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办学,筚路蓝缕,数次易名,几经沉浮;启蒙养正,栉风沐雨,薪火相传,春华秋实;明诚立人,岁月如歌,桃李芬芳,精彩华章。曾家岩小学的“明诚”精神体现为“启蒙养正明诚立人”的办学理念。百年明诚路,记载了数位明诚师生的故事,讲述了明诚师者对“启蒙养正”始终如一的追寻与践行,展现了明诚学生在逆境中成长与“学正做人”的细节。......
2023-08-31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深刻领会了习总书记这句话的内涵的曾家岩小学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加入了“中加教师教育和学校教育互惠学习”活动,此举为学校打开了一扇国际化的窗口。这所在曾家岩地区鳞次栉比高楼掩映下的学校,从此有了放眼寰球、能直接与国际优秀教育理念交流对话的视野与平台。
重庆的三月,春风和煦,阳光融融。2017年3月15日,一群特殊的客人远涉重洋,来到曾家岩小学。
第一天,这群客人饶有兴致地走进课堂,观摩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书法、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和品德与生活教研组的校本教研。他们在曾家岩小学书法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毛笔的神韵;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画出了传统国画——瓜果飘香;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吹奏了中华民族乐器——葫芦丝。“哦,这太美妙了!”当听见悠扬的葫芦丝声在教室里回荡,看见自己亲手参与绘制的书法和国画作品在众人面前徐徐展开时,客人们都情不自禁地高呼起来,深深陶醉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魅力之中。
第二天,他们先是与部分学生见面交流,幽默风趣的英语演讲,赢得了孩子们的阵阵掌声和欢笑;然后双方就课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后,这群客人与曾家岩小学的教师一同到曾家岩社区参加“四点半”课堂,进行义工教育服务。
为期两天的交流活动给双方都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这群特殊的客人就是来自遥远的加拿大温莎爱德华王子学校的教师。此次来访交流,得到了“中国西南大学—加拿大温莎教育学院教师互惠学习”项目的支持,而曾家岩小学作为“教师教育”互惠学习的姊妹交流学校之一,承担了此次活动的接待任务。
中加教师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惠学习研究项目由温莎大学许世静博士和康奈利博士建立,并由加拿大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目前,该项目有8对姊妹学校,而温莎爱德华王子小学和曾家岩小学是其中一对非常重要的姊妹学校。项目成立以来,曾家岩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也曾到加拿大交流访问。
由于远隔万里,视频交流成了双方的主要沟通渠道。中加每月都会进行既定主题的视频交流活动。
2017年3月1日上午7点半,曾家岩小学邓红洁校长带领部分教师和四年级三班的孩子们同加拿大温莎爱德华王子小学的部分师生开展了视频交流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由曾家岩小学的孩子指导加方师生包饺子。从备料、拌馅到包、煮直至品尝,整个过程依次展开,双方热情高涨,干劲十足,教的一方和学的一方都一丝不苟、十分认真。包出来的饺子千姿百态,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扁,有的圆……一个个饺子,既承载了姊妹校的情谊,也装满了两国孩子们快乐的心情。当孩子们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时,脸上都洋溢起了幸福的笑容。此次视频交流活动,让中加双方的师生受益匪浅,促进了两校的文化交流,也提高了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和动手能力。
中加国际交流活动
中加国际交流
2017年11月16日上午7点半,曾家岩小学的13名“交流大使”和老师们早早地就聚集在了教室,等待着又一次中加姊妹校视频交流活动的来临。
大家内心都充满着期待,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笑容。这次交流活动开始后,紧紧围绕着“找朋友”的主题有条不紊地进行。“找朋友”就是帮助曾家岩小学的13位学生代表和温莎爱德华王子小学的13名学生代表进行配对,让他们成为一对一的好朋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这一边,来自曾家岩小学五年级一班的李南希小朋友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展示了自己亲手做的手链以及和家人一起去长城旅游时的照片。当李南希的小伙伴YohannaHabtamu(约翰娜汉姆)询问他最擅长画什么时,李南希开心又自豪地回答道:“我最擅长画风景了!”
