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是一定的,不存在绝对不变的事物和情况。之后公子纠遇害,追随者或者自尽,或者隐匿,管仲遭到关押,后投靠政敌齐桓公。变具有“通”的意义。易的法则是,困顿就要变化,变化了就能走通,走得通才能保持长久。由于“变则通”,故称变通。管仲做出变通,走出牢狱,迎来新的天地。而尾生不知变通,被困洪水,陷于险境,人没有等来,命也丢了。......
2023-10-22
题头这句话是《孟子》的开篇句。孟子游说魏国君主魏惠王,一见面魏惠王便问:老先生您不远千里来我这里,一定会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吧?孟子一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打开了《孟子》这部大书。朱熹做注说:“此孟子之书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学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孟子集注》卷一)以义利发轫,意味深长,用心良苦。
利是怎么回事?朱熹认为:“利者,人情之所欲。”(朱熹:《论语集注》卷二)利益是情欲追求的对象。这里的情欲是广义的,泛指所有欲求。利来自哪里?朱熹认为:“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孟子集注》卷一)求利之心或者说情欲发生在外物与人的感官之间,比如作为外物的美色触动作为感官的眼睛,从而使人心动,产生欲求,所以说利益与欲望“之私也”,归属一类。
正如前面的“食色,性也”属于人的天性一样,追求利益也属于人的天性,再正常不过了。在这一点上君子与小人、好人与坏人没有区别。就连圣人孔子都这样表白:“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论语·述而》)如果可以获得财富,哪怕去市场当个看大门的我也乐意。利益对孔子很有吸引力,价值很大。所以朱熹引程氏兄弟的话说:“君子未尝不欲利。”(《孟子集注卷》十四)君子同样追求利益。
孟子与齐宣王有段对话,讲的就是这个问题。齐宣王朴拙,自认为格调不高,跟孟子承认自己是贪财好色之徒。说:我这人有个毛病,喜欢钱财。孟子说:那又怎么了?周王室的祖先公刘也喜欢钱财。接着孟子吟诵《诗经·大雅》“公刘”中的几句诗:收割庄稼堆满仓。备足干粮准备好,大袋小袋处处装。周民团结争荣光,弓箭拉开弦绷上。高扬利戈举起盾,动身出发去前方。吟罢,孟子说:正因为公刘爱财,留在家里的人有粮食,行军作战的人有干粮,这样才能够出征。大王您喜欢钱财,如果能够与民同心,喜欢钱财又有什么妨害?
齐宣王嘿嘿笑着说:我这人还有个毛病,喜欢女色。孟子说:那又怎么了?周王室的祖先亶(dǎn)父也喜欢女色,痛爱他的妃子。接着孟子吟诵《诗经·大雅》“绵”中的几句诗:先祖古公名亶父,清晨骑马就出发。沿着西边河岸行,走啊走到岐山下。偕同美人姜氏女,选好地址造房舍。吟罢,孟子说:正因为亶父好色,当时族中没有嫁不出去的女人,也没有娶不上媳妇的男人。大王您喜欢美色,如果能够与民同心,喜欢美色又有什么妨害?(《梁惠王下》)(www.chuimin.cn)
朱熹做注道:“好勇、好货、好色之心,皆天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无者。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循理而公于天下者,圣贤之所以尽其性也;纵欲而私于一己者,众人之所以灭其天也。”(《孟子集注》卷二)追求利益,满足情欲,上符天理,下合人情。然而虽然都是欲望,但不尽相同。遵循天理而与天下人同心,这样的欲望得到圣贤的肯定,应该尽性;放纵欲望而满足一己之私,这样的欲望为众人所否定,尽管出自天性也不能为所欲为。
利益本身无所谓对错,问题出在欲望上。看欲望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是正当还是不正当,就看它是否与大众要求相吻合。
西晋有两个大官财主,一个叫王恺,一个叫石崇,两人相互较劲儿,比谁更阔绰。王恺家擦锅不用水,用的是麦芽糖和白米饭,石崇家更大方,烧饭不使木柴,使的是蜡烛;石崇家刷墙的泥水掺入花椒,王恺家就把一种叫赤石脂的红色材料和进泥水里。两家相争,皇帝也来助阵。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自然站在舅舅一边,送来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色彩绚丽夺目,世所罕见。王恺拿到石崇面前显摆,不想石崇操起铁如意一下就把它敲个稀巴烂。王恺大怒,石崇请他少安勿躁,说:现在就赔你,遂轻拍手掌,应声走进一队仆从,抬来许多珊瑚树,光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棵,而且树形色彩绝佳,像王恺拿来的那株就更多了,王恺干气没办法。(《世说新语·汰侈》)这个事例虽然极端,但很能说明问题,这种炫耀性的高消费就是一己之私的欲望,就是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有关为善之道:《孟子》导读的文章
变化是一定的,不存在绝对不变的事物和情况。之后公子纠遇害,追随者或者自尽,或者隐匿,管仲遭到关押,后投靠政敌齐桓公。变具有“通”的意义。易的法则是,困顿就要变化,变化了就能走通,走得通才能保持长久。由于“变则通”,故称变通。管仲做出变通,走出牢狱,迎来新的天地。而尾生不知变通,被困洪水,陷于险境,人没有等来,命也丢了。......
