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齐桓公支持管仲的想法,对国土问题选择战争解决是否合适?

齐桓公支持管仲的想法,对国土问题选择战争解决是否合适?

【摘要】:当时,齐桓公满口答应,支持了管仲的想法。除了对称霸理解不同之外,齐桓公的性格也有很大影响。在管仲拜相之后第三天,齐桓公曾经说了自己的三个毛病。因为去年秋天鲁国为了支持公子纠继位,跟齐桓公在齐国的乾时打了一仗。支持政敌是私仇,侵犯国土是公愤,当然该打。从这一点看,齐桓公选择鲁国作为突破口并没错,但采取战争形式解决问题是否有利呢?

其实,在祖庙对策的时候,管仲齐桓公讲述了他的称霸方案。既然焦点是称霸,那就少不了要谈到军备建设的事情。当时管仲是怎么说的呢?

君若欲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君有征战之事,则小国诸侯之臣有守圉之备矣。

——《管子·小匡》

就是说,如果国君您若整顿军队,修治甲兵,其他大国也将整顿军队,修治甲兵;您有征战的举动,各小国诸侯的大臣就早有防御的准备。一旦诸侯国有了戒心,齐国再号召什么事情,就不会有人真心支持了,所以这种搞法就很难实现称霸的目标。

管仲身处春秋时期,首先得站在时代背景之下进行思考。虽然当时没有军备竞赛这个说法,但他已经看到这个问题对齐国的影响。显然,一旦开始军备竞赛,谁都别想轻松,管仲的所谓“富民”也就很难实现了。这与他称霸的目的相违背。

当时,齐桓公满口答应,支持了管仲的想法。但是没过几天齐桓公的态度就出现了变化,他要求管仲“小修兵革”,就是小小地搞点军备建设。“小修”一词虽然不强势,但他武力称霸的想法却流露了出来。

武力称霸的逻辑简单粗暴,很容易陷入孤立状态,管仲肯定是不支持的。所以管仲说:不能这样。为什么呢?

百姓病,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与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齐国之社稷未定,公未始于人而始于兵,外不亲于诸侯,内不亲于民。

——《管子·大匡》

百姓现在疲弱不堪,国君应该先照顾百姓,收敛军备。与其在军备上下功夫,不如为百姓多谋利益。如果国君您没有赢得民心就开始扩充军队,其结果就是诸侯国不喜欢,老百姓也不支持。显然这样是没有好处的。

当然,这个时候两个人刚刚开始搭班子,齐桓公也得给管仲面子,所以军备建设的事情就暂时不提了。

但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的684年,齐桓公突然来劲了,执意要出兵打仗,攻打鲁国。(www.chuimin.cn)

为什么他会在这个时候提出出兵呢?可能有如下两个原因:

其一,他感觉身边有了管仲、鲍叔牙、高家、国家、隰朋、宁戚等等一大群人才的支持,并且内部改革拉开了序幕,老百姓纷纷点赞,贤能之士纷纷加盟,形势大好,所以有点飘飘然了,想在这个时候秀秀肌肉

其二,他现在看清楚了。在祖庙对策的时候,齐桓公问怎样才能称霸,管仲说从爱民开始。但是现在只看到了爱民,没看到称霸,仿佛自己上当了,所以脾气就上来了。你爱民我支持,但你不能不强军啊。军队不强大,我怎样打击仇敌啊?连仇敌都打不服,其他诸侯谁会听我的啊?所以他开始跟管仲较劲了。

这个时候管仲当然少不了要劝说,但是很显然劝说已经很难起作用了。除了对称霸理解不同之外,齐桓公的性格也有很大影响。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任性也是历史上出了名的。

在管仲拜相之后第三天,齐桓公曾经说了自己的三个毛病。分别是:好打猎,好喝酒,好美女。就比如其中第一项好打猎吧,他说:我常常趁着昏黑夜色来到禽兽出没之地,直到田地里彻底安静,再见不到猎物才返回。所以,大臣还有来使经常找不到我。典型的玩物丧志!对于肩负国家重任的国君而言,他的任性可见一斑了吧?

一个任性的国君迷信上了武力称霸,这场战争已经无法避免了。那么,为什么齐桓公要攻打鲁国呢?

对于齐桓公而言,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

第一个层面,从私人角度考虑。因为去年秋天鲁国为了支持公子纠继位,跟齐桓公在齐国的乾时打了一仗。支持政敌是私仇,侵犯国土是公愤,当然该打。

第二个层面,从称霸的角度考虑。鲁国是周公的封国,虽然不如齐国,但仍为大国。如果齐国能一举降伏鲁国,就等于向天下展示了强大的实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秀肌肉。

其实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西周时期周武王分封到华夏周边的诸侯,有藩屏王室的作用,也就是说当时他们最重要的作用是防止外夷入侵中原。中原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周边的诸侯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原,于是都轮番对中原施加影响。而对齐国而言,中原处于他的西南地区。所以,降伏地处南方的鲁国是其实现霸业的第一步。从这一点看,齐桓公选择鲁国作为突破口并没错,但采取战争形式解决问题是否有利呢?这一点管仲另有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