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样的管鲍之交已经偏离真相太远了!——《管子·戒》因此依照鲍叔牙的这种个性进行判断,如果管仲一身毛病,是一个贪财、懦弱、愚钝,尤其还是不忠不义之人,怎么会容忍那么久呢?以鲍叔牙的高尚品格,这样做也不奇怪。其实“欺”有两种解释,蒙骗或者挤占。其实,很可能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管仲的能力强、贡献大。其实,后人有个说法,叫春秋无义战。而管仲多次当逃兵还能活得下来,显然与理不合。......
2025-09-30
首先看看这份名单。管仲说了:我想任命一位“大行”,也有的资料上称为“大司行”,这个职务其实就是外交大臣,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部长。要想称霸,在国际上树立威信,外交当然重要,所以这个人一定要选好。而朝堂之上谦让有礼,进退之间礼节娴习,说出话来刚柔有度,这样的事情隰朋最为擅长,就封他作为“大行”。
按照现代人的心理推测,齐桓公很可能满心以为管仲第一个会推荐鲍叔牙,所以听到管仲的话会略感吃惊。但转念一想,隰朋做外交的确适合。于是就说,好吧。
接下来,管仲又说:我得推荐一位大司田。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长。这个人需要善于开辟土地,增收粮食,增加人口,建设城镇。在“尽地利”这种事情上,我不如宁戚,就立他为大司田吧?
还是没有推荐鲍叔牙。但是宁戚也的确是个大人才。他原来是卫国人,听说齐国招贤纳士就想投奔过来。但他家里很穷,没路费,是靠给一位商人赶车这才来到齐国,住在郊外。有一天晚上,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灯火通明。宁戚正在喂牛呢,看到国君的气派,再想想自己的落魄,心生感叹,放声长歌,结果把齐桓公震撼了。虽然现在搞不清楚到底是歌词好还是唱功好,但其结果是齐桓公把宁戚带了回来。因为宁戚是齐桓公自己亲自发现的,当然没有意见了,所以立即也说,好吧!
接下来,管仲又提议了两个人,分别担任大司马和大司理。这两个职位,一个相当于国防部长,一个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也都一一获得了齐桓公的批准。
但这个时候,齐桓公的心越来越紧了。自己的师傅到底怎么安排呢?这时管仲说到了第五位。
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
——《管子·小匡》
到这里,五位部长级干部全部任命完了。但是我们没有听到鲍叔牙的名字。于是后人形成了一种印象,就是管仲实在太不近人情了。鲍叔牙对他那么真诚、信任,极力推荐他当宰相,并且费尽心机把他引渡回齐国,结果在这么重要的问题上不认朋友了,实在让人寒心啊。并且以鲍叔牙的雄才大略,不用来为国家做事,岂不太可惜了?
其实,这件事情,按照史料分析很可能就是一个误会。管仲推荐的东郭牙,应该就是鲍叔牙。这一点可以在《管子·小匡》当中看到相关记载。其中两次提到管仲推荐大谏官的人选,第一次是鲍叔牙,第二次是东郭牙。但是在第二次推荐东郭牙的时候,并没有把鲍叔牙推荐到其他岗位。按照鲍叔牙跟国君的关系以及自身能力,不可能不用在重要岗位。所以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鲍叔牙住在城东,所以他也曾被人称为东郭牙。因此在史官记录的时候,就采用了东郭牙这一称呼。并且在其他史料当中,鲍叔牙和东郭牙的名字从来没有同时出现,这一现象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前面的判断。
但是,即便是管仲推荐了鲍叔牙,也还必须在此加以澄清:管仲推荐鲍叔牙,并不是出于感激,照顾兄弟,而是举贤不避亲,因为他确实适合这个岗位。这样说有两个原因。(https://www.chuimin.cn)
第一个原因,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老师。像这种犯颜直谏的事情,鲍叔牙最方便。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就算话说重了,齐桓公也不好对老师发飙。
第二个原因,鲍叔牙的性格适合这个职务。管仲说过,鲍叔牙,善恶太分明,眼睛里面不揉沙子,所以他才会“犯君颜色,进谏必忠”。这在某些人眼里似乎是一种道德洁癖,但他能经常对官场的不正之风、对社会的丑恶现象提出尖锐批评,对国家发展显然大有好处。即便要求高一些,也会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有一次,桓公问管仲:我想常有天下而不失,常得天下而不亡,能办到吗?管仲回答说:不能以个人好恶损害公正原则,要了解人民所恶,并引以为戒。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呢?管仲建议要学习黄帝、尧、舜、禹、汤,以及周武王设立的检举和申述制度,在齐国开展“啧室之议”。其实就是关于法度、刑罚、政事、税赋等方面,在啧室听取百姓的意见。而管仲当时建议的啧室负责人,就是鲍叔牙!管仲说,他可以为正确意见在君主面前据理力争,坚持真理,死磕到底。这一点从鲍叔牙不遗余力地推荐管仲这件事情上看得出来,他确实有老牛一般的执拗劲儿。