2023-10-22
用孔子的话来概括就是“见得思义”。抛弃道义,即使得到利益也不牢固;出于贪婪,即便成功也会结怨于人。丕郑接受了里克的意见,他们合力除掉了骊姬和奚齐。见得不思义,一定吃大亏。仇由国必须削平高地、填平深沟,修筑一条道路,大钟方可抵达。不要说诱人的利益得不到,就是已有的利益也会丢掉。见得思义太重要了。见得思义就是把利益放进道义这个价值向度中检视,看自己是否有理由得到,并由此做出选择。......
2023-10-22
合理的、应该收取的就收下,不合理的、不应该收取的就拒绝。应取则取,合情合理。孟子看不上那种为了猎取名声而违背天理人情的极端做法。应取不取违背义,不值得提倡。也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可取可不取。孟子也是这个态度,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对可取可不取的利益,不取,因为取了有伤廉洁,也就是害理。鱼关于义利之辨,以上说了三层意思,一是义在利先,一是见得思义,一是应取则取。......
2023-10-22
孟子告诉魏惠王:你的问题在于喜欢打仗而不珍惜生命,轻贱生命却想使人口增长,从而使国家强大,简直是笑话。重生是儒家的一个重要观念,儒家经典《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养育生命是天地最大的功德。重生是仁爱在生命领域的应用。这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等值。他曾经对罪恶等级进行划分,从孔子批评学生冉求说起。当时冉求帮助鲁国大贵族季氏敛财,孔子断绝与冉求的师生关系,号召学生们群起而攻之。......
2023-10-22
训,解释;宜,适宜。宜意味着正,为此人们常常把义叫作正义。被认为是党人首领的张俭踏上了逃亡路。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官府逮捕孔褒、孔融,将其送进监狱,但拿不准主意应该判处哪一个。张俭自逃亡以来,因为窝藏和收容他而被官府诛杀的有十余人,遭到逮捕和审问的几乎遍及全国。利他就是做适宜的事。......
2023-10-22
孟子的主张很清楚,就是义在利先。楚王害怕伍子胥报仇,决心除掉他,严令各地抓紧搜捕。这不仅是人格问题,也关系到利益能否实现。相反,那种不把利益放在首位而遵循道义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最容易收获利益。由此可以说,道义就是利益,而且是最大的利益。道义的价值高于利益,因为做人是谋生的前提,利益要由道义来确保。......
2023-10-22
俟,等待;俟命,静候命运的安排。俟命与立命虽然都包含等的意思,却是两回事。立命强调的是树立使命而等待,俟命突出的是静候命运而等待。前者倾向于命,后者倾向于运。淮阳王入京进见,第五伦作为随员与其他僚属得以见到光武帝刘秀。光武帝询问政事,第五伦乘机应对,光武帝十分高兴。光武帝哈哈大笑,任命第五伦为扶夷县长。第五伦还没到任,又被任命为会稽郡太守。......
2023-10-22
维护这个秩序,不仅是君与师的天职,也是民的天职,难怪对于商纣王这样的秩序破坏者,要天下共讨之,全民共诛之了。说明社会生活不能背离仁义礼智信的道理,而这套道理则是上天规定的人间秩序。在他们那里,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准则构成了宇宙本原,即天理;而人道也就是社会秩序则是天理的表现。就是说,人道与天理,社会秩序与上天规则其实是一个东西。......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