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修养而言,仁爱首先是爱己,表现为自尊;守礼重在恪守规矩,表现为自制;义行主要是做所应做,表现为自立。自尊、自制、自立就是我们下面分别要谈的。这是一个寓言,让男人脸红的寓言——他们竟是以牺牲自己尊严为代价混生活的,他们还配享用丈夫这个名号吗?......
2023-10-22
修养与改过有关系,但二者并不等同。改过具有随机性、个别性,我发现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给予改正,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补救,功利性非常强。修养则不然,是长线工程,可以说是伴随终身,所谓活到老修养到老。它甚至没有功利目的,不是针对一时一事,而是从德、才、能等诸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修养并不能立竿见影地带来实际利益,然而它又确实发挥着作用,至于哪个时候哪件事情受益于它,则常常为人所忽略。但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我们所犯的各种过错都跟修养不够有关,而我们所取得的成绩都是修养的结果。
修养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
修养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半途而废。所以孟子提醒人们:“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做事情就像是打井,井坑挖到九仞深还没有出水,便以为是口废井,于是弃之而去。其实你只要坚持挖下去,就能够见到水。
半途而废一般来自畏难情绪,而这种情绪又的确很正常——人们制定的学习榜样一向高于自己的能力。学生公孙丑就发过牢骚:您指的道儿太高了,太美了,好比登天一样,可望而不可即。您干吗不让它变得实际一点而又不至于耽误我们每天照旧努力奋斗呢?孟子一句话顶回去:鲁班绝不会因为工匠笨拙而废除规矩,羿也绝不会因为射手拙劣而改变靶标。(《尽心上》)
唐太宗李世民为教育接班人,专门作《帝范》十二篇赐予太子。其中说:“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意思是,效法对象选择上等的,学到手的仅仅是中等;效法对象选择中等的,学到手的只能是下等。言罢,特别提醒太子应当以古代先哲和圣王为师,像他自己,不足效法。(《资治通鉴》卷198)唐太宗是公认的英明君主,却叮嘱太子千万不要把他作为效法对象,就是要把修养的目标尽量拔高,从而使接班人能够修到较高的学分。
那么孟子为学生设立的效法榜样是什么呢?说出来怪惊人的,是圣王舜!他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这个忧是什么呢?应该是:舜是人,我也是人,然而舜却成了天下楷模,名声传于后世,而我却不过区区一匹夫也。这才是值得忧虑的事情。忧虑又该怎么办呢?那就去学习舜吧。这样去做了,你一生都不存遗憾。有了这个终身忧虑,即便生活中的那些灾难找上门来,你也可以应对,所以不会担心一朝一夕的祸患。(《离娄下》)(www.chuimin.cn)
与半途而废异曲同工的是急于求成。也是对公孙丑,孟子讲了一个故事,就是那个著名的“拔苗助长”。说的是宋国有那么一个人,望着地里的禾苗心里起急,看了半天也不见长,便伸手把禾苗一一拔高。忙活了一整天,累得东倒西歪,回到家里表功,说今天可把我累惨了,好在禾苗经我手一颗颗都长高了,值!儿子赶紧跑去看——禾苗全都耷拉着脑袋,枯死了。讲罢,孟子叮嘱学生,千万不要学习这位宋国老兄,又感慨道,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太少了。(《公孙丑上》)
(汉画像石)天鹅
这就是说,急于求成是修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与半途而废正好是一对。对于后者,孟子的比喻是,等了半天也不见禾苗长高,顿时气馁,放弃给禾苗除草,就此丢手不管。
修养过程中除了要克服这两种倾向外,孟子还要求专心致志。这里也有一个故事,后人起名“弈秋诲弈”。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他收了两个学生,同时教他们下棋。其中一个心无旁骛,认真听弈秋讲棋。另一个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着有天鹅要飞来,琢磨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落它。这个人虽然与心无旁骛的那个人一起听讲,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当然不是。孟子说: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告子上》)小技艺尚且如此,就不要说修身这样的大工程了。
修养是慢工细活,磨的就是恒心定力。
有关为善之道:《孟子》导读的文章
就修养而言,仁爱首先是爱己,表现为自尊;守礼重在恪守规矩,表现为自制;义行主要是做所应做,表现为自立。自尊、自制、自立就是我们下面分别要谈的。这是一个寓言,让男人脸红的寓言——他们竟是以牺牲自己尊严为代价混生活的,他们还配享用丈夫这个名号吗?......