但是可能还会有人在想,这是有这么一个合适的岗位,如果没有,管仲还会不会推荐鲍叔牙呢?而答案是,确实不会。
在管仲临近去世的时候,齐桓公曾经问管仲,鲍叔牙是否能够担任宰相。
按理说,高官卸任,都希望继任者是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人。这样既能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也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谁在岗位上能不得罪人呢?所以,这个时候推荐鲍叔牙对管仲最为有利。
但是,管仲却明确表示,鲍叔牙不合适。
为什么呢?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宰相肚里能撑船”。鲍叔牙的爱憎太分明,作为宰相是不行的。宰相需要把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形形色色的人团结起来,给所有人提供一个基本的法律和文化环境,让大家在齐国得以和谐相处,都能在建设齐国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这是宰相的职责。所以必须有一种包容心态。
从管仲最后没有推荐鲍叔牙做宰相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管仲并没有考虑个人利益,他是从齐国大局出发,一方面举贤不避亲,另一方面又绝不会任人唯亲。
相关文章
但是这样的管鲍之交已经偏离真相太远了!——《管子·戒》因此依照鲍叔牙的这种个性进行判断,如果管仲一身毛病,是一个贪财、懦弱、愚钝,尤其还是不忠不义之人,怎么会容忍那么久呢?以鲍叔牙的高尚品格,这样做也不奇怪。其实“欺”有两种解释,蒙骗或者挤占。其实,很可能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管仲的能力强、贡献大。其实,后人有个说法,叫春秋无义战。而管仲多次当逃兵还能活得下来,显然与理不合。......
2025-09-30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5-09-30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5-09-30
所以从长计议,双方决定出国避难。于是两个人就联合公孙无知,发动了宫廷政变,杀了齐襄公,公孙无知成为国君。于是,鲁国军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准备把公子纠护送回国,支持他继任国君。请注意,这里鲍叔牙称管仲而不是他习惯称的夷吾。使用敬称而非小名,显然是把二人定位成了公务关系,而非朋友。讲到这里,我们很容易想起一个人——鲍叔牙。可以说,管仲的这一箭对他也是一次重大考验。......
2025-09-30
而这位守关人也算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在管仲面前说谎是愚蠢的,所以实话实说,一张嘴就说了真实想法。没想到,管仲遇见的是一个坦荡荡的小人。这件事情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可信赖的管仲。如果管仲在赶来会面的路上就损公肥私,显然就是一个小人,即使能力可用,也不能委以重任。君子慎独,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否自律,是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之一。像管仲这样的大才,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所以在任用上就会更加慎重。......
2025-09-30
但是,管鲍之交毕竟是历史佳话,这段故事必然会有不同寻常之处。管鲍之交鼓舞了无数的中国人,让管鲍两家的后世子孙交好了两千多年。居住在颍上的管鲍两姓长期不通婚。显然听到这段故事之后,很多向往管鲍之交的人都把自己对应成了管仲,希望得到鲍叔牙这样忠心耿耿的朋友,全心全意地包容自己、支持自己。而管仲,虽然建立了丰功伟绩,但是在历史上经常受到非议,很可能就跟管鲍之交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关。......
2025-09-30
品德好、态度坚决、方案可行,齐桓公一看果然靠谱,所以立即就想到请管仲做宰相。我封你为上卿,位列高、国两家之上。于是管仲得到了上卿的爵位。这件事情,记载在《说苑·尊贤》当中。但是当品德、态度、方案都一一呈现了以后,齐桓公认同了管仲的价值,谈待遇就变得容易了。可能有人会觉得管仲的要求太高了,也不符合古代君子的形象。而对于管仲而言,早期表现为智的突出,智有余而慧不足。到这里,管仲登上了相位。......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