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忽曰:“子固辞,无出1,吾权任子以死亡2,必免子。”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3。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4。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5小白。天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乃出奉令,遂傅小白。......
2025-09-30
这个时候管仲就问了:那么您想增加什么税呢?
齐桓公说:我想收点人头税。
国君抛出想法,当然需要宰相表态。但是管仲可不是喜欢阿谀奉承的宰相,他所谈的当然都是真实想法。他的说法是:不可,是隐情也。
什么是隐情?如果只看字面,大多数人会理解成隐瞒情况,也就是生了孩子不报告。但管仲可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是说,您不能收这个税,一收这个税,老百姓夫妻就不恩爱了,夜生活就不幸福了。
管仲提倡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当然首先要尊重人性,满足人性当中的合理需求。所以一项经济政策如果跟基本人性发生冲突,就会面临各种抵制。而这一点孔子的态度也是相同的,他说“食色性也”,生存和繁衍是人类的本性。违背本性的成本会很高很高。
其实这次谈话,除了人头税之外,齐桓公还提了林木税、牲畜税和建筑税等等税种,但是也都被管仲一一否决了。
国君着急用钱,找宰相商量对策,结果自己的想法被一一否决,齐桓公当然很窝火,于是——
桓公曰:然则吾何以为国?管子对曰:唯官山海为可耳。
——《管子·海王》
齐桓公这时明显带着情绪了,意思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让我怎样维持这个国家啊?是啊,国君的想法都不对,那就只有等你放个大招了。
放就放,大招来了。
其实这个问题管仲早已经过深思熟虑,所以他的回答非常之肯定,那只有采取“官山海”的策略才行。所谓“官山海”就是国家专营铁器和食盐。(https://www.chuimin.cn)
为什么这样做?接下来就该管仲讲述自己的方案了。
他的方案是什么呢?食盐由民间生产,国家统购统销,禁止私盐买卖,建立《正盐荚》,按家庭人口配给食盐。这样百姓既不会少买,也不可多买。他说我做过一个统计,一个月时间,成年男子吃盐近五升半,那个升要比现在小得多,成年女子近三升半,小孩近二升半。如果实行新盐政,国家专营食盐,每升只需适当加价,全国上下算起来,国家财政就能收入一个可观数字。
在管仲相齐之初,就建立了一个塔形的行政结构。有了这个结构,统计工作,尤其是人口统计就变得非常方便。而有了人口统计之后,新盐政的实施就立即变得简单易行了。
但是管仲在盐上加价,老百姓愿意接受吗?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当时的背景。在管仲之前,各国食盐都由民间生产,私人买卖。这种方式很显然存在质量不一,价格不稳的问题。按照《管子》一书的描述,当时物价经常会有百倍的波动。可想而知,那个时代老百姓的生活就像大海中的一个小舢板一样,起伏不定。但是管仲的新盐政,质量符合国标,价格稳定适中。生活必需品供应有了保障,老百姓心里踏实,新盐政当然受欢迎。
同时,管仲说,如果国君宣布征收人头税,就必然会弄得大呼小叫,民怨沸腾。但实行新盐政,财政收入隐含在盐价当中,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搞政治也好,搞经济也好,搞哪一样都需要懂人心。
按照同样的思路,管仲也讲了铁器专营。他说:女人纺织缝纫要有针和剪刀;男人耕地要有犁和锄头;工匠干活要有锯和斧头。现在我们分析,之前铁器也是私人制造和贩卖,质量不一价格不稳,所以国家专营也有相应的好处,老百姓也会支持。
管仲的“官山海”,抓住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食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至今也没有其他替代品。而铁是国防安全和生产力水平的必需品,至今仍然广泛需要。掌握这两种必需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就得到了有力保障。尤其是盐政思想,在管仲身后被不断效仿,食盐也成了很多朝代的经济支柱。
2025年前,管仲的这套设计已经足够出色了,但是以上的说明却只道出了冰山一角,精彩之处还需要慢慢展开。
相关文章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1,吾权任子以死亡2,必免子。”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3。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4。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5小白。天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乃出奉令,遂傅小白。......
2025-09-30
但是这样的管鲍之交已经偏离真相太远了!——《管子·戒》因此依照鲍叔牙的这种个性进行判断,如果管仲一身毛病,是一个贪财、懦弱、愚钝,尤其还是不忠不义之人,怎么会容忍那么久呢?以鲍叔牙的高尚品格,这样做也不奇怪。其实“欺”有两种解释,蒙骗或者挤占。其实,很可能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管仲的能力强、贡献大。其实,后人有个说法,叫春秋无义战。而管仲多次当逃兵还能活得下来,显然与理不合。......
2025-09-30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5-09-30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5-09-30
比如在战争之前,管仲特别强调如下几条。管仲是个非常理智的人。可见管仲的思维是理性的,不会为感情而牺牲道义。管仲为了了解对方,采取了主动刺激的方法,从对方的反应当中获取信息,寻找到了有价值的线索。到这里,管仲的思维模式已经逐步呈现了出来。比如老子灵性思维的特征很明显,孔子感性思维的特征也不少,都了不起。但是管仲的系统方案太繁杂而又很难立见成效。......
2025-09-30
所以从长计议,双方决定出国避难。于是两个人就联合公孙无知,发动了宫廷政变,杀了齐襄公,公孙无知成为国君。于是,鲁国军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准备把公子纠护送回国,支持他继任国君。请注意,这里鲍叔牙称管仲而不是他习惯称的夷吾。使用敬称而非小名,显然是把二人定位成了公务关系,而非朋友。讲到这里,我们很容易想起一个人——鲍叔牙。可以说,管仲的这一箭对他也是一次重大考验。......
2025-09-30
首先,这次出兵显然是管仲提议的。所以管仲做的是平天下的大事。所以管仲的意图在于逼和宋国,因为和,对宋桓公最为有利。这六年时间,管仲似乎一直在下一盘大棋,而现在已经成功开局。由此可见,管仲具有超强的大局意识。所以还需要管仲进一步努力,还需要让每个棋子都发挥效力,才能把齐国霸业推动到巅峰状态。......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