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曾家岩小学:百年明诚路的故事

曾家岩小学:百年明诚路的故事

【摘要】:陈学文既当爹又当妈,好不容易将儿子拉扯长大,谁知儿子成年之后竟然也突发疾病,不治身亡。但是让陈学文没有想到的是,学校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竟然给了他三万元补偿金。刚拿到这三万元钱不久,陈学文就被检查出患了不治之症,这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后来,陈显明校长把这三万元钱分成了三部分:一万元给了陈学文的一个亲戚,这个亲戚在陈学文生病期间,曾对他精心照料,也算是尽心尽力

“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日本学者黑田鹏信曾说过的这句话,与百年老校曾家岩小学一直践行的“曾家岩的童年,真善美的起点”办学宗旨不谋而合。

走进今天的曾家岩小学,在校园的一角,你会看到安静的矗立着一间名为“学文书屋”的阅览室。里面干净整洁,优雅舒适,每一块地板都被擦得铮亮,每一排书都被排放得整整齐齐,每一个前来阅读的小学生都聚精会神。

“学文”二字的背后,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一个不煽情但却足够感人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没有读过一天书、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却身体力行创造和传递真善美的普通教工陈学文。

陈学文教工

学文书屋

陈学文是学校食堂的一名普通职工,跟大多数平凡的人一样,他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只求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妻子儿子健康平安。一家人住在学校临时搭建的一个小偏房里。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妻子突然出走,从此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儿子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也成了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陈学文既当爹又当妈,好不容易将儿子拉扯长大,谁知儿子成年之后竟然也突发疾病,不治身亡。

儿子的去世犹如晴天霹雳,彻底击垮了这个老实敦厚的中年男人。对他来说,活下去的唯一支柱也轰然坍塌。面对生活给他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击,陈学文欲哭无泪:“苍天,你为什么这样对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妻子没了,儿子没了,剩下他孤身一人,就等于家没了。更让他感到悲哀的是,为了给儿子治病,原本就没什么积蓄的陈学文早就一贫如洗,儿子这一走,他连儿子的葬礼都已经拿不出钱来筹办。中国人崇尚“入土为安”,而他这个做父亲的,却无钱让儿子安葬。人生的绝望和悲苦,莫过如此。

得知消息的陈显明校长,当即找到陈学文,拉着他的手,含着热泪说道:“家没了,还有学校,还有组织!”

在陈显明的号召下,曾家岩小学的全校师生立即行动起来,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心行动。大家不分贫富,不分多少,纷纷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你一元,他两元,很快,涓涓细流汇成爱心的海洋。学校一个已经退休的老教师,得知陈学文的情况后,竟然将自己买药的钱都捐了出来;一个小学生将平日里积攒起来的二十多枚一角的硬币也捐了出来……当陈校长将一沓零钱交给陈学文的时候,陈学文颤抖着双手,一股巨大的暖流流遍他的全身:自己只不过是学校一个打工的人,在亲人们都离他而去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学校的关爱让他感到了人间的温暖。

更让陈学文感动的是,师生们不但凑钱捐物,学校还组织教职工帮忙筹备葬礼。有的老师白天忙着上课,晚上还要赶去葬礼上帮忙张罗;有的老师为了筹备葬礼好几天都没有合眼,可是大家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怨言。

不善言辞的陈学文将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也记在了心上。妻子和儿子的相继离开,让他感受到了人生的冷酷寒冬,而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则让他看到了未来生活的阳光。

改变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教育,而是感化。曾家岩小学的师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本质。

原本已死去的心,在爱的沐浴下,又活了过来。 陈学文暗暗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振作起来好好生活,绝不能辜负好心人对他的关心和帮助。

葬礼过后,陈学文一边继续在曾家岩小学工作,一边照顾年幼的小孙女。在学校工作了三十多年的陈学文,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宿舍,虽然简单,但对他来说这里能够遮风挡雨就已经足够了。原本自己的小家没了,陈学文现在觉得,自己还拥有学校这个大家。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都铭记在心。陈学文虽然并不懂得“启蒙养正 明诚立人”的深刻含义,但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课堂下欢快的嬉笑声,陈学文早已百听不厌,沉醉其中。

为了适应发展,不久,学校决定对校舍进行改建,拆掉旧房,建设新房,陈学文的那一间栖身的小屋也在被拆迁之列。这间小屋是学校提供给他免费住的,现在要拆迁了,他自然应该搬走。

但是让陈学文没有想到的是,学校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竟然给了他三万元补偿金。在20世纪90年代,三万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得知这个消息,陈学文一再推脱,学校对他已经够好了,怎么能接受这笔钱呢?陈显明校长诚恳地说,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意见,也是全体师生的意见,学校就应该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听了陈校长的话,陈学文只好收下了这笔钱。

命运好像故意跟他作对。刚拿到这三万元钱不久,陈学文就被检查出患了不治之症,这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老天啊,我为什么这么命苦?”刚刚得知消息的他深感无法接受,然而短暂的悲痛后他自知怨天尤人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冷静下来的陈学文拿着一纸薄薄的检查单和学校补贴的厚厚的一沓钱,思绪万千。是学校给了他生活的基础,给了他一个家,现在,别说三万元,就是三百万元也治不好自己的病了,那么这钱对于自己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与其这样,还不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思前想后,陈学文决定把这笔钱全部捐给学校购买图书,让学生们获取到更多的知识。自己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在曾家岩小学工作这么多年,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这样做也算是尽自己所能去回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吧。做完这个决定后,陈学文觉得一身轻松,他从内心深处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他在这一刻里,看到了生命的不平凡。

陈显明得知他的这个决定后很感动。但她也知道,这笔钱对于陈学文和他的小孙女来说都十分重要。于是她找到陈学文,劝他收下这笔钱,但陈学文摆摆手,坚持要全部捐出:“我这病肯定是没治了,我想通了,钱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人活一辈子,总得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什么。所以,我生前这最后一点小小的心愿,请学校无论如何帮我完成,能够为教育做一点事情,我这辈子也算是活得值了。”见陈学文如此真诚,陈显明也不好再说什么,收下了这笔意义非凡的钱。

没多久,陈学文就去世了,学校为他举办了朴素而隆重的葬礼。当天,在场的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哭了。虽然陈学文不是教师,也没有上过一天学,更不曾以言传的形式向学生和老师们传授过什么知识,但他用无私的奉献精神,用自己的所作所为诠释着曾家岩小学“启蒙养正 明诚立人”的理念。后来,陈显明校长把这三万元钱分成了三部分:一万元给了陈学文的一个亲戚,这个亲戚在陈学文生病期间,曾对他精心照料,也算是尽心尽力;一万元留给了他的孙女作为教育基金;剩下的一万元则按照陈学文生前的遗愿,买了图书,并建成了一个阅览室,取名为“学文书屋”。

陈学文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间书屋,每次路过“学文书屋”时,看着里面琳琅满目的图书,看着孩子阅读时幸福的微笑,已经年逾八旬的陈显明常常忍不住感叹:“人啊,心系的都是这一份情!”

周国平说,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三万元的过往,看到了组织的力量,触到了集体的温度,更道出了个人的意志,这是曾家岩小学全体师生们所一直崇尚的真善美的最好榜样。

撰稿:李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