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从长计议,双方决定出国避难。于是两个人就联合公孙无知,发动了宫廷政变,杀了齐襄公,公孙无知成为国君。于是,鲁国军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准备把公子纠护送回国,支持他继任国君。请注意,这里鲍叔牙称管仲而不是他习惯称的夷吾。使用敬称而非小名,显然是把二人定位成了公务关系,而非朋友。讲到这里,我们很容易想起一个人——鲍叔牙。可以说,管仲的这一箭对他也是一次重大考验。......
2025-09-30
在这个绝境当中管仲的心情非常复杂。不是万念俱灰,而是矛盾重重。
首先,因为鲁国刚刚败给了齐国,心有余悸。于是,真的就把公子纠杀了。管仲和公子纠是十几年的师徒,朝夕相处,一起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就算公子纠笨点、孬点,但人总是有感情啊。并且,公子纠是管仲事业的核心,这么多年管仲对他寄托着多么大的希望,付出了多少心血,殚精竭虑,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辅佐他成为一代明君,让齐国在他的治理之下繁荣昌盛,让老百姓能在他这一任上享受幸福生活。但这些希望就在一天之内彻底破灭了。虽然管仲说过“死国不死君”,但之前毕竟都是理论上的,而当考验来临,内心真会那样笃定坦然吗?就不会有普通人的悲哀、纠结、恐惧和绝望吗?当然会有!
其次,管仲和召忽被关进了囚车的时候,虽然他们心里明白这只是鲍叔牙的计谋,是为了避免鲁国察觉齐国想重用他们而拒不放人甚至直接杀害。但是毕竟他们都是名士,都是要脸面有尊严的人。那个年代对名誉可比今天重视多了。面对政敌,如何能够弯得下腰来受这份屈辱?这个矛盾一旦无法解决,就意味着在心理上打了死结。
最后,进入齐国之前,召忽不忘初心,说了一段话:
我之所以不早死,是想看大事确定下来。现在大事定了。你我必然成为齐国左右宰相。虽说这样的结果很好,但是毕竟他们杀了我的君主。杀了我的君主还要用我,这是对我的侮辱。这样吧,你做生臣,我做死臣。我明知可得重用而死,公子纠就有了死臣。有死臣,说明品德高贵,有人为他死心塌地;而你当宰相让齐国称霸,公子纠就有了生臣。有生臣,说明他有能力治理好齐国,如果继任他将会是一代明君。所以——
死者成行,生者成名,名不两立,行不虚至。子其勉之,死生有分矣。
——《管子·大匡》
就是死者成全品行,生者成就功名。追求功名就不要顾虑其他,重视品行也不能只玩虚的。所以你一定要努力,咱们生死各尽本分,各得其所吧。刚一入境,召忽便自刎而死,兑现了最初的诺言。
管仲终归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合作了十几年的老战友倒下了,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在悲痛之余,他明白自己的行为肯定会遭受当世人的白眼,也会在历史上受到无数人的非议,甚至还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生活。关键是就算自己愿意忍辱负重去辅佐政敌,齐桓公真的能够给他提供平台?真的能够让他放手工作?所以能不能施展抱负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不能施展抱负,这样活着回到齐国,就相当于自取其辱,有什么意义?
很显然,很多人会在这样的时刻选择自我终结。
但是最终的结果是管仲活了下来,他的生命再一次发生了转折。而这一条折线的幅度之大,真可谓生死一线,绝处逢生!从此以后,管仲几乎以直线的方式直奔向理想之地。
今天回看,他的故事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折线人生的极致表现就是绝处逢生。但是绝处逢生不是每个人都敢去尝试的,原因是真到绝处未必逢生。那么管仲为什么走到绝处还能逢生呢?这样的转折到底是偶然的还是有很大的必然性呢?这其实是一道人生命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管仲得以绝处逢生,应该说主要靠如下两点:
第一:绝处逢生,首先取决于自己想不想活。所以管仲需要在这个时候战胜自我。也就是首先得给自己活下来的理由。(https://www.chuimin.cn)
伟大人物常常需要忍辱负重。从辅佐公子纠那天开始,管仲就不再为自己活着,而是为了齐国活着。事实证明,未来的他甚至可以说是为整个华夏而活。
那么,他为什么能够战胜自我呢?当然主要靠大局观。
什么是大局观?形象点说,那就是得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多、悟得深、舍得出、放得下。有了大局观,就有了精神支柱,人就能超越个人荣辱,忍辱负重就有了内在的力量。大局观强,接近于一种得道状态,而得道多助。
其实在当初,鲍叔牙还在为辅佐老三机会少而闹情绪,召忽还在为公子纠能否继位而诅咒发誓的时候,管仲早就已经从个人利益当中超脱出来,他关注的是整个齐国的安宁。“死国不死君”,国大于君,这就是伟人的大局观。愚忠的人,是看不到这个大局的。
为了个人利益破坏大局,是小人。为了大局超越自我,才是伟人。
第二,走到绝处能不能逢生,除了自己想不想活之外,还要看别人让不让你活。所以,人品在这个时候就成了重要的因素。
好人品能交好朋友,好朋友能在关键时刻互相帮助互相解救,这也是管鲍二人给我留下的最直接的精神财富。
比如,在管鲍接到齐僖公的命令,让二人分头辅佐两位公子,如果管仲立即想到两人将来会成为政敌,于是有所保留,既不真诚帮助鲍叔牙分析小白的优势,也不鼓励鲍叔牙忠心辅佐,他这样干的话,管鲍之交早就翻船了。彼此缺乏诚意,还谈什么互相推荐和彼此解救?这就是诚。