“Hello!”另一边,四年级一班的朱媛媛小朋友用英语跟Romeo(罗密欧)打起了招呼,并做了自我介绍。接下来,媛媛热情地向Romeo(罗密欧)推荐了自己最近读的书籍《一千零一夜》。她们还聊到了各自的梦想,Romeo(罗密欧)告诉媛媛,自己长大后想当一名医生,去帮助生病的人解除病痛。
中加国际交流活动
最后,加方七年级的三位学生向中方小朋友介绍了橄榄球这项在加拿大深受大众喜爱的运动。
在视频交流活动中,曾家岩小学一直在思考如何打破固有的远程交流模式,既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又要思考如何突破自己。在交流过程中,学校强调“走心”:提出的问题要“走心”,交流的细节也要“走心”,要习惯于在交流中寻找问题,老师要去关注孩子们究竟能在视频会议中学到什么,建立一种线下和线上的双交流模式。在后期的视频交流过程中,不仅有双方学生参与,还邀请了学生的家长和朋友参与,这样做既丰富了视频交流的内容,又促进了双方深度的交流与融合。
在曾家岩小学的提议下,中加“曾·爱”读本诞生了。这是一套适合两国不同国情、不同校情但又能找到共同文化纽带的通俗读本。编写“曾·爱”读本,是共享教育资源的具体举措。由“专题探究”“学科渗透”“主题活动”“实践体验”四个板块构成的读本,深受双方师生欢迎。双方以此读本为交流细化方案,将本项目的实践研究与校本课程建设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中加国际交流活动
例如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读本包括如下要点:
①国籍、国旗、国歌
②介绍自己:身高、年龄、喜好
③“曾曾”一天的校园生活:佩戴红领巾、敬队礼、读书、做操、午餐……
④“爱爱”一天的课程安排:卡通课程表
中加国际交流活动
小学一年级下册的读本包括如下要点:
①我的家庭:成员介绍、画自己的家人、家庭环境描述
②最喜欢:各种人、舞、事、景……
③我的周末生活:走亲访友、户外郊游、帮家人做事、兴趣班
④我们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
而小学高段(五、六年级)读本编写材料中则有这样的内容:
重庆的旅游名片Chongqing’s Tourism Business Card
重庆是座充满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的城市。寒来暑往,来重庆游玩的旅客络绎不绝。
Chongqing is a city full of natural scenery and human feelings. Changing,an endless stream of tourists to visit Chongqing.
洪崖洞——以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为主体风貌,依山就势,沿江而建。对于慕名而来的游客来说,它可是观楼眺江、品山城美食、赏巴渝文化的好去处,更是“夜重庆”的标志性名片。
Hongya cave — the “stilted building” featuring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ba and yu,is the main feature,which is built along the river. For the tourists who come here,it is a good place to view the river,taste mountain city food,and enjoy the culture of ba and yu. It is also the trademark card of “night Chongqing”.
在这套校本教材中,既有重庆火锅这样的美食介绍,又有川剧变脸这样的文化呈现,还有长江三峡这样的美景内容,可谓丰富多彩。通过这套校本教材,将双方的交流固化下来,形成了一种可以流传的文化载体,从而更深层次地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与融合。
学生和教师的跨国交流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自本项目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种全球化思维下的互学互鉴具有非凡的意义。
搭建了开拓教育国际视野的平台。通过加拿大外教执教课堂,班级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更多的孩子和国际教学方式面对面接触;通过校本教材,共享教育资源;通过教师互访,切磋教学技艺,促进了中加教育文化交流。
拓展了国际视野,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通过中加“教学客串”同课异构、姊妹校教师互访活动、定期互派一线老师培训和进修来加大相互交流的力度,使教师更好地适应和参与迅速变化的国内、国际环境,进一步促进教师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增加国际化内容,促使教师面向世界,重视借鉴、学习他国之长,把本国教育融入国际教育中,使他们更具有世界知识和世界眼光。
开阔了学生眼界,感受了国际氛围。坚持信件交流、每个学期三次视频交流活动,每次交流活动都做到了主题明确,围绕孩子们的生活对话。通过国际视野的交流活动,中西文化的对比碰撞、相互交融,每一位学生在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均得到了提升,形成了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中加姊妹校 曾家岩小学 爱德华王子小学
学生、老师、家长、社区全参与,共促姊妹校健康发展。曾家岩小学的学生家长和所在社区对本项目研究也给予了大力关注与支持,热度较高、力度较大,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家长、社区有关人士共同参与的项目研究群体,使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以学习主体的角色投入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同时使其实践能力得到着重培养。这是十分珍贵的教育资源,提高了“国际视野教育”的知晓度、认同度。
“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句话中所指的“心相通”很大一部分就是指文化的相通、文化的交流、文化的互鉴。中加教师互惠学习项目开展以来,中加两地师生以文化为纽带,通过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带来了中西方文化教育理念的交流与融合。中加姊妹校的建立和交往,加深了双方的友谊,双方在互惠互学中得以共同发展。曾家岩小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展示和独特的育人环境,也得到了加拿大温莎大学教育学院蒙哥马利(Montgomery)院长的高度认可和赞赏。
撰稿:邓红洁
有关百年明诚路 曾家岩小学的故事的文章
百年办学,筚路蓝缕,数次易名,几经沉浮;启蒙养正,栉风沐雨,薪火相传,春华秋实;明诚立人,岁月如歌,桃李芬芳,精彩华章。曾家岩小学的“明诚”精神体现为“启蒙养正明诚立人”的办学理念。百年明诚路,记载了数位明诚师生的故事,讲述了明诚师者对“启蒙养正”始终如一的追寻与践行,展现了明诚学生在逆境中成长与“学正做人”的细节。......
