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傩祭的“还愿戏”形态成为特色,《孟姜女》傩戏即是一例。又如清同治六年版《通城县志》载:“三春之月,迎傩神演戏,谓之‘还香火’。”可见在清中晚期以后,湖南省境内较多出现“还傩愿”民间祭仪状况以及伴随的“演傩神戏”活动,而“傩神戏”的重要剧目就是《孟姜女》。又因为西南地区多为中部地区的移民,特别是明代军屯文化影响,贵州安顺地戏就是这类傩戏的典型。......
2023-08-11
傩本质为“礼”,表征为“戏”,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歌舞演故事”类的戏曲,宋朱熹说:“傩虽古礼,然近于戏。”见地切中要害。
对于“傩”之“戏”表征,学者有较多见解。
清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序》云:“盖以涂面狂歌,借以驱疫,虽非演戏,而戏即肇端于傩与歌斯二者。”[9]其中言及“涂面狂歌”的戏曲“脸谱”与“说唱”特征。
马尊匏《戏源》云:“然则今之戏剧由合歌舞而附以方相氏之职。所以者何?古者歌舞用于祭享为多,后世民间歌舞辄于农隙及春秋报赛集乐于社,时傩亦往于社行之,遂浸淫而流为今日之戏剧矣。”[10]提出“方相氏”的表演具有“歌舞”特质、“时傩”融入“社”祭而“浸淫”流变为“今日之戏剧”的观点。
常任侠认为:“古代的《大傩》,入墓先柩,以戈击四壁,驰方良,为丧家乐的起源,俑与傀儡,一言其踊跃机动,一言其形状雄武,意皆为勇。以勇士驱祟,谓葬,作为木偶、土偶,是为木偶戏的所始。”[11]将“丧家乐”、“木偶戏”纳入“傩戏”表征范畴。
日本学者田仲一成先生说:“如今,中国戏剧基本上从祭祀性戏剧的时代发展到文艺性戏剧的时代。在全国地方戏剧任何朴素的演出里,几乎都看不到原始祭祀里以巫术为主的面具戏。但是1980年代后半期,长江中游地区出现了戴面具的巫术性舞蹈,就是为了赶走瘟疫鬼邪的仪式,叫做傩舞、傩戏。……从法术系统的仪式之中产生出傩戏,这后来发展为武戏。”[12]田氏将“面具戏”作为傩戏的重要表征,值得肯定,但他说“在全国地方戏剧任何朴素的演出里,几乎都看不到原始祭祀里以巫术为主的面具戏”等言论,值得商榷,不知是否包括江西省广昌县遗存的“孟戏”(地方民俗称演孟姜女故事的戏曲)?“孟戏”作为地方戏之“旰河高腔”戏,仍保存着戴面具表演“三元将军”的习俗,详见拙著《孟戏》[13]。
庹修明先生说:“傩戏脱胎于古老的傩祭活动,其初始形式是傩祭仪式中请神驱鬼逐疫内容的戏剧化,傩戏是由傩祭、傩歌舞发展而成的。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巫、道、儒、释文化内容的历史、生活事件,以及戏曲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使傩戏有了今天的丰富内涵与形式。”[14]庹氏的傩戏观以傩祭为本质、以傩歌舞为表征,也是立足田野调查为基础、类同曲氏观点。
叶长海先生说:“傩的表演,是一种逐鬼除疫的宗教仪式。……傩的表演作为一种雏形宗教剧,在后来的发展中,有了音乐和歌唱,并被彻底戏剧化了,成为中国戏剧中影响最大、持续最久的宗教剧种类的代表。”[15]将“傩”初始的“表演”视为“雏形宗教剧”的重要特征,且认为在吸收“音乐和歌唱”之后被“彻底戏剧化了”,因此认为傩戏可分为“雏形宗教剧”(简单的傩表演)、“彻底戏剧化”(歌舞演故事的综合表演体系)等两个阶段。
康保成先生说:“宋代的朱熹说过:‘傩虽古礼而近于戏’(《论语集注》)。清人杨静亭《都门纪略》谓‘戏肇端于傩与歌斯二者之间’。王国维提出我国戏剧‘自巫、优二者出’,并指出上古驱傩之方相氏黄金四目为‘面具之始’。张庚等主编的《通史》说:傩舞‘对后来农村歌舞、戏曲的影响很深’。然而,傩戏真正被发现并受到重视,是在近十几年。”[16]康氏在综合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将傩的“面具”、“娱乐”、“歌舞”、“巫优”等视为傩戏的重要表征。
陈梦家认为:“方相氏又为汉乐府之象人”,“《周礼方相氏》之狂夫四人即象人四人,亦即《东京赋》《续汉书》之侲”,“而侲者,乃倡也”[17]。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周礼方相氏之“傩”具有戏剧装扮的特质,肯定汉代的“象人”、“侲子”是傩戏的主角等。
综合上述学界重要观点:傩戏的本质为礼,内涵为驱疫逐祟,表征呈现为面具装扮、巫教仪式、巫优歌舞表演、武功演示等。
