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之所以能够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蓬勃发展,广泛吸收其他各家学说是一个重要原因,王安石的学术就体现了这一特点。王安石思想中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对我国理论思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司马光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是对“中和”及“格物致知”的阐发。在宋学发展过程中,苏氏蜀学派以其独有的特色占据着一席之地。[10]蜀学在苏轼、苏辙的推动下得以继续发展。......
2023-08-19
宋学的产生和演变,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也受到其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唐宋之际,正值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变革时期,农业、手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带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在土地所有制当中,经济因素逐渐增多,政治特权因素地位下降,私有个体经济的发展也有了较大的空间和自由。经济领域的发展带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出现了新的土地占有制度和租佃契约关系,人身依附关系显著缓和;士族门阀的势力消失殆尽,庶族地主上升,统治集团内部各阶层的关系也有所调整。这些因素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竞争,给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促使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发生变化。人们个体自由意识加强,思想上受到的束缚相对减轻,文化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口,为新思想、新学风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宋王朝建立后,为避免分裂割据、篡位夺权的局面再现,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国策,奠定了终宋三百年“右文”的政治取向。为重振唐末五代以来被严重破坏的纲常伦理,统治阶层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力求创造一种新学说,使之更加富于思辨色彩,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以稳固新的统治秩序,这实际上也是宋学产生、发展的动因之一。强烈的经世取向促使儒学向通经致用转变,成为宋学的重要特色,也是其得以保持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在宋学的创始、发展阶段,宋儒坚持把学术探索应用于社会实践,努力实现“内圣外王之道”,涌现出诸多流派,使得宋代学术异彩纷呈,成为继先秦哲学以后的又一高峰。南宋以后,学术与实践之间日益脱节,宋学也就逐步衰落,沦为“道德性命”的空谈。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于社会科学的进步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已是学界所公认的不刊之论。两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个高峰,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这不能不对宋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举例言之,“明于庶物”,也就是对自然世界进行观察研究,是二程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从“天地变化”“名山大川何以能兴云致雨”到“钻木取火”“陨霜不杀叶”的原理,二程都有所论述。从对这些自然现象的分析中,二程提出“一物须有一理”的命题,并得出“万物皆有理”的结论,于是“理”就游离出来,成了千差万别的万物的共性。以此为基础,再吸收佛教华严宗的“理事说”,他们提出“天下只有一个理”的命题,“理”就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时空限制而永恒存在的精神本体,即“天理”。由此可知,二程构筑的“理本论”体系,正是从研究自然现象开始的,自然科学对于宋学的影响也通过这一事例得以显现。实际上,宋代许多著名哲学家如邵雍、张载、朱熹等,都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这种现象反映了自然科学对人文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大为兴盛,隐然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儒家思想鼎足而立,并在长期的互相争斗过程中呈现出渐趋融合之势,奠定了此后中国哲学思想领域以儒家为主体,出入佛老的格局。晚唐五代以降,儒家学者为重振儒家学说,挽回其逐渐落后于佛老的颓势,致力于援佛、道入儒的工作,其结果就是三教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至宋终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儒、释、道三教的融合,是宋代学术的思想渊源,宋代理学的先驱之一程颐在《明道先生行状》中总结程颢的学术:“先生为学,……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2]清晰地指出程颢的学术是儒释道三家融合的产物。出入佛老、返诸六经,这实际上也是诸多宋代哲学家共同的求学之路。宋儒于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原则坚守不变,又在义理和心性修养方面摄取了佛道两家的一些学说,弥补了自身在抽象思辨和逻辑推理方面的不足,参考释老两家的哲学命题和范畴,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学术体系。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起,儒家学说便奠定了其独尊的地位,此后儒者解经,特重章句训诂,而于经之要旨则墨守师说,不能有所发明。这种故步自封的做法限制了学术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汉学逐渐丧失了生命力。自中唐起,个别学者对经义本身提出疑问,渐开疑经之风,至宋仁宗时,终于形成一股疑古思潮,学者破陈除旧,不再迷信古代经典,而是以怀疑的观点对前人之说加以审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摆脱章句之学的束缚,注重经学义理,争立新说,范仲淹、欧阳修、宋初三先生等人成为这场风潮中的先行者。南宋陆游关注到庆历前后学风的改变,“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3]。这种反对泥古、立意创新的新学风体现了宋学的风骨,成为新儒学兴起的标志。
有关追宋:细说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的文章
宋学之所以能够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蓬勃发展,广泛吸收其他各家学说是一个重要原因,王安石的学术就体现了这一特点。王安石思想中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对我国理论思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司马光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是对“中和”及“格物致知”的阐发。在宋学发展过程中,苏氏蜀学派以其独有的特色占据着一席之地。[10]蜀学在苏轼、苏辙的推动下得以继续发展。......
2023-08-19
胡瑗、孙复和石介被称作“宋初三先生”,他们开宋代学术的先河,是宋学的先驱。比较而言,石介的思想较胡瑗、孙复更具有明显的理学色彩。在宋学创兴的过程中,范仲淹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是宋学建立阶段的核心人物。[8]《宋史·范仲淹传》称“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充分肯定了范仲淹作为宋学建立阶段的带头人的地位与作用。......
2023-08-19
在这种情况下,贵金属白银的货币化倾向日益增强,使用数量较前代大为增加,使用范围也显著扩大。国家财政支出使用白银的数量一直在增长。具体而言,白银的用途主要有两大项:一是赏赐,二是军费。南宋军费中的白银主要用于支给兵券,也就是军士俸饷,兵券用银、钱、会子按比例发放,根据乾道八年枢密院所定诸军支给之例,白银所占比重为30%~40%。宋代白银形制最普通的是铤形。......
2023-08-19
虽然修史颇多,但他最重要的史学著作还要数《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长编》成书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南宋末年,杨仲良据《长编》编成《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亦有残缺,其中徽宗朝二十八卷、钦宗朝六卷,正可补长编之缺。......
2023-08-19
《三朝北盟会编》是记录宋与辽、金政权交涉、和战的一部史书。《三朝北盟会编》的作者是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按时间顺序编排材料,在每事之前又加入类似于标题的提纲,后附有关资料,实际上是在按年编排的同时又以事分类,兼备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的特征。《三朝北盟会编》广泛收集了当时官方和私人有关宋金关系的言论和记述。《三朝北盟会编》所征引的大多数著作的原本今天已经失传。......
2023-08-19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共二百卷,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专记宋高宗一朝三十六年史事。《四库提要》称其书“宏博而有典要”,“文虽繁而不病其冗,论虽歧而不病其杂。在宋人诸野史中,最足以资考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曾在理宗年间于扬州刊行,但由于卷帙过大流传不便,元代修《宋史》时未能访到。明初,文渊阁一部藏书被收入《永乐大典》,此后原书散佚。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重定卷次,仍分为二百卷。......
2023-08-19
考异是指考订诸书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求得事实的真相。后人在考异方面的成就,多受司马光的影响。纠谬是针对他人所撰史书指出其记载失实之处,代表作有吴缜的《新唐书纠谬》和《五代史记纂误》。宋人对前史的刊误集中于《汉书》和《后汉书》。考异、纠谬、刊误都属于对史书、史实的考证,而提及考史,不能忽略王应麟的《困学纪闻》。......
2023-08-19
伪书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其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根据前人的研究总结,伪书的产生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1.尚古观念而产生的伪书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厚古薄今、迷信古人、崇拜圣贤的心态,所以一些人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便采用托古的方法。此乃盗用亡佚古书之名而产生的内容真伪混杂的伪书。......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