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七山附近海域,古代也常被称为“苏州洋”,大七山有时候也会被称为“苏州大七山”。为纪念他俩,把大戢洋里两个岛屿取名为“大七山、小七山”,后改名为“大戢山、小戢山”。大戢山,古名“大七山”,小戢岛,古名“小七山”,其地名早在南宋时候就有。与小七山相对应,北侧的岛屿被称为“大七山”。明代江浙一带船员还另外给它取一个谐音地名“大赤山”,这可能是“大七山”的误听误记。......
2025-09-30
大戢山自古就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自唐代的鉴真东渡开始,就可能已经有这个地标了。
鉴真东渡曾经过舟山。日本奈良时代的文学家真人元开所著的《鉴真和尚东征传》是这样记载的:“天宝二载十二月,举帆东下,到狼沟浦,被恶风漂浪,波击船破,人总上岸,潮来水至人腰。大和上在乌
草上,余人并在水中。冬寒风急,甚太辛苦。更修理舟,下至大坂山,泊舟不得,即至下屿山,住一月。待好风发,欲到乘名山。”[6]据日本藤田元春等学者称,大坂山就是浙江海面的大戢山,下屿山为舟山群岛中的五屿山。
这个大坂山是否肯定就是大戢山,或许值得商榷。然而,北宋时期的日本僧人成寻来中国,他在游记《参天台五台山记》中倒确确实实提到了“大七山”,这可能是目前史上最早的关于“大七山”地名的记载。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农历三月十五日,成寻一行从肥前国松浦郡璧岛出发,至二十五日,“天晴,东北风吹。大悦,进船。巳时以后,四方大翳,不辨东西。午时天晴,顺风如故。未时,始见苏州石帆山,大岩石也,无人家。船人大悦。丑时,至苏州大七山宿。从日本国至大唐苏州,三千里。”[7]这里有两个地标,一个是“石帆山”,即今嵊泗县绿华岛附近的篷礁与帆礁,这两个小岛,南北对立,形似篷帆,故称“石帆山”,是中日航路的天然导航标志;而文中所述“苏州大七山”,就是大戢山。熙宁五年,昌国县尚未设立,而大七山属于苏州与明州交界之处,把这一无人岛误以为是苏州府管辖,也是很自然的。北宋时期的大七山,早已经是日本船商的锚泊之处。那一夜,成寻船队就驻泊于大戢山下。那一宿,低低的大戢山就是汪洋海“床”上的枕头,来自东瀛的船儿就依偎在山脚的港湾。
清代,由上海、乍浦始发前往日本的商船,有时候也向着大戢山这一航标进发,再一路往东。在赴日远航商船的航海日志中,大戢山有时被记载为“大楫山”。如,晚清咸丰元年(1851)十一月,由乍浦出航驶抵长崎的丰利船,其取道舟山群岛北线驶出杭州湾。根据乍浦港始发的丰利船的航线记载:
二十日 晴。午刻,扬帆大顺……
二十一日 晴。轧潮至金山寄椗。
二十二日 晴。轧潮至大楫。(https://www.chuimin.cn)
二十三日 晴。寄椗大楫,候风一日。
二十四日 乾戌风。黎明,由花鸟放洋。[8]
这一艘丰利船,满载着苏州货主托运的丝织品等特产,从乍浦港出发,往东北方向,经金山(今上海大金山岛)、大楫(即大戢山),该船在大戢山抛锚候风一日,说明大戢山不仅是天然航标,更是“海丝”路上的候风港。文中的花鸟,就是今天的花鸟岛,也是中日航线上候风放洋的驿站。
近代杰出的外交家何如璋,光绪二年(1876)出使日本,他是中国第一任驻日公使。驻日期间,他为国家争公理,抗强权,完成了艰巨的外交使命,不负国人期望,被誉为“不辱使命的何如璋”。何如璋东渡日本,他在《使东述略》著作中介绍一路行程:“甲辰,舟出吴淞,傍崇明南岸而行。针指东南,过铜沙,乃放大洋。崇明者,大江门户也。上接海、通,下倚川、宝,为外海入江之路,屯兵必扼之区。明初海寇迭犯崇明,始设守御千户,益兵戍之。今日海防不在寇盗,应变无方,立国者何可一日弛其备乎!傍晚,见戢山、花岛、马鞍诸山。”[9]文中展现出何如璋心忧天下、重视海权的拳拳爱国之心。从航线上看,他是走“吴淞—大戢山—花鸟山”这一条自古沿用的航路,在游记中他还详细记录航向:“十月廿三日午,始由吴淞口展轮,罗针指东南。申正见大戢山,针转正东。戌初过花岛,针指东兼一字北,泛大洋海。”[10]文中的花岛,就是花鸟岛。何如璋奉国书,风发意气,面对晚清破落不堪的国势,他难得保持着一颗自矜自尊、不辱使命、不畏征程的心态。在行经大戢山时,他留下一首诗歌,也可见其当时的心情:
舟出吴淞望戢山,前头花岛又湾环。
飞轮日夜真千里,弱水何愁径渡难。
船过大戢山,“舟转正东兼北一字,风紧帆张,真有破浪如飞之概”[11]。何如璋的心思,早就飞到千里之外的东瀛。
相关文章
大七山附近海域,古代也常被称为“苏州洋”,大七山有时候也会被称为“苏州大七山”。为纪念他俩,把大戢洋里两个岛屿取名为“大七山、小七山”,后改名为“大戢山、小戢山”。大戢山,古名“大七山”,小戢岛,古名“小七山”,其地名早在南宋时候就有。与小七山相对应,北侧的岛屿被称为“大七山”。明代江浙一带船员还另外给它取一个谐音地名“大赤山”,这可能是“大七山”的误听误记。......