2023-10-22
我们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修养的必要,人为什么会出现过错?第三个问题是修养的要求,无论是坚持、重行还是磨砺,都是为理的加强铺平道路。可以说,理是修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修养的核心和根基。正是修养使我坚定如山,浩如长虹,修养是善道人路的保证。修养的功效取决于是否与理的源头接通,一旦中断,前功尽弃。但不修身最起码也会导致信誉扫地,人格塌台。要活出个样儿,修养是必需的。......
2023-10-22
霸道的根本特征是比拼以武力为主,以财力等力量为辅所构成的实力。战神蚩尤强者为霸决定了实行霸道的首要条件是大国。依靠实力并且借助仁义方可称霸,故而行霸道的必须是大国。再看看五霸以及试图走霸道之路的国家,哪个不是至少占有上千里土地,它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广阔国土完全是因为不断扩张,扩张是其本质。由于有霸主罩着,规矩管着,霸道治下的民众还是欢娱的。孟子不喜欢霸道。霸道是实力之道,意味着强制和战争。......
2023-10-22
孟子承认社会差别。古代是等级社会,处处强调差别,就连感情也打上了这一烙印。有差别就有矛盾,就可能走向对立,那么在一个等级社会中如何保持和谐呢?孔子的办法是将差别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所谓“不患贫而患不均”。士人不光不是白吃饭,而且对社会的作用远远超出种粮人。听说了伯夷风骨的人,贪婪者也会变得廉洁,懦弱者也会长志气。差别其实是社会分工,分工带来进步,造就和谐。......
2023-10-22
双方辩论的焦点是人性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告子否认这一点,认为善是后天的,是社会施加于人的,就像把柔软的柳条编织成一只筐子。朱熹为《孟子》做注,把这层话挑明了:“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认定告子的论调与荀子的人性恶观点同属一路。就是说,人性本恶,至于善,那是后天的加工制作。发难的是一个叫孟季子的人,手法仍旧是把善与人性分开。以儒家人性观衡量,性恶说是第一个误区。......
2023-10-22
平陆大夫沉默片刻,说:是我孔距心的罪过。事情发生后,齐王很是后悔,说自己愧对孟子。当初周公派哥哥管叔监管殷商故国,管叔却率领殷人叛乱。陈贾面现得意,微笑道:看来圣人也会出现过错啊。犯了过错,耳根发热,心中羞愧,所谓“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这是人之常情,而陈贾反而大言不惭。按照孟子“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的标准,陈贾做人不合格。......
2023-10-22
善政是孟子最重视也是论述最着力的一个问题。我们之所以选择善政一词,是因为它更能体现孟子思想的特色,与性善相对应。这是孟子对儒家为政理论的最大贡献,也是他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观念。以民为本是性善观在治国理政领域的集中体现。执掌国家政权的人以民众为基础,而民众则以衣食为根本。所以孟子一再向统治者建言,善政是最好的为政模式。善政不只符合民众的需要,也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具有最大普遍性。......
2023-10-22
变化是一定的,不存在绝对不变的事物和情况。之后公子纠遇害,追随者或者自尽,或者隐匿,管仲遭到关押,后投靠政敌齐桓公。变具有“通”的意义。易的法则是,困顿就要变化,变化了就能走通,走得通才能保持长久。由于“变则通”,故称变通。管仲做出变通,走出牢狱,迎来新的天地。而尾生不知变通,被困洪水,陷于险境,人没有等来,命也丢了。......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