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孟子》导读:命的内涵与使命感

《孟子》导读:命的内涵与使命感

【摘要】:命是会意字,由口和令构成,表示来自君长的命令。命的最大特征是稳定不变。正是凭着这份神圣庄重的使命感,他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知其不可而为之。没有什么不贯穿着命,顺应命是正确的选择,在这条道路上走到底,就是正命。这是要人接受上天的安排。违法乱纪而死,属于非正命。知命、认命、从命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自我意识的一个节点。这是最后成果,而对天命的探讨早就开始了。

命是会意字,由口和令构成,表示来自君长的命令。孟子说的命也是这个意思,但这个君长是上天。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求索人的心意,便知道人性。顺着人性深究下去,就知道天了。孟子把心和性与上天连在一起讲,它们不可分离。朱熹的注释是:“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自理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自存储而言谓之心。”(《孟子集注》卷十三)人心、人性、上天,实际上是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本原而言是仁义礼智,就与生俱来而言是人性,就存储知识而言是人心。这里,上天被理解为理的准则,人的心和性来自于理,就是说,心性是一种命令,由上天下达,所以心性是人的命。程颐说:“天所赋为命。”(《近思录·道体》)赋予即命令,上天的命令就是人的命。

命的最大特征是稳定不变。“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君子的本性,即使愿望全然实现也不会增加一分一毫,即使穷困而不为人所知也不会减少一点点,这是因为本分已定。君子的本性所得自的仁义礼智的准则根深蒂固。说的是君子,其实涵盖的是人。上天作为最高权威,它的命令无可更改,所以人的命是恒定的,不管时代怎样变化,也不管机遇多么不同,它都岿然不动,构成了人生的先决条件。

这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命,说白了,性善就是命,是上天给人的命令。在这一点上人人都一样,没有区别。

还有一种命,表现为个体人生的基本走向,也来自上天的命令,也具有稳定不变的特征。这个命在每个人那里就不同了,具有特殊性。譬如形貌,孟子说:“形色,天性也.”(《尽心上》)人的形体和容貌各不相同,为上天所赋。譬如生命和生活的基本态势,孔子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生死各有限定,富贵由天安排。

颜回死了,孔子大呼:“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颜回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是他寄予最大希望的接班人,没想到早早就死了,谁来传承他的思想学问呢?不由发出“上天亡我!上天亡我”的悲声。颜回之死,对颜回来说是“生死有命”,对孔子来说,是“富贵在天”——关系着孔门事业的兴衰。(www.chuimin.cn)

除了生死和富贵之外,还有使命。尧的事业不由儿子丹朱继承而由舜继承,禹的事业不由贤臣益继承而由儿子启继承,就是使命之命。孔子对此体悟极深,坚信自己是周文王之后传播周文化重任的肩负者。正是凭着这份神圣庄重的使命感,他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知其不可而为之。

还有吉凶祸福。朱熹说:“人物之生,吉凶祸福,皆天所命。”(《孟子集注》卷十三)生老病死,身形容颜,吉凶祸福,均由上天规定。

孟子把承受上天的命令所形成的命称为“正命”,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尽道而死者,正命也。”(《尽心上》)没有什么不贯穿着命,顺应命是正确的选择,在这条道路上走到底,就是正命。这是要人接受上天的安排。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正还包含善的意思,性善是最大的命,尽道而死也可以解释为坚守向善的道路。为此孟子紧接着说:“桎梏死者,非正命也。”违法乱纪而死,属于非正命。

知命、认命、从命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自我意识的一个节点。孔子提出“知天命”,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不知道天命,就没有办法做君子。的确,连自己来到世界上要干什么都不知道,浑浑噩噩,怎么生活呢?谈到个人自己,他说“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这是最后成果,而对天命的探讨早就开始了。在孔子那里,对待天命的态度具有画线意义,是君子与小人的一道分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季氏》),小人不懂天命的重要性,当然也就毫无敬畏之心,延伸开来,不尊敬上级,辱慢圣人言论。君子则相反,“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这就是古人的生命观,没有单纯的生命,只要是命,就一定纳入上天之中,与其命令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