2025-09-30
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5-09-30
康熙年间,普陀山设宝陀巡检司,康熙五十四年,移宝陀巡检司于定海南郊,知县缪燧偕巡检张三友捐建公署。雍正八年,改宝陀巡检司为沈岙巡检司,移驻沈家门。至道光二十六年,沈岙巡检司则被移设于定海道头,并改为道头巡检司。当年八月初四日,梁宝常便提出若干条善后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沈岙司巡检应移驻道头地方”。梁宝常提出了沈岙司巡检应该移设定海道头的两个理由。......
2025-09-30
明朝天启《舟山志》中多次出现关于“碇齿”的文字记载,其《舟山境全图》中“碇齿”地名都标注成“碇”,该书中的有些文字则简化成“碇齿”写法。在《舟山志》的《舟山境全图》中,岑港附近分别标有“碇堠”“碇岙”,附近还有“涨岙”。《舟山志》认为碇齿是海防重地。《舟山志·卷之二·隘》专门介绍“碇齿隘”:“与外港相对,居民势孤,累被登劫。”清朝光绪年间的《定海厅志》,则有时把“碇齿”记载为“椗齿”。......
2025-09-30
元朝的《昌国州图志》还讲述了古代灌门的一个通航习俗,这也就是渔民所相传的“老大好做,灌门难过”的由来。灌门惊涛,自古闻名。一些文人甚至将之与宁波的地名简称“甬”字关联起来,认为“甬”之得名,可能源于灌门惊涛。老大好做,灌门难过,往来船民期盼海中那一块“中流砥柱”石能够护佑航海平安。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
2025-09-30
[3]“短股”一词,引起我高度的注意——莫非,这就是普陀山古老的短姑道头的前身?虽然在《云麓漫钞》中未能找到“长股、短股”两个地名,不过,我认为这个“短股”应该和前面的几个地名一样,也是属于普陀山的,“短股”十有八九就是“短姑道头”的前身。民国时代的普陀山短姑道头后来“短股”无意间演变成“短姑”,并被创造出美妙的观音传说,真是民间有高手。......
2025-09-30
宁波地区出现的带胡人形象的各种陶器文物作为中西方海路交流的物证,说明自汉晋时代宁波已经是“海上陶瓷之路”的始发港。当唐宋之际已经出现西亚、南亚与浙东的远程航线,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目的港,那么马秦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驿站,作为宁波的外围港,西亚、南亚客商在此驻留还是非常有可能的,他们认为到了马秦山一带,就是到了他们心目中的“马秦”,因此唤此岛名为“马秦”。......
2025-09-30
传说中的灌门老龙,住在西码头附近龙王跳山嘴的一处悬崖峭壁,峭壁下有一石洞,即为龙窟。当地渔民有一句口头禅,称“千柱落地龙王宫”,还有一句谚语称“大水山下浪抛天,灌门又一个阎罗殿”,这里面有关于龙王宫的种种传说,版本不一。版本很多,还有明代王阳明游舟山,正德皇帝下诏拨款修建灌门龙王宫的传说。灌门海边的东海龙王宫民间故事口口相传,只是龙王宫附近的所谓“龙窟”早已难以寻觅,据说是由于海泥淤积而失去踪迹。......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