,住在西码头附近龙王跳山嘴的一处悬崖峭壁,峭壁下有一石洞,即为龙窟。当地渔民有一句口头禅,称“千柱落地龙王宫”,还有一句谚语称“大水山下浪抛天,灌门又一个阎罗殿”,这里面有关于龙王宫的种种传说,版本不一。版本很多,还有明代王阳明游舟山,正德皇帝下诏拨款修建灌门龙王宫的传说。灌门海边的东海龙王宫民间故事口口相传,只是龙王宫附近的所谓“龙窟”早已难以寻觅,据说是由于海泥淤积而失去踪迹。......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