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为善之道:《孟子》导读》-利益与欲望的辩证

《为善之道:《孟子》导读》-利益与欲望的辩证

【摘要】:题头这句话是《孟子》的开篇句。求利之心或者说情欲发生在外物与人的感官之间,比如作为外物的美色触动作为感官的眼睛,从而使人心动,产生欲求,所以说利益与欲望“之私也”,归属一类。齐宣王朴拙,自认为格调不高,跟孟子承认自己是贪财好色之徒。高扬利戈举起盾,动身出发去前方。追求利益,满足情欲,上符天理,下合人情。利益本身无所谓对错,问题出在欲望上。

题头这句话是《孟子》的开篇句。孟子游说魏国君主魏惠王,一见面魏惠王便问:老先生您不远千里来我这里,一定会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吧?孟子一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打开了《孟子》这部大书。朱熹做注说:“此孟子之书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学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孟子集注》卷一)以义利发轫,意味深长,用心良苦。

利是怎么回事?朱熹认为:“利者,人情之所欲。”(朱熹:《论语集注》卷二)利益是情欲追求的对象。这里的情欲是广义的,泛指所有欲求。利来自哪里?朱熹认为:“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孟子集注》卷一)求利之心或者说情欲发生在外物与人的感官之间,比如作为外物的美色触动作为感官的眼睛,从而使人心动,产生欲求,所以说利益与欲望“之私也”,归属一类。

正如前面的“食色,性也”属于人的天性一样,追求利益也属于人的天性,再正常不过了。在这一点上君子与小人、好人与坏人没有区别。就连圣人孔子都这样表白:“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论语·述而》)如果可以获得财富,哪怕去市场当个看大门的我也乐意。利益对孔子很有吸引力,价值很大。所以朱熹引程氏兄弟的话说:“君子未尝不欲利。”(《孟子集注卷》十四)君子同样追求利益。

孟子与齐宣王有段对话,讲的就是这个问题。齐宣王朴拙,自认为格调不高,跟孟子承认自己是贪财好色之徒。说:我这人有个毛病,喜欢钱财。孟子说:那又怎么了?周王室的祖先公刘也喜欢钱财。接着孟子吟诵《诗经·大雅》“公刘”中的几句诗:收割庄稼堆满仓。备足干粮准备好,大袋小袋处处装。周民团结争荣光,弓箭拉开弦绷上。高扬利戈举起盾,动身出发去前方。吟罢,孟子说:正因为公刘爱财,留在家里的人有粮食,行军作战的人有干粮,这样才能够出征。大王您喜欢钱财,如果能够与民同心,喜欢钱财又有什么妨害?

齐宣王嘿嘿笑着说:我这人还有个毛病,喜欢女色。孟子说:那又怎么了?周王室的祖先亶(dǎn)父也喜欢女色,痛爱他的妃子。接着孟子吟诵《诗经·大雅》“绵”中的几句诗:先祖古公名亶父,清晨骑马就出发。沿着西边河岸行,走啊走到岐山下。偕同美人姜氏女,选好地址造房舍。吟罢,孟子说:正因为亶父好色,当时族中没有嫁不出去的女人,也没有娶不上媳妇的男人。大王您喜欢美色,如果能够与民同心,喜欢美色又有什么妨害?(《梁惠王下》)(www.chuimin.cn)

朱熹做注道:“好勇、好货、好色之心,皆天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无者。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循理而公于天下者,圣贤之所以尽其性也;纵欲而私于一己者,众人之所以灭其天也。”(《孟子集注》卷二)追求利益,满足情欲,上符天理,下合人情。然而虽然都是欲望,但不尽相同。遵循天理而与天下人同心,这样的欲望得到圣贤的肯定,应该尽性;放纵欲望而满足一己之私,这样的欲望为众人所否定,尽管出自天性也不能为所欲为。

利益本身无所谓对错,问题出在欲望上。看欲望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是正当还是不正当,就看它是否与大众要求相吻合。

西晋有两个大官财主,一个叫王恺,一个叫石崇,两人相互较劲儿,比谁更阔绰。王恺家擦锅不用水,用的是麦芽糖和白米饭,石崇家更大方,烧饭不使木柴,使的是蜡烛;石崇家刷墙的泥水掺入花椒,王恺家就把一种叫赤石脂的红色材料和进泥水里。两家相争,皇帝也来助阵。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自然站在舅舅一边,送来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色彩绚丽夺目,世所罕见。王恺拿到石崇面前显摆,不想石崇操起铁如意一下就把它敲个稀巴烂。王恺大怒,石崇请他少安勿躁,说:现在就赔你,遂轻拍手掌,应声走进一队仆从,抬来许多珊瑚树,光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棵,而且树形色彩绝佳,像王恺拿来的那株就更多了,王恺干气没办法。(《世说新语·汰侈》)这个事例虽然极端,但很能说明问题,这种炫耀性的高消费就是一己之私的欲望,就是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