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追宋:古典中国黄金时代

追宋:古典中国黄金时代

【摘要】:虽然修史颇多,但他最重要的史学著作还要数《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长编》成书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南宋末年,杨仲良据《长编》编成《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亦有残缺,其中徽宗朝二十八卷、钦宗朝六卷,正可补长编之缺。

李焘(1115—1184),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李焘仕宦生涯中很长时间都在从事修史工作。他曾撰神、哲、徽、钦《四朝史稿》五十卷;与洪迈同撰《四朝国史》三百五十卷,其中诸志二百卷多出李焘之手;与吕祖谦重修《徽宗实录》二百卷、《考异》二十五卷、《目录》二十五卷。虽然修史颇多,但他最重要的史学著作还要数《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才编成《长编》(即《续资治通鉴长编》)这一编年体史书,他采用司马光修《通鉴》时所用的长编体裁,遵循“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秉承“使众说咸会于一”的修书宗旨,专记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史事。李焘以一己之力完成这一鸿篇巨制,用力甚勤,“精力几尽此书”[28],在成书的第二年便病逝,享年七十岁。《宋史·李焘传》引张栻之语称赞李焘:“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生死文字间。”[29]这是对其一生做出的恰当的评价。

李焘在编纂《长编》的过程中,充分占有资料,以实录、国史为主要依据,参以时政记、日历、会要、宝训、御集等各种官方文书,并尽量利用野史、奏议、文集、笔记、家谱、行状、志铭等私人著述,以便考证异同,定其疑谬。叙事翔实是《长编》的突出特点,李焘用正文表述自己的见解,用注文列出不同记载并加以考订,这样不仅能保存大量的宋代史料,而且在考订异同中的见解也比较客观。如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记载,李焘本人喜欢王安石的学术,在政治上反对变法,但在《长编》中除采用司马光、文彦博等反对派的记录外,也保存了王安石《熙宁奏对日录》等变法派的说法,使后人能够全面地了解这一段历史。这体现了李焘的史识,也是李焘在史学上的极大贡献。

李焘《长编》成书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宋孝宗称许其书“无愧司马迁[30],周必大称赞《长编》在考证异同方面“罕见其比”,叶适将其推许为继《春秋》之后第一史书。朱熹在教导弟子时说:“若欲看本朝事,当看《长编》。若精力不及,其次则当看《国纪》。《国纪》只有《长编》十分之二耳。”[31]清代学者朱彝尊写道:“宋儒史学,以文简(李焘)为第一,盖自司马君实、欧阳永叔书成,犹有非之者,独文简免于讥驳。”[32]他认为李焘的史学成就超过了司马光、欧阳修,名列宋代第一。

《长编》原书达九百八十卷,元明以来已无足本流传,现行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共五百二十卷,尚缺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至神宗熙宁三年(1070)三月、哲宗元祐八年(1093)七月至绍圣四年(1097)三月、元符三年(1100)二月至十二月及徽、钦两朝史事。南宋末年,杨仲良据《长编》编成《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亦有残缺,其中徽宗朝二十八卷、钦宗朝六卷,正可补长编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