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曾任曾家岩小学校长的陶绍忠创立的“学习互助小组”教学法,让很多学生受益匪浅。当时班里成立了“学习互助小组”,由班主任陶绍忠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何开文的学习成绩很好,他也因此成了“学习互助小组”中的“小小老师”。课堂上,有老师们兢兢业业地教学;课堂下,有学生们自由选择的“学习互助小组”。然而世事变幻无常,何开文在小学毕业后并没有进一步学习围棋,不过下围棋也成为伴随他一生的兴趣爱好。......
2023-08-31
20世纪30年代,张玉彬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教过书,外公是晚清进士,张玉彬在5岁左右就经常跟随母亲去私塾陪读。在她的记忆里,书香阵阵,墨香扑鼻,从小耳濡目染,使她养成了文静恬淡的气质。
在宜宾念了一段时间的私塾后,张玉彬随着父母来到了重庆,在一所不收费的小学——江北簸箕石的保国民办学校读了四年。张玉彬的父亲是私塾老师,对各个学校的情况比较了解。当时曾家岩小学的生源特别好,每年都要招生,教学质量又高,再加上江北当时没有高小,张玉彬的父亲希望能给张玉彬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于是让她报考了曾家岩小学。
1936年6月的一天,张玉彬正在家焦急地等待着考试的结果。天气闷热,令她更感惴惴不安。吃过午饭后,父亲从外面带回了好消息:她已经被曾家岩小学录取了!张玉彬激动得一下子站了起来,顿时觉得炎热消退,欢快得像只小鹿。张玉彬成功考入曾家岩小学,对全家来说都是件值得高兴的大事儿。那一天,父亲带着她去买了新的书包和其他学习用品,母亲也做了好几个菜来庆祝。
熬过了漫长的暑假,张玉彬终于等到了开学的日子。到了入学的那天,张玉彬将自己的新书包擦了又擦,学习用品也整理了一遍又一遍,早早地就出了门。大概早上七点,张玉彬就来到了嘉陵江边,坐上有白帆的小木船渡江。
江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慢慢向后推移着,伴随着飞溅的水花,小船终于乘风破浪来到了曾家岩下边的渡口。张玉彬下了船,向渡船师傅鞠躬道了谢。两鬓斑白的老人冲张玉彬摆摆手,算是回应,就又驾船向雾里隐去。当时坐这船是不要钱的,叫义渡,小船每天也就这样在大雾弥漫的江面上摇来摇去。
离开渡口后,张玉彬便步履不停地开始爬山,爬完山紧接着还有一段长长的石梯,一直连到曾家岩小学门口。上学的路途着实有些漫长。石梯两边有一些小吃的摊点,有卖冰糖葫芦的,有卖甜糕的,有卖枣泥的,临出门前母亲往她兜里揣了两毛钱,可她现在却没心思花了,放在往常,这可都是张玉彬爱吃的。眼瞧着离学校越来越近,她心里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兴奋。她想象过无数个未知的画面,憧憬着她高小的新生活,脚步不自觉地越来越轻、越来越快,不知不觉中已经来到了校门口。
邓红洁校长拜访张玉彬老人(前排左一)
迎接张玉彬的是一位30多岁的男老师,高高瘦瘦,戴着金丝眼镜,穿着米色衬衫、黑色长裤,衬衫领子扣得十分严谨。他冲张玉彬笑了笑,便招手让张玉彬过去。张玉彬慌慌张张地跑过去,没想到一紧张,脚下一滑,差点把脚崴了。老师赶紧走过去扶着她,急切地问她有没有受伤,张玉彬的脸顿时红得像猴屁股一样,只知道摇头。“没事就好,以后可得当心点。”老师轻声安抚道。
张玉彬点点头,怯生生地喊了一声“老师好”。
“你好,新同学!”老师微笑着,连手指也带着暖意。张玉彬望着老师的笑容,只觉得浑身暖洋洋的。到教室后她才知道,这位老师名叫李澄波,正是自己的班主任,教国文。
张玉彬来到曾家岩高小的第一堂课,便是由李澄波老师讲授的国文课。李老师讲课讲得非常好,字也写得漂亮,朗读课文时声音低沉有力极富磁性。张玉彬的脑海中始终记得李老师在黑板上书写“圣与贤,可驯致”的模样:阳光映在他的袖口,尘埃在空气中四处飘散,半黄半绿的树叶从窗户的缝隙中溜进来,在空中盘旋几圈,继而落在地上。那一刻张玉彬感到有些恍惚,只觉得眼前似有微风拂过。她将这句话小心翼翼地在本子上记下,不断用手指抚触着,眼眶竟不受控制地微微泛红了。
张玉彬渴求着学习,家里经济哪怕再窘迫,父母也会花掉大部分积蓄供她读书。能到曾家岩小学读书,能遇到这样温暖、博学的老师,满足了她当时最大的愿望。
邓红洁校长拜访张玉彬老人
张玉彬的国文不太好,最怕写作文。每次写作文的时候,她都不知道如何下笔。有一次,国文老师李澄波把她引到学校的花园,让她仔细观察不同花朵的颜色、外貌、形状、香味,张玉彬将这些要点一一记录在本子上,然后根据老师的提示,写了一篇作文《美丽的校园》。这篇作文写好后,李澄波又提了一些修改意见,让她一遍一遍地修改,最后终于成为一篇优秀的作文。李澄波还将这篇经过修改的作文作为样本,在课堂上念给同学们听。从那以后,张玉彬对国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的鼓励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她也因此喜欢上了国文。
当然,不只是李澄波老师一人,学校的所有老师对每个学生都是那么亲和友善,不论学生成绩好坏,也不论学生家境贫富。身边的同学们也都十分友好,无论是高年级的,还是低年级的,彼此都礼貌相待。到了放学的时候,老师们会挨个和学生握手告别,轮到张玉彬的时候,尽管她还有些害羞,但也装作大人的样子郑重其事地握了上去。
