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灌门老龙,住在西码头附近龙王跳山嘴的一处悬崖峭壁,峭壁下有一石洞,即为龙窟。当地渔民有一句口头禅,称“千柱落地龙王宫”,还有一句谚语称“大水山下浪抛天,灌门又一个阎罗殿”,这里面有关于龙王宫的种种传说,版本不一。版本很多,还有明代王阳明游舟山,正德皇帝下诏拨款修建灌门龙王宫的传说。灌门海边的东海龙王宫民间故事口口相传,只是龙王宫附近的所谓“龙窟”早已难以寻觅,据说是由于海泥淤积而失去踪迹。......
2025-09-30
明嘉靖《两浙海防类考》等海防书籍都称之为花脑山,由于那是渔民们赋予花鸟岛的俗称,不雅观,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后来改称花鸟山。清康熙《定海县志》时已经出现花鸟山的名称。清嘉庆直隶《太仓州志》收录《崇明属海岛险要》一文,也云:“花鸟山,亦名花脑。”[13]康熙以来,花脑山、花鸟山的名称是并存的,但当地老百姓并不买账,在他们的生活习惯中还是以称花脑山为主。花鸟,仅仅是一种书面的说法,只是字面上为了好听一点,雅致一些而已。明清时候的花鸟山,岛上岩石露出,土质瘠薄,除了水仙、野菊花,山上的花儿不多,鸟儿也不多。
慢慢地,花脑山变了。晚清时(约1907),管理花鸟灯塔的英国人首次从日本引入黑松木苗20余棵,在该岛西部植树湾试种成功,后引种推广遍及嵊泗全县各岛,成为嵊泗的主要树种。根据2025年12月《浙江省嵊泗县地名志》的数据,花鸟岛有林地2362亩,森林覆盖率已经高达42.63%。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嵊泗县的森林覆盖率却只有1%。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花鸟岛上竟有400多种植物。成片的海岛树林,为花鸟岛的野生动物创造了休养生息的环境,又给候鸟飞迁提供了歇脚觅食的较好场所。如今黑松林生长茂盛,远眺郁郁葱葱,与蓝天碧海蔚成一体。(https://www.chuimin.cn)
昔日光秃秃的花脑山,早已变成了浓荫绿意、山花烂漫、鸟儿欢鸣的花鸟山,成了名副其实的花鸟山,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海岛几十年来植树造林的成果。
昔日的花脑山,只写在明清史书的故纸堆里,早已经成为历史。
相关文章
传说中的灌门老龙,住在西码头附近龙王跳山嘴的一处悬崖峭壁,峭壁下有一石洞,即为龙窟。当地渔民有一句口头禅,称“千柱落地龙王宫”,还有一句谚语称“大水山下浪抛天,灌门又一个阎罗殿”,这里面有关于龙王宫的种种传说,版本不一。版本很多,还有明代王阳明游舟山,正德皇帝下诏拨款修建灌门龙王宫的传说。灌门海边的东海龙王宫民间故事口口相传,只是龙王宫附近的所谓“龙窟”早已难以寻觅,据说是由于海泥淤积而失去踪迹。......
2025-09-30
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5-09-30
康熙年间,普陀山设宝陀巡检司,康熙五十四年,移宝陀巡检司于定海南郊,知县缪燧偕巡检张三友捐建公署。雍正八年,改宝陀巡检司为沈岙巡检司,移驻沈家门。至道光二十六年,沈岙巡检司则被移设于定海道头,并改为道头巡检司。当年八月初四日,梁宝常便提出若干条善后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沈岙司巡检应移驻道头地方”。梁宝常提出了沈岙司巡检应该移设定海道头的两个理由。......
2025-09-30
明朝天启《舟山志》中多次出现关于“碇齿”的文字记载,其《舟山境全图》中“碇齿”地名都标注成“碇”,该书中的有些文字则简化成“碇齿”写法。在《舟山志》的《舟山境全图》中,岑港附近分别标有“碇堠”“碇岙”,附近还有“涨岙”。《舟山志》认为碇齿是海防重地。《舟山志·卷之二·隘》专门介绍“碇齿隘”:“与外港相对,居民势孤,累被登劫。”清朝光绪年间的《定海厅志》,则有时把“碇齿”记载为“椗齿”。......
2025-09-30
元朝的《昌国州图志》还讲述了古代灌门的一个通航习俗,这也就是渔民所相传的“老大好做,灌门难过”的由来。灌门惊涛,自古闻名。一些文人甚至将之与宁波的地名简称“甬”字关联起来,认为“甬”之得名,可能源于灌门惊涛。老大好做,灌门难过,往来船民期盼海中那一块“中流砥柱”石能够护佑航海平安。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
2025-09-30
[3]“短股”一词,引起我高度的注意——莫非,这就是普陀山古老的短姑道头的前身?虽然在《云麓漫钞》中未能找到“长股、短股”两个地名,不过,我认为这个“短股”应该和前面的几个地名一样,也是属于普陀山的,“短股”十有八九就是“短姑道头”的前身。民国时代的普陀山短姑道头后来“短股”无意间演变成“短姑”,并被创造出美妙的观音传说,真是民间有高手。......
2025-09-30
宁波地区出现的带胡人形象的各种陶器文物作为中西方海路交流的物证,说明自汉晋时代宁波已经是“海上陶瓷之路”的始发港。当唐宋之际已经出现西亚、南亚与浙东的远程航线,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目的港,那么马秦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驿站,作为宁波的外围港,西亚、南亚客商在此驻留还是非常有可能的,他们认为到了马秦山一带,就是到了他们心目中的“马秦”,因此唤此岛名为“马秦”。......
2025-09-30
康熙二十三年,颁布“展海令”,清廷先是在普陀山重设宝陀巡检司。雍正八年,沈家门重新设立巡检司。据《浙江通志》记载,雍正七年十一月,浙江巡抚李卫,为“请改驻郡佐等官,以专职守,以重海疆事”[7]而上奏朝廷。《浙江通志》所载浙江巡抚李卫关于移设宝陀巡检司的建议雍正八年,沈家门重设巡检司。浙江巡抚李卫奏请在沈家门设立巡检司的大背景,与浙海关移设定海县有关。......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