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自尊与修养:《孟子导读》

自尊与修养:《孟子导读》

【摘要】:就修养而言,仁爱首先是爱己,表现为自尊;守礼重在恪守规矩,表现为自制;义行主要是做所应做,表现为自立。自尊、自制、自立就是我们下面分别要谈的。这是一个寓言,让男人脸红的寓言——他们竟是以牺牲自己尊严为代价混生活的,他们还配享用丈夫这个名号吗?

大丈夫孟子提出的人格概念,既是修养的目标——修养要朝着大丈夫的方向努力;同时又是修养的标准——检验修养的效果如何,就看在大丈夫方面做得怎样。

关于大丈夫,孟子这样概括:“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滕文公下》)朱熹的注释是:“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孟子集注》卷六)就修养而言,仁爱首先是爱己,表现为自尊;守礼重在恪守规矩,表现为自制;义行主要是做所应做,表现为自立。自尊、自制、自立就是我们下面分别要谈的。

本节谈自尊。

孟子讲过一件事。说有那么一个齐国人,除了妻子还有个妾。他每次出门,都是吃饱了肉喝足了酒再回到家里。妻子问他跟谁一起吃的饭,回答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妻子起疑,因为从来没见过这样身份的人与他来往,便对妾讲了,说打算尾随丈夫探个究竟。第二天一早丈夫出门,妻子悄悄跟在后面,绕来绕去,走遍全城也没见到一个人站下来跟丈夫说话。最后丈夫到了城东郊外墓地,向前来祭拜扫墓的人讨要剩余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再找人讨要。原来丈夫就是靠着这个办法吃饱喝足的。妻子回家把情况告诉妾,说:丈夫,是我们崇拜而终身指望的人,现在竟然是这个样子。两人伤心透了,在庭院中咒骂,又相对哭泣。而丈夫全然不知,得意扬扬地回到家里,继续在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讲到这里,孟子笔锋一转,说:现在人们追求富贵而发达的法子,能够使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不相对而泣的是少之又少。(《离娄下》)朱熹加上一句:“今之求富贵者,皆若此人耳。”(《孟子集注》卷八)

这是一个寓言,让男人脸红的寓言——他们竟是以牺牲自己尊严为代价混生活的,他们还配享用丈夫这个名号吗?他们养家的钱竟然是这样来的,妻子能抬得起头吗?能踏踏实实地去用吗?难怪女人要哭了,她们失望透了。

相反的也有一个故事,也是孟子讲的,说的是子思。子思名孔伋,是孔子的孙子。鲁国君主鲁缪公钦慕子思,多次派人前去慰问,还送去煮熟的肉,弄得子思很不高兴。终于有一天子思忍不住了,把使者赶出大门。之后面朝北跪下叩头(君主面南而坐),又拜了两拜,回绝送来的肉,说:从今天开始我知道了,原来国君是把我孔伋当狗马来畜养的啊!打这以后,子思再也不接受馈赠了。(《万章下》)这样的事情在孔子身上也发生过,对象是齐国君主。他跟孔子交谈后,感觉非常好,一出手便是大手笔,把一大片土地作为封地送与孔子,不想被一口回绝。孔子说,齐君也太不了解我孔丘了,当即离开齐国。(《论语·卫灵公》)祖孙俩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尊严!无功不受禄。就是子思说的,我还没干什么,你就给我好处,这不是对待狗的做法吗?高兴了扔块骨头过去,不高兴了给一脚。

孟子的解释是:“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万章下》)没有职务上的付出而接受上面的赏赐就是不恭敬,等于侮辱自己。孟子还说:“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尽心上》)给别人好处而没有爱,实质上是人与猪之间的关系;有爱而没有尊敬,实质上是对待家畜的态度。齐国君主和鲁国君主尽管很大方也很恭敬,但那是表面上的,内里缺乏诚意,所以孔子和子思不愉快。(www.chuimin.cn)

孟子告诉人们,不管对方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多么显赫,也不要把自己看低了。

如果面对的是富人,他说:“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 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公孙丑下》)曾子讲了,晋国楚国的财富,没人能赶得上;然而他们有他们的财富,我有我的仁爱;他们有他们的爵位,我有我的义行,我又比他们低多少呢?没有道理的话曾子会说吗?这话应该有一番道理的吧。

如果面对的是显赫者,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尽心下》)跟大人物对话,一定要藐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气焰放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达几丈,屋檐宽出几尺,要这样想,如果有一天我得志,绝不会靠这些东西给力。哪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要这样想,如果有一天我得志,绝不会靠这些东西做劲;哪怕他纵情饮酒作乐,驰骋狩猎,跟从的车辆成百上千,要这样想,如果有一天我得志,绝不会靠这些东西助势。总之他所拥有的,都是我不屑的。我所在意的,是从前圣贤建立的制度。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这些显阔摆谱的做张作势,并不能证明什么,只能说明人格的退化。从前的人就不这样,即便是至高无上的王者,追求的也只是善言善行,全然不营造什么权势。那个时候的士人也有志气,只看重学问,全然不顾及什么权势。(《尽心上》)所以今天如果有谁想通过炫富和炫权来包装自己,只能是自毁形象,表明他自身什么都没有,需要靠外物来填充,你就更应该看低他。

滕国君主的弟弟滕更曾在孟子门下学习,属于那种应该以礼相待的人,可是孟子却不搭理他。弟子公都子很奇怪,询问其中原因。孟子说:依恃尊贵的地位而提问,依恃贤能的名声而提问,依恃年长的身份而提问,依恃贡献的荣耀而提问,依恃故旧的关系而提问,凡此五种之一,我一概不给予回应。滕更五中有二,所以我不回答他。孟子的腰挺得直,绝不弯曲一分一毫。

守住自己的人格,你就是大丈夫,无论男女老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