2023-08-31
陈学文既当爹又当妈,好不容易将儿子拉扯长大,谁知儿子成年之后竟然也突发疾病,不治身亡。但是让陈学文没有想到的是,学校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竟然给了他三万元补偿金。刚拿到这三万元钱不久,陈学文就被检查出患了不治之症,这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后来,陈显明校长把这三万元钱分成了三部分:一万元给了陈学文的一个亲戚,这个亲戚在陈学文生病期间,曾对他精心照料,也算是尽心尽力......
2023-08-31
天主堂主体建筑两边的修道院作为学校的教室使用。也正是在这一年,这栋由德国人修建的新建筑出现在了明诚中学内。它坐北朝南,二楼一底,楼宽23.3米,进深24.7米,楼高19.4米,建筑面积1 727平方米,大小厅室19间,成为明诚中学当时的办公室和医务室。这栋历经沧桑的建筑,无疑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2023-08-31
曾家岩小学的基因里,离不开“水”。1905年,美国天主教会远涉重洋,西渡中国,又沿着长江而上,来到重庆,并选址嘉陵江畔的曾家岩,兴建起一所教会学校,秉承“启蒙养正明诚立人”的办学理念,取名为“明诚学堂”。这便是明诚学堂最初的模样。每天,明诚学堂都会响起唱诗班的声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正式更名为“曾家岩小学”。......
2023-08-31
曾家岩小学能有今天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优秀的师资、良好的校风和规范的管理,像邱正谋这样心细如发、爱岗敬业、一心投身教育事业的良师更是功不可没。1961年,邱正谋因为教学成绩突出,被誉为市中区数学教育的一张名片。邱老师的板书设计也堪称一绝。邱老师上课所用的卡片实际上是他的教案,也是他精心设计的。邱正谋认为作业是检验学生听课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亲自下笔解题,才知道自己到底会不会。......
2023-08-31
看着大女儿生气的样子,邱正谋沉默了好一阵儿,无可奈何地笑了笑说:“这次确实是爸爸做得不好,女儿你消消气,原谅爸爸这一次。”邱正谋伸出手指刮了刮女儿的鼻子,欣慰地笑了。邱正谋对孩子们一向要求严格,不但对学生如此,在家里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1987年,邱正谋因肺部问题住进了医院,最后因很严重的气管炎离开人世,年仅63岁。......
2023-08-31
伍声珠当时的曾家岩小学只有一位音乐老师、一台风琴。那是一个全民抗战的年代,是一个民族危难之际炎黄子孙不屈不挠、热血沸腾的年代。除了《保卫黄河》,还有《在太行山上》等众多抗战歌曲在广泛传唱。当时主席台上十几个和赖新龙差不多大的学生,身穿统一的童子军式的学生制服,腰板笔挺地站在那里。那是时代的烙印,那更是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她配得上那个时代。”......
2023-08-31
1882年一个初秋的早晨,嘉陵江和长江上都笼罩着一层迷雾,一艘蒸汽轮船缓缓驶入了重庆朝天门码头。1905年,川东代牧区邀请该会来渝创办了明诚学堂。明诚学堂自成立之初,创办者就确定了“启蒙养正明诚立人”的办学理念。1903年8月中旬,《教育世界》杂志发表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一文,该文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1917年增办初中,改名为明诚中学。......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