又据曲六乙先生田野调查考证,“中国的傩戏多见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原注:黄河流域的傩戏,目前集中在山西。雁北地区有赛戏,晋东南有队戏,晋西南有锣鼓杂戏;跳戏则活跃于黄河两岸(包括陕西部分地区)。冀西也有赛戏、队戏。均属吟诵体傩戏。宁夏和西北、新疆地区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不崇尚偶像祭祀鬼神,所以这些民族没有产生傩戏的宗教基础。西南地区的藏族、门巴族,远古时信仰苯教,后来信仰佛教,曾产生本民族的傩戏。]属于傩戏系统的剧种,就目前所知,约有二三十个。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汉、壮、侗、苗、土家、彝、仡佬、藏、门巴、蒙古等族都有自己的傩戏。侗族傩戏叫‘冬冬推’或师道戏;壮族的叫师公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叫傩堂或傩愿戏;门巴族的叫门巴戏。汉族在不同省份、不同地区,分别叫傩戏、傩堂戏、傩愿戏、端公戏、师道戏、打城戏、坛灯戏、鬼脸壳戏、孟戏、目莲戏、僮子戏、土地戏、神戏、地戏、关索戏、杀戏。”[18]则曲氏将“傩戏”范畴延伸至民俗祭祀表演的各个方面,认为“傩戏”的重要表征是“吟诵体”。由于中国傩戏学会的权威性,则曲氏观点影响至当代学界对“傩戏”形态的基本界定,“傩戏”概念已被扩大化和泛化。
综上,“傩戏”在原始巫教仪式活动中即呈现出“装扮”与“表演”两种本质特征;在周礼“时傩”中已有专业表演者(方相氏)的模拟“歌(拟狂)舞(拟兽)”表演,且有潜在的神话故事(祖先事迹/梦幻故事)底蕴伴随;在现当代全国田野调查的傩戏资源中,黄河中与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已呈现出多种类型的戏剧形态,其中以“吟诵体”傩戏占多数。
有关中国傩戏史的文章
清朝傩祭的“还愿戏”形态成为特色,《孟姜女》傩戏即是一例。又如清同治六年版《通城县志》载:“三春之月,迎傩神演戏,谓之‘还香火’。”可见在清中晚期以后,湖南省境内较多出现“还傩愿”民间祭仪状况以及伴随的“演傩神戏”活动,而“傩神戏”的重要剧目就是《孟姜女》。又因为西南地区多为中部地区的移民,特别是明代军屯文化影响,贵州安顺地戏就是这类傩戏的典型。......
2023-08-11
《孟姜女》傩戏单本流传,内容多以“滴血寻夫”、“哭倒长城”、“姜女下池”等题材为主。湖南醴陵、安徽贵池、湖北恩施的孟姜女傩戏多见单本戏“姜女下池”。[37]例一:湖北鹤峰县白果乡龚伦美艺人口述“姜女下池”单本傩戏。......
2023-08-11
傩、傩舞、傩戏、傩祭、傩仪、傩礼等概念在学界未见定论,相当大程度上呈现出模糊状态。[5]提出“傩戏”为宗教歌舞剧的概念,它不同于传统的戏曲形态。“二、傩戏汇蓄和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三、面具是傩戏艺术的重要手段。”“四、早期傩戏的演职员多由巫师们兼任。”“五、宗教是傩戏的母体。”曲氏的“傩戏”概念,是站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并综合西方戏剧美学观而形成的。......
2023-08-11
陕西境内的傩戏,在清及近代以“社火”歌舞表演小戏为主。[25]因此,从传承上来看,陕西境内傩戏具有鲜明的社赛特色。陕西境内傩戏,多在冬腊新春演出,一般连续四天,少则几个庄子群体参加,多则三四十个村社共同举行。陕西傩戏一个较具代表性的小戏节目《斩旱魃》,在各地的表演也略显不同:西乡一带的坛戏《斩旱魃》,例于正月十三与暑季旱天舞雩祈雨时演出。......
2023-08-11
“占梦”的“时傩”活动,最早见于《周礼》记载。有关“占梦”参与周礼的“傩”活动的研究,黎国韬沿袭胡新生先生的观点而阐释说:“占梦一职在季冬舍萌赠梦,令始傩,可见参与了季冬大傩。舍萌即释菜,与礼先师有关。”因此,重新解读《周礼》的“占梦”及“遂令始傩驱疫”内涵,对于研究“梦”与“傩”的关系以及傩戏的源流等,具有与“方相氏”文献记录同等重要的史学意义。......
2023-08-11
海南黎族傩戏研究,或因为人文历史和地理因素等原因,较少见于傩戏研究学术会议交流视野。海南黎族傩戏起源何时,已很难考证。作为百越文明范畴,汉代以来民俗信鬼、崇尚鸡卜,此可视为海南黎族傩戏渊源的一部分。[86]也就是说,海南黎族傩戏来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南或东南沿海地区。......
2023-08-11
海南黎族傩歌,与西南地区、中部地区的“端公”斋醮类傩歌大略相同,只是渗入黎族民俗山歌、琼剧说唱等独特的风俗特色,是黎族傩歌的独一无二的风采。[87]则海南黎族傩戏的说唱体系语言特色可见一斑。[88]则海南黎族傩戏与马来半岛民族的相关傩戏之间,也应该是具有“血缘的双向互融”,值得深入研讨。......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