再比如,箭射小白这件事,也跟人品有很大关系。管仲可不可以给自己留条后路而不射那一箭?可不可以一见鲍叔牙,畅叙旧情,相洽甚欢,然后就掉转枪口帮小白呢?如果管仲这样做事,显然是没有信用。没有信用天下还有谁敢再用?这就是信。
以上这两件事情,一个是诚,一个是信,是管仲人品端正的证明。因此鲍叔牙才敢把他推荐到比自己还高的位置上去,所以才有绝处逢生。
现在社会上当遇到无法掌控的事情时,流行说一句话“看人品”。当莫名其妙地得到眷顾的时候,会说“人品爆发”。这个说法看似玩笑,其实还是可以揣摩出一些滋味。
在管仲去世一百多年后,孔子说过一段话,他说:
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系辞传》
这里的“顺”——顺应天道,刚才说的大局观就是对道的一种顺应;而信就是诚信做人,诚信就是人品中的重要部分。显然,古圣先贤在这一点的思考是深刻的。而在现实生活当中,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困境。虽然困境没有绝境那样严重,但是摆脱困境和绝处逢生的道理基本相同。大局观和好人品都是最有力的支点。
相关文章
所以从长计议,双方决定出国避难。于是两个人就联合公孙无知,发动了宫廷政变,杀了齐襄公,公孙无知成为国君。于是,鲁国军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准备把公子纠护送回国,支持他继任国君。请注意,这里鲍叔牙称管仲而不是他习惯称的夷吾。使用敬称而非小名,显然是把二人定位成了公务关系,而非朋友。讲到这里,我们很容易想起一个人——鲍叔牙。可以说,管仲的这一箭对他也是一次重大考验。......
2025-09-30
但是,管鲍之交毕竟是历史佳话,这段故事必然会有不同寻常之处。管鲍之交鼓舞了无数的中国人,让管鲍两家的后世子孙交好了两千多年。居住在颍上的管鲍两姓长期不通婚。显然听到这段故事之后,很多向往管鲍之交的人都把自己对应成了管仲,希望得到鲍叔牙这样忠心耿耿的朋友,全心全意地包容自己、支持自己。而管仲,虽然建立了丰功伟绩,但是在历史上经常受到非议,很可能就跟管鲍之交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关。......
2025-09-30
首先,必须看到,这种看法完全是从功利出发,这样是看不清友情真相的。但是完全以功利衡量友情,也会偏离本质。假如说管鲍二人把功利考虑到友情当中,追求对等付出,友情就充满了世俗气。因为双方的关注点很容易从共同开创转移到对等、对等、对等。管鲍二人的背景、资源、能力、个性都不可能完全相同,需要给他们设计个什么样的公式,通过怎样的复杂计算才能够算出对不对等呢?......
2025-09-30
管鲍之交,当然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第一位,本书的主人公——管仲。古人彼此称字,表达的是一种尊重。所以称他管仲,是带着敬意的。他的出生地,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是现在的安徽省颍上县。于是,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管仲是靠母亲拉扯长大的,所以他这一辈子跟母亲的感情非常深。接下来,友情的另一方,“管鲍之交”的鲍。目前关于鲍叔牙的情况有两点是比较清楚的。......
2025-09-30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管仲仅仅是一个人名。是当时中国第一个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系统展示管仲生平、《管子》思想以及中国历代名相的专题性纪念馆。管仲为全国人民所知晓,还须假以时日。同时,中华管子文化促进会在京宣告成立。以上这些事件,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读者、观众、游客。管仲是宰相,治国思想与管理理论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样的内容使他在诸子百家中独具特色,但显然并不容易讨好观众。......
2025-09-30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桓公实怒少姬6,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7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8之政。于柯之会9,桓公欲背曹沫10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11,齐人不以为侈。......
2025-09-30
有周一代,祭祀为国家礼典重中之重。楚武王率文武众臣于祭坛之前躬身端坐,膝下是清一色的茅席。如此悖逆之举更使楚国为天下诸侯所声讨,此为后话。巫尹盘坐在苞茅草编的蒲席上,月光火影中更显得脸色有些苍白,她声音略带沙哑,缓缓道:“国君不必迷茫。借我楚国祭祀之际,当今天下南北两大奇才不期而遇。此二人均是令尹之才,霸王之辅!所谓虎令尹,霸王辅也。只是眼下两人年少,均隐于草莽,未来各自辅佐南......
2025-09-30
因此,消费心态、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变量等也是营销人员进行市场细分的依据。总之,艺术品营销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影响艺术品消费的各种动机,进行不同的市场细分,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