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样的管鲍之交已经偏离真相太远了!——《管子·戒》因此依照鲍叔牙的这种个性进行判断,如果管仲一身毛病,是一个贪财、懦弱、愚钝,尤其还是不忠不义之人,怎么会容忍那么久呢?以鲍叔牙的高尚品格,这样做也不奇怪。其实“欺”有两种解释,蒙骗或者挤占。其实,很可能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管仲的能力强、贡献大。其实,后人有个说法,叫春秋无义战。而管仲多次当逃兵还能活得下来,显然与理不合。......
2025-09-30
对于齐桓公攻打鲁国的想法,管仲当然不支持。
可能很多人会想,他到鲁国避过难,当然不能回头打自己的故交。但管仲不是用个人利益衡量国家大事的人。他之所以不支持,是因为他了解鲁国人怎么想。
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地,而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这两位都是历史上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并且他们之间也曾相互尊重相互照应。这样的关系也就给后世两国的友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公元前694年,鲁国国君鲁桓公被齐国国君齐襄公杀掉了。齐襄公其实是鲁庄公夫人文姜的亲哥哥,他杀掉鲁桓公的原因也很奇葩,居然是为了跟自己的亲妹妹文姜私通。后来继位的鲁庄公是鲁桓公和文姜的亲生儿子,当时只有十二岁。家里发生这种难以启齿的事情,这位娃娃国君内心的巨大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后来的十多年里,齐国一直没有向鲁国做出真正的交代。鲁庄公虽然没有能力报仇雪恨,但是对齐国的态度不可能再友好了,所以后面也有一些干涉齐国的举动。当把这些历史原因考虑在内,很明显齐鲁矛盾主要责任在齐国,因此齐国出兵的正义性不充分。
但是齐桓公一心想做的事情,管仲那里能拦得住呢?于是就在公元前684年,也就是齐桓公继任国君的第二年春天,在没有管仲同行的情况下,齐国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鲁国进发了,接下来就有了著名的长勺之战。这一仗之所以著名,首先是鲁国以少胜多战胜了齐国;第二成就了一位鲁国谋士,曹刿;第三也给后世中国留下了一个成语,一鼓作气。
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曹刿论战》,就是从鲁国的视角记录了这场战争的过程,并分析了胜败的原因。说当时鲁庄公正为保卫江山社稷伤脑筋呢。曹刿就前来求见国君,结果见面一个问题就把鲁庄公给问蒙了。这个问题就是:何以战?你凭什么跟齐国作战呢?《曹刿论战》是历史名篇,但是今天阅读应该理解到作者角度的局限性。仅从鲁国的角度看问题,是无法把握战争全貌,所以还应该兼看齐国。
那么,鲁庄公是如何回答的呢?鲁庄公心想,打仗嘛,得有人啊,我就说人!于是他说:我不抠门,衣服食物我都不独吞,都跟人分享。人缘好,行吧?于是鲁庄公有了一种美德,不抠门。曹刿说:你那是小恩小惠,也不可能人人有份,队伍拉不大,所以不行。
鲁庄公一听,说人不行,那就说神吧。我不说谎,每次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玉帛,我都如实向神灵禀报,从不夸大数量。神是我后台,这个行吧?于是鲁庄公有了第二项美德,不说谎。曹刿说:那是小信用不值一提,本来在神灵面前就不能说谎,所以神灵不见得会因为这个保佑你。
到这儿鲁庄公已经被打击了两次,堂堂国君有点沮丧。他在想,人不支持我,神也不保佑我,难道我这个国君没用吗?我毕竟还干了不少事呢。于是他说: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我水平不高,但我一定坚持按照实情进行判决。于是鲁庄公又有了第三种美德,不渎职。曹刿一看差不多了,就说:这一点嘛,算你忠于职守,凭这个可以号令百姓支持你了。
鲁庄公的这“三不”,不抠门、不说谎、不渎职,的确算是春秋时期的君主美德。但齐桓公在这三方面,却更占优势。齐桓公手头宽裕,所以更加大方,齐国赠送礼品从来都比对方价值更高;齐国国力雄厚,在祭品多少的问题上,齐桓公根本没有必要说谎;在管仲担任宰相以后,齐国设立了大司理和大谏官,司法监察水平更高,判案更公平。所以齐桓公赢得的民众应该更多,支持率显然应该更高。也就是说,鲁庄公的优点可以号令民众,但作为胜算显然是不充分的。
但是这场战争齐桓公的确打输了。那么齐国到底输在哪里呢?(https://www.chuimin.cn)
第一,从历史看,齐国攻打鲁国的正义性不充分;从现实看,这次战争本身又带有侵略性质。尤其是侵略战争,双方的斗志会有天壤之别。管仲曾经说过:
故国父母坟墓之所在,固也;田宅爵禄,尊也;妻子,质也。
——《管子·小问》
也就说,一个人的祖坟如果在这里,田宅爵禄在这里,老婆孩子都在这里,他不拼死保卫才怪呢?而这场战争当中,鲁国人们是保卫家园!祖坟被刨,田宅被占,老婆孩子被人奴役,谁愿意?所以鲁国人民斗志旺盛。
第二,当时齐桓公和管仲有分歧,领导集体意见不统一。公认的智囊管仲不来指挥,将领军士们难免有疑心,所以信心不足,战斗力自然受影响。
第三,打仗的时候是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齐国的将士想的都是赶紧打完,回家种地,所以无心恋战。而鲁国人呢?正想种地,你来找碴,不跟你死拼才怪。管仲一贯主张无夺民时,打仗消耗粮食,同时又耽误生产粮食,两件事一叠加,损失肯定是巨大的。
第四,齐国劳师远征风餐露宿,鲁国酒足饭饱以逸待劳。这仗怎么打?以上四点加起来,齐国哪有什么胜算?
