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曾家岩小学的故事:摆渡人的不懈坚持

曾家岩小学的故事:摆渡人的不懈坚持

【摘要】:1936年6月的一天,张玉彬正在家焦急地等待着考试的结果。张玉彬成功考入曾家岩小学,对全家来说都是件值得高兴的大事儿。当然,不只是李澄波老师一人,学校的所有老师对每个学生都是那么亲和友善,不论学生成绩好坏,也不论学生家境贫富。多年以后,张玉彬依然会想起嘉陵江边的那位摆渡人,将一船又一船的学生送到对岸,年复一年,从不停歇。

20世纪30年代,张玉彬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教过书,外公是晚清进士,张玉彬在5岁左右就经常跟随母亲去私塾陪读。在她的记忆里,书香阵阵,墨香扑鼻,从小耳濡目染,使她养成了文静恬淡的气质。

在宜宾念了一段时间的私塾后,张玉彬随着父母来到了重庆,在一所不收费的小学——江北簸箕石的保国民办学校读了四年。张玉彬的父亲是私塾老师,对各个学校的情况比较了解。当时曾家岩小学的生源特别好,每年都要招生,教学质量又高,再加上江北当时没有高小,张玉彬的父亲希望能给张玉彬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于是让她报考了曾家岩小学。

1936年6月的一天,张玉彬正在家焦急地等待着考试的结果。天气闷热,令她更感惴惴不安。吃过午饭后,父亲从外面带回了好消息:她已经被曾家岩小学录取了!张玉彬激动得一下子站了起来,顿时觉得炎热消退,欢快得像只小鹿。张玉彬成功考入曾家岩小学,对全家来说都是件值得高兴的大事儿。那一天,父亲带着她去买了新的书包和其他学习用品,母亲也做了好几个菜来庆祝。

熬过了漫长的暑假,张玉彬终于等到了开学的日子。到了入学的那天,张玉彬将自己的新书包擦了又擦,学习用品也整理了一遍又一遍,早早地就出了门。大概早上七点,张玉彬就来到了嘉陵江边,坐上有白帆的小木船渡江。

江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慢慢向后推移着,伴随着飞溅的水花,小船终于乘风破浪来到了曾家岩下边的渡口。张玉彬下了船,向渡船师傅鞠躬道了谢。两鬓斑白的老人冲张玉彬摆摆手,算是回应,就又驾船向雾里隐去。当时坐这船是不要钱的,叫义渡,小船每天也就这样在大雾弥漫的江面上摇来摇去。

离开渡口后,张玉彬便步履不停地开始爬山,爬完山紧接着还有一段长长的石梯,一直连到曾家岩小学门口。上学的路途着实有些漫长。石梯两边有一些小吃的摊点,有卖冰糖葫芦的,有卖甜糕的,有卖枣泥的,临出门前母亲往她兜里揣了两毛钱,可她现在却没心思花了,放在往常,这可都是张玉彬爱吃的。眼瞧着离学校越来越近,她心里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兴奋。她想象过无数个未知的画面,憧憬着她高小的新生活,脚步不自觉地越来越轻、越来越快,不知不觉中已经来到了校门口。

邓红洁校长拜访张玉彬老人(前排左一)

迎接张玉彬的是一位30多岁的男老师,高高瘦瘦,戴着金丝眼镜,穿着米色衬衫、黑色长裤,衬衫领子扣得十分严谨。他冲张玉彬笑了笑,便招手让张玉彬过去。张玉彬慌慌张张地跑过去,没想到一紧张,脚下一滑,差点把脚崴了。老师赶紧走过去扶着她,急切地问她有没有受伤,张玉彬的脸顿时红得像猴屁股一样,只知道摇头。“没事就好,以后可得当心点。”老师轻声安抚道。

张玉彬点点头,怯生生地喊了一声“老师好”。

“你好,新同学!”老师微笑着,连手指也带着暖意。张玉彬望着老师的笑容,只觉得浑身暖洋洋的。到教室后她才知道,这位老师名叫李澄波,正是自己的班主任,教国文。

张玉彬来到曾家岩高小的第一堂课,便是由李澄波老师讲授的国文课。李老师讲课讲得非常好,字也写得漂亮,朗读课文时声音低沉有力极富磁性。张玉彬的脑海中始终记得李老师在黑板上书写“圣与贤,可驯致”的模样:阳光映在他的袖口,尘埃在空气中四处飘散,半黄半绿的树叶从窗户的缝隙中溜进来,在空中盘旋几圈,继而落在地上。那一刻张玉彬感到有些恍惚,只觉得眼前似有微风拂过。她将这句话小心翼翼地在本子上记下,不断用手指抚触着,眼眶竟不受控制地微微泛红了。

张玉彬渴求着学习,家里经济哪怕再窘迫,父母也会花掉大部分积蓄供她读书。能到曾家岩小学读书,能遇到这样温暖、博学的老师,满足了她当时最大的愿望。

邓红洁校长拜访张玉彬老人

张玉彬的国文不太好,最怕写作文。每次写作文的时候,她都不知道如何下笔。有一次,国文老师李澄波把她引到学校的花园,让她仔细观察不同花朵的颜色、外貌、形状、香味,张玉彬将这些要点一一记录在本子上,然后根据老师的提示,写了一篇作文《美丽的校园》。这篇作文写好后,李澄波又提了一些修改意见,让她一遍一遍地修改,最后终于成为一篇优秀的作文。李澄波还将这篇经过修改的作文作为样本,在课堂上念给同学们听。从那以后,张玉彬对国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的鼓励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她也因此喜欢上了国文。

当然,不只是李澄波老师一人,学校的所有老师对每个学生都是那么亲和友善,不论学生成绩好坏,也不论学生家境贫富。身边的同学们也都十分友好,无论是高年级的,还是低年级的,彼此都礼貌相待。到了放学的时候,老师们会挨个和学生握手告别,轮到张玉彬的时候,尽管她还有些害羞,但也装作大人的样子郑重其事地握了上去。

放学后,张玉彬顺着学校门口的石梯下到嘉陵江边,坐上了义渡船回江北。还是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那艘破破旧旧、带着白帆的小木船,不同的是江面风平浪静没了雾气,被夕阳映衬得格外漂亮。张玉彬心里更是欢喜,她回想着在学校里发生的一切,用胳膊支着摇摇晃晃的脑袋,迎着江面上微微吹拂的清风,眉眼弯弯地笑了起来,她从未想过连回忆都可以这样有趣!尽管那时每天这样往返非常辛苦,但张玉彬沉浸在老师们教授的知识海洋里,始终乐此不疲。

多年以后,张玉彬依然会想起嘉陵江边的那位摆渡人,将一船又一船的学生送到对岸,年复一年,从不停歇。

撰稿人:邓红洁、李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