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太子华求和郑国获罪,引发齐桓公讨伐!

太子华求和郑国获罪,引发齐桓公讨伐!

【摘要】:郑国背诸侯首止之盟而亲楚,故齐桓公率诸侯之师讨伐郑国。郑国求和,派太子华会盟。太子华因此获罪于郑国。

郑伯使大子华听命于会,言于齐侯曰:“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违君命。君若去之以为成,我以郑为内臣,君亦无所不利焉。”齐侯将许之。

管仲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谓礼,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

公曰:“诸侯有讨于郑,未捷。今苟有衅,从之,不亦可乎?”

对曰:“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若总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何惧?且夫合诸侯以崇德也,会而列奸,何以示后嗣?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奸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记,非盛德也。君其勿许,郑必受盟。夫子华既为大子而求介于大国,以弱其国,亦必不免。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间也。”

齐侯辞焉。子华由是得罪于郑

——《僖公七年》

注 释

①大子华:即郑国太子华。郑国背诸侯首止之盟而亲楚,故齐桓公率诸侯之师讨伐郑国。郑国求和,派太子华会盟。

②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皆为郑国大夫,与太子华不睦。

③实违君命:意指郑国背弃首止之盟是三族的主意,这是太子华想谗害三族,故如此说。

④为内臣:指郑国侍奉齐国,如国内臣民。

⑤守命:忠实地遵循使命办事。共时:重视时机,见机行事。共:通“恭”。

⑥衅:嫌隙。此指郑太子华不忠实于君父之命。

⑦覆亡:救亡。

⑧总:率领。罪人:指太子华,他出卖郑国,是郑国的罪人。

⑨替:废弃。

⑩求介:求助。介:凭借。

⑪得罪于郑:僖公十六年,郑文公杀太子华。

译 文

郑文公派太子华到盟会上听取命令。太子华对齐桓公说:“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在是违背了您的命令。您如果除掉他们,以此来与我国讲和,我将把郑国作为您的臣属,这对于您也没什么不利。”齐桓公准备答应他。

管仲说:“国君您以礼义和信用来会合诸侯,却以邪恶来结束它,恐怕不可以吧?儿子不违抗父命叫作礼,见机行事完成使命叫作信。违背这两点,没有比这更大的邪恶了。”

齐桓公说:“诸侯大军讨伐郑国,还没有胜利。现在幸而有隙可乘,利用这个机会,不也是很好吗?”

管仲说:“国君您如果以德来安抚,再以礼来教训,郑国仍不接受,那就率领诸侯讨伐它,郑国将会挽救危亡都来不及,怎敢不害怕?如果领着他们国家的罪人去攻打他们,郑国就有理了,还会怕什么?再说,会合诸侯应尊崇德行,在会合诸侯时却使奸邪之人列于国君之位,将拿什么来教育后代?诸侯会盟,他们的德行、刑罚、礼仪、道义,没有哪国不记载的。如果记载了让奸邪之人列于君位,那盟约也就没有威信而等于废弃了。事情做了而不记载,这就不符合崇高的道德。国君您一定不要答应太子华,郑国一定会接受盟约的。太子华已经是太子,却请求依仗大国之力来削弱本国,他必定不能免于祸患。郑国有叔詹、堵叔、师叔三位贤良之臣执政,不会受到离间。”

齐桓公拒绝了太子华的请求。太子华因此获罪于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