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境内的傩戏,在清及近代以“社火”歌舞表演小戏为主。[25]因此,从传承上来看,陕西境内傩戏具有鲜明的社赛特色。陕西境内傩戏,多在冬腊新春演出,一般连续四天,少则几个庄子群体参加,多则三四十个村社共同举行。陕西傩戏一个较具代表性的小戏节目《斩旱魃》,在各地的表演也略显不同:西乡一带的坛戏《斩旱魃》,例于正月十三与暑季旱天舞雩祈雨时演出。......
2025-09-29
海南黎族傩戏研究,或因为人文历史和地理因素等原因,较少见于傩戏研究学术会议交流视野。海南黎族傩戏起源何时,已很难考证。作为百越文明范畴,汉代以来民俗信鬼、崇尚鸡卜,此可视为海南黎族傩戏渊源的一部分。
就海南黎族族源来看,有南来说、北来说及多源说三种观点,主要聚居地分布在三亚、五指山、琼中、保亭、陵水、乐东、白沙、昌江、东方等市县区域。两宋以后多见历史名人遭贬谪至海南,苏轼即是一例代表人物,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再加上受贬谪的历代文人涉及傩礼传播的客观条件不具备,因此,目前没有文献或文物信息能直接或间接证明海南黎族傩戏有源于周礼体系大傩仪的说法。就海南黎族信仰中对自然精灵和“祖先鬼”的崇拜的事实来看,黎族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保存着原始巫祭的某些信息,据寿佳琦先生考证说:“在黎族人民的幻想中,鬼还没有同神灵区分开,鬼是没有实体的,是人格化的。它可以同自然界的天、地、水、火、风、土、动物、植物等一切结合,可以从中孕育,也可以藏身其中。甚至,黎族人的祖先在逝去后也,可以成为与天地同化,化身成为精灵,保佑族人或带给族人以灾祸。”[84]黎族人巫祭仪礼中的“祖先鬼”与“天”融合一体,崇尚自然多神的观念等,则与殷周傩礼的背景与观念竟然一致,如裘锡圭先生说:“殷周统治者都认为他们死去的先人是在天上的,是在上帝左右的。”[85]殷商的“祖先灵魂”与“天”是一体的,因此,黎族傩戏在一定程度上遗存有类似上古傩祭的某种因素。
据海南黎族学者高泽强说:“‘傩’很可能是在明末特别是清代进入海南岛,分两条道进入,一条为川、黔、桂、琼,一条是浙、闽、粤、琼。‘傩’进入海南岛后,先在的汉族聚居区传播,后又逐渐传入黎族地区。”[86]也就是说,海南黎族傩戏来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南或东南沿海地区。(https://www.chuimin.cn)
从高泽强先生的田野调查可知,黎族民间的傩面具,最初是木刻制品,后改用树皮、槟榔包衣制作,又有用百皮纸制品。在黎族民众的灵魂信仰中,村寨灾难与民众疾病等是妖魔作祟的结果,这些妖魔中最厉害的有“疫疠鬼”、“瘴疠鬼”、“五刀鬼”、“闹家鬼”等,“瘴疠鬼”是自然界最凶恶的妖精所变,专门窜入村寨作祟招致瘟疫;“五刀鬼”、“闹家鬼”是那些落树、溺水、雷劈、枪伤、吊颈等死于非命的孤魂野鬼所变,往往在人家中作祟致民生病。比较一下其他地区的傩祭所驱之祟,这些正是从两晋以来傩祭所驱逐的“强死鬼”体系范畴。驱逐作祟的妖魔就需要请“道公”来降神查鬼,在查清楚属于哪一种厉鬼作怪之后,再演跳傩舞进行驱逐以保村寨和家族平安。
相关文章
陕西境内的傩戏,在清及近代以“社火”歌舞表演小戏为主。[25]因此,从传承上来看,陕西境内傩戏具有鲜明的社赛特色。陕西境内傩戏,多在冬腊新春演出,一般连续四天,少则几个庄子群体参加,多则三四十个村社共同举行。陕西傩戏一个较具代表性的小戏节目《斩旱魃》,在各地的表演也略显不同:西乡一带的坛戏《斩旱魃》,例于正月十三与暑季旱天舞雩祈雨时演出。......