接下来,《曹刿论战》当中的描述非常生动。说齐鲁两方一见面也没客套,直接开撕。但撕的方式是齐军连续进攻了三次,所谓三鼓。而鲁军依曹刿之计一直坚守不攻。而当齐军第三次冲击无效向后退去时,鲁军突然鼓声大作,将士如洪水一样倾泻而出。可以想象,被对方打了三次,只守不攻,鲁国人实在太窝火了。而齐军进攻了三次都没效果,体力上疲劳,心理上懈怠,再加上退回修整,队形混乱,这种情况下鲁军发起冲锋,齐军只有大败而归了。于是,就有了一个成语“一鼓作气”,就是说最初的斗志是最旺盛的。
这回好,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遭遇了挫折,那么他回去是否就能认真考虑管仲的意见,收敛一下狂放之心呢?
相关文章
但是这样的管鲍之交已经偏离真相太远了!——《管子·戒》因此依照鲍叔牙的这种个性进行判断,如果管仲一身毛病,是一个贪财、懦弱、愚钝,尤其还是不忠不义之人,怎么会容忍那么久呢?以鲍叔牙的高尚品格,这样做也不奇怪。其实“欺”有两种解释,蒙骗或者挤占。其实,很可能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管仲的能力强、贡献大。其实,后人有个说法,叫春秋无义战。而管仲多次当逃兵还能活得下来,显然与理不合。......
2025-09-30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5-09-30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5-09-30
所以从长计议,双方决定出国避难。于是两个人就联合公孙无知,发动了宫廷政变,杀了齐襄公,公孙无知成为国君。于是,鲁国军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准备把公子纠护送回国,支持他继任国君。请注意,这里鲍叔牙称管仲而不是他习惯称的夷吾。使用敬称而非小名,显然是把二人定位成了公务关系,而非朋友。讲到这里,我们很容易想起一个人——鲍叔牙。可以说,管仲的这一箭对他也是一次重大考验。......
2025-09-30
而这位守关人也算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在管仲面前说谎是愚蠢的,所以实话实说,一张嘴就说了真实想法。没想到,管仲遇见的是一个坦荡荡的小人。这件事情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可信赖的管仲。如果管仲在赶来会面的路上就损公肥私,显然就是一个小人,即使能力可用,也不能委以重任。君子慎独,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否自律,是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之一。像管仲这样的大才,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所以在任用上就会更加慎重。......
2025-09-30
于是成为齐桓公的贴身保镖,当上了大小太监们的带头大哥。管仲这样说的根本依据是什么呢?那么,管仲的判断到底准不准呢?最后结果是齐桓公死在了这三个人的手上。当时管仲被齐桓公怀疑,可以说发生了一个负面事件,因为很容易造成他跟国君之间的隔阂。而东郭邮造谣传谣,其实可以算作负面人物,他甚至差点离间了管仲和齐桓公的关系。而洞悉人性,才能真正做好以人为本和“百年树人”。......
2025-09-30
比如在战争之前,管仲特别强调如下几条。管仲是个非常理智的人。可见管仲的思维是理性的,不会为感情而牺牲道义。管仲为了了解对方,采取了主动刺激的方法,从对方的反应当中获取信息,寻找到了有价值的线索。到这里,管仲的思维模式已经逐步呈现了出来。比如老子灵性思维的特征很明显,孔子感性思维的特征也不少,都了不起。但是管仲的系统方案太繁杂而又很难立见成效。......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