放学后,张玉彬顺着学校门口的石梯下到嘉陵江边,坐上了义渡船回江北。还是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那艘破破旧旧、带着白帆的小木船,不同的是江面风平浪静没了雾气,被夕阳映衬得格外漂亮。张玉彬心里更是欢喜,她回想着在学校里发生的一切,用胳膊支着摇摇晃晃的脑袋,迎着江面上微微吹拂的清风,眉眼弯弯地笑了起来,她从未想过连回忆都可以这样有趣!尽管那时每天这样往返非常辛苦,但张玉彬沉浸在老师们教授的知识海洋里,始终乐此不疲。
多年以后,张玉彬依然会想起嘉陵江边的那位摆渡人,将一船又一船的学生送到对岸,年复一年,从不停歇。
撰稿人:邓红洁、李开云
有关百年明诚路 曾家岩小学的故事的文章
尤其是曾任曾家岩小学校长的陶绍忠创立的“学习互助小组”教学法,让很多学生受益匪浅。当时班里成立了“学习互助小组”,由班主任陶绍忠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何开文的学习成绩很好,他也因此成了“学习互助小组”中的“小小老师”。课堂上,有老师们兢兢业业地教学;课堂下,有学生们自由选择的“学习互助小组”。然而世事变幻无常,何开文在小学毕业后并没有进一步学习围棋,不过下围棋也成为伴随他一生的兴趣爱好。......
2023-08-31
百年办学,筚路蓝缕,数次易名,几经沉浮;启蒙养正,栉风沐雨,薪火相传,春华秋实;明诚立人,岁月如歌,桃李芬芳,精彩华章。曾家岩小学的“明诚”精神体现为“启蒙养正明诚立人”的办学理念。百年明诚路,记载了数位明诚师生的故事,讲述了明诚师者对“启蒙养正”始终如一的追寻与践行,展现了明诚学生在逆境中成长与“学正做人”的细节。......
2023-08-31
陈学文既当爹又当妈,好不容易将儿子拉扯长大,谁知儿子成年之后竟然也突发疾病,不治身亡。但是让陈学文没有想到的是,学校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竟然给了他三万元补偿金。刚拿到这三万元钱不久,陈学文就被检查出患了不治之症,这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后来,陈显明校长把这三万元钱分成了三部分:一万元给了陈学文的一个亲戚,这个亲戚在陈学文生病期间,曾对他精心照料,也算是尽心尽力......
2023-08-31
看着大女儿生气的样子,邱正谋沉默了好一阵儿,无可奈何地笑了笑说:“这次确实是爸爸做得不好,女儿你消消气,原谅爸爸这一次。”邱正谋伸出手指刮了刮女儿的鼻子,欣慰地笑了。邱正谋对孩子们一向要求严格,不但对学生如此,在家里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1987年,邱正谋因肺部问题住进了医院,最后因很严重的气管炎离开人世,年仅63岁。......
2023-08-31
传播人道主义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1]我们办这张报纸有个意图,就是希望在宣传人道主义方面多做些工作。人道主义始终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的一面大旗,从残疾人事业开创时起,我们就一直高举这面旗帜,尽管有过风吹草动,还有过威胁,甚至牺牲,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对人道主义的追求。......
2024-09-04
天主堂主体建筑两边的修道院作为学校的教室使用。也正是在这一年,这栋由德国人修建的新建筑出现在了明诚中学内。它坐北朝南,二楼一底,楼宽23.3米,进深24.7米,楼高19.4米,建筑面积1 727平方米,大小厅室19间,成为明诚中学当时的办公室和医务室。这栋历经沧桑的建筑,无疑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2023-08-31
抓住教育的契机“我就不进去,就不进去,凭啥听你的?”对于一些问题学生,不要简单归类无药可救,只是暂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一旦发现合适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也许它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学期已连续请了一个半月的病假。小冯离开后,周老师马上向学校分管德育的主任汇报了情况,又向学校申请,抓住他想参赛这个契机,给他一个独奏的机会,以鼓励他的积极性。周老师立刻电话联系了小冯的妈妈。......
2023-08-31
“求真至善尚美”,是曾家岩小学的校训。在曾家岩小学工作过的一名平凡的炊事员,用自己近四十年的工作经历为这一校训做出了完美的诠释。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平凡人的真善美往往给人更多的感动。妻子走后,陈学文没有再娶,独自一人精心抚养儿子。这是陈学文生前说过的话,日本学者黑田鹏信曾说:“真善美,即人间理想。”陈学文的经历,就是这样一个在平凡的人生中寻求真善美的过程。......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