2025-09-29
四川成都地区把巫师庆坛演戏称“端公戏”,蜀俗信鬼好巫,清及近代尤甚,其唱腔和伴奏称[端公腔]和“端公锣鼓”。成都端公傩戏的角色以“鬼神”居多,在开始的“礼请”迎神戏之中,保存有“青蛙”、“白鹤”等动物神灵角色表演。成都端公傩戏声腔,融合了民间小调和灯调的因素。因此,成都端公傩戏与川剧之间有相互渗入与借鉴的机制,促进地方地曲的多元性融合和发展。......
2025-09-29
“占梦”的“时傩”活动,最早见于《周礼》记载。有关“占梦”参与周礼的“傩”活动的研究,黎国韬沿袭胡新生先生的观点而阐释说:“占梦一职在季冬舍萌赠梦,令始傩,可见参与了季冬大傩。舍萌即释菜,与礼先师有关。”因此,重新解读《周礼》的“占梦”及“遂令始傩驱疫”内涵,对于研究“梦”与“傩”的关系以及傩戏的源流等,具有与“方相氏”文献记录同等重要的史学意义。......
2025-09-29
夏朝傩乐礼器的考古发现及沿革,据目前考古发现来看,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为主。则“瞽鼓”与“击石拊石”均在夏之礼乐之列。夏朝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礼乐变革随之迅猛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专职的音乐奴隶和乐官”的出现,而《韶》、《九歌》等综合乐舞形态的出现足以表现夏代礼乐制度的成熟。应该看到的是,周礼傩乐传承着夏人礼乐还远不止这些。......
2025-09-29
[11]将“丧家乐”、“木偶戏”纳入“傩戏”表征范畴。[14]庹氏的傩戏观以傩祭为本质、以傩歌舞为表征,也是立足田野调查为基础、类同曲氏观点。综合上述学界重要观点:傩戏的本质为礼,内涵为驱疫逐祟,表征呈现为面具装扮、巫教仪式、巫优歌舞表演、武功演示等。[18]则曲氏将“傩戏”范畴延伸至民俗祭祀表演的各个方面,认为“傩戏”的重要表征是“吟诵体”。......
2025-09-29
孟姜女傩戏全本,较好保存在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境乡村中。此时太白金星告知孟姜女,她本是仙人坠落凡尘,遂指引其回归仙府。此剧多以傩腔演唱,唱词均为三、三、七字齐言体。因此将这两本孟戏列为傩戏范畴,符合傩戏的内涵与外延。共上、下两本,由该村艺人曾国梁提供手抄本。......
2025-09-29
“傩百戏”是本书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由秦汉角抵戏演变而来,在汉代宫廷大傩仪中,用于表现驱疫逐祟的直观效果,而借用百戏表演形态的幻术、特技、假形等进行生动演绎“索室驱疫”内涵的表演节目。它与傩祭紧密关联一体,是傩礼程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娱神乐人的方式借以表达驱疫逐祟的意义。“傩百戏”的本质是展示武功,承续周礼的讲武精神,艺术形式多以夸饰、特技、幻影、假形等呈现。......
2025-09-29
清朝傩祭的“还愿戏”形态成为特色,《孟姜女》傩戏即是一例。又如清同治六年版《通城县志》载:“三春之月,迎傩神演戏,谓之‘还香火’。”可见在清中晚期以后,湖南省境内较多出现“还傩愿”民间祭仪状况以及伴随的“演傩神戏”活动,而“傩神戏”的重要剧目就是《孟姜女》。又因为西南地区多为中部地区的移民,特别是明代军屯文化影响,贵州安顺地戏就是这类傩戏的典型。......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