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持之以恒的修养:《孟子》导读

持之以恒的修养:《孟子》导读

【摘要】:修养与改过有关系,但二者并不等同。修养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所以孟子提醒人们:“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言罢,特别提醒太子应当以古代先哲和圣王为师,像他自己,不足效法。修养过程中除了要克服这两种倾向外,孟子还要求专心致志。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他收了两个学生,同时教他们下棋。修养是慢工细活,磨的就是恒心定力。

修养与改过有关系,但二者并不等同。改过具有随机性、个别性,我发现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给予改正,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补救,功利性非常强。修养则不然,是长线工程,可以说是伴随终身,所谓活到老修养到老。它甚至没有功利目的,不是针对一时一事,而是从德、才、能等诸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修养并不能立竿见影地带来实际利益,然而它又确实发挥着作用,至于哪个时候哪件事情受益于它,则常常为人所忽略。但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我们所犯的各种过错都跟修养不够有关,而我们所取得的成绩都是修养的结果。

修养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

修养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半途而废。所以孟子提醒人们:“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做事情就像是打井,井坑挖到九仞深还没有出水,便以为是口废井,于是弃之而去。其实你只要坚持挖下去,就能够见到水。

半途而废一般来自畏难情绪,而这种情绪又的确很正常——人们制定的学习榜样一向高于自己的能力。学生公孙丑就发过牢骚:您指的道儿太高了,太美了,好比登天一样,可望而不可即。您干吗不让它变得实际一点而又不至于耽误我们每天照旧努力奋斗呢?孟子一句话顶回去:鲁班绝不会因为工匠笨拙而废除规矩,羿也绝不会因为射手拙劣而改变靶标。(《尽心上》)

唐太宗李世民教育接班人,专门作《帝范》十二篇赐予太子。其中说:“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意思是,效法对象选择上等的,学到手的仅仅是中等;效法对象选择中等的,学到手的只能是下等。言罢,特别提醒太子应当以古代先哲和圣王为师,像他自己,不足效法。(《资治通鉴》卷198)唐太宗是公认的英明君主,却叮嘱太子千万不要把他作为效法对象,就是要把修养的目标尽量拔高,从而使接班人能够修到较高的学分。

那么孟子为学生设立的效法榜样是什么呢?说出来怪惊人的,是圣王舜!他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这个忧是什么呢?应该是:舜是人,我也是人,然而舜却成了天下楷模,名声传于后世,而我却不过区区一匹夫也。这才是值得忧虑的事情。忧虑又该怎么办呢?那就去学习舜吧。这样去做了,你一生都不存遗憾。有了这个终身忧虑,即便生活中的那些灾难找上门来,你也可以应对,所以不会担心一朝一夕的祸患。(《离娄下》)(www.chuimin.cn)

与半途而废异曲同工的是急于求成。也是对公孙丑,孟子讲了一个故事,就是那个著名的“拔苗助长”。说的是宋国有那么一个人,望着地里的禾苗心里起急,看了半天也不见长,便伸手把禾苗一一拔高。忙活了一整天,累得东倒西歪,回到家里表功,说今天可把我累惨了,好在禾苗经我手一颗颗都长高了,值!儿子赶紧跑去看——禾苗全都耷拉着脑袋,枯死了。讲罢,孟子叮嘱学生,千万不要学习这位宋国老兄,又感慨道,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太少了。(《公孙丑上》)

(汉画像石)天鹅

这就是说,急于求成是修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与半途而废正好是一对。对于后者,孟子的比喻是,等了半天也不见禾苗长高,顿时气馁,放弃给禾苗除草,就此丢手不管。

修养过程中除了要克服这两种倾向外,孟子还要求专心致志。这里也有一个故事,后人起名“弈秋诲弈”。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他收了两个学生,同时教他们下棋。其中一个心无旁骛,认真听弈秋讲棋。另一个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着有天鹅要飞来,琢磨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落它。这个人虽然与心无旁骛的那个人一起听讲,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当然不是。孟子说: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告子上》)小技艺尚且如此,就不要说修身这样的大工程了。

修养是慢工细活,磨的就是恒心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