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始终将针对傩戏面具的研究作为傩戏研究的整体性框架的构成要素之一加以考虑的。稍后的动荡岁月使相关研究工作陷入停滞,部分民间艺人隐藏或销毁了一部分傩戏面具,更成为傩戏面具研究的重大损失。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逐渐从以傩舞为中心转向以傩戏为中心,使得傩仪、傩戏面具等在过去的研究中被忽视的研究对象逐渐受到重视。......
2025-09-29
傩、傩舞、傩戏、傩祭、傩仪、傩礼等概念在学界未见定论,相当大程度上呈现出模糊状态。笔者的基本观点为:傩是礼的产物,“傩礼”的称谓最为准确。而傩礼的初始表现表态中,包括有面具装扮、拟兽表演、祖先神灵故事、巫优狂言说唱(呼喊)等一系列戏曲本质因素,也有一定的演剧虚拟空间(堂室)等,可见,傩礼具有强烈的戏剧色彩,如朱狄先生言:“古代的傩舞,其戏剧色彩则更为强烈。”[1]宋朱熹言“傩虽古礼,然近于戏”,其言最为切中要义。本文的“傩戏”概念即基石于此。
最早将“傩”与“戏”两字关联一体,见北宋仁宗年间冯山(?—1094)的《丁卯除夜》诗:“庭罢驱傩戏,门收爆竹盘。”[2]“傩戏”一词首次在北宋时代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汉唐宫廷大傩仪发展演变与转型的结果。两宋时代的“傩”与“腊(蜡)”已全面融合,“傩蜡”风俗成为岁末除夜行“傩礼”的代名词,“傩礼”被史家“直以戏视之”。[3]说明宋代傩礼的本质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戏”的娱乐性成为第一要性。
学界阐述“傩戏”的概念,如薛若邻先生在为《傩戏·中国戏曲之活化石——全国首届傩戏研讨会论文集》所作的序中论述:“傩戏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涵盖的内容也很宽广。但是,比较系统地、深入地对它进行研究,还是最近几十年间的事情……远古的宗教是巫教。巫在那个时代是很威风的,她们被认为是太阳神的神使,身穿红色的裙子象征太阳,其职能是驱鬼逐疫、消灾纳吉,这种职能又通常是用歌舞表现的,所以自春秋以来巫舞很盛行,巫舞又与傩祭结合而演变为傩舞。傩舞的不断积累、完善和发展,在与戏曲接近和吸收的过程中,形成了傩戏。”[4]他首次提出“傩戏”与“太阳神”的渊源关系,并对“傩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提出基本的界定主张,其中把“傩戏”视为“傩舞”基础上的发展形态,是在“与戏曲接近和吸收的过程中”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在宋金元戏剧形成以前称“傩舞”,之后在不断“接近与吸收”过程中,才渐变为“傩戏”。可见,薛氏的“傩戏”概念是基于王国维“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观,为传统戏曲观的衍化。
与薛氏观点不同的,是中国傩戏学会原会长曲六乙先生的观点:“傩戏的起源与产生,不同于南宋戏文和元杂剧,也不同于参军戏、滑稽戏,甚至不同于一般的歌舞剧,而是宗教歌舞剧型。它直接脱胎于傩的宗教仪式活动之中。”[5]提出“傩戏”为宗教歌舞剧的概念,它不同于传统的戏曲形态。“作为宗教与艺术长期混合的产物,傩和傩戏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文化交流史和戏剧发生学等相当广泛的学科。我认为,现在在我国建立傩戏学,具备着可能比任何国家都充分、优越的条件。傩戏学,应当是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它处于上述各学科交叉的焦点上。”[6]曲六乙先生提出建立“傩戏学”的主张,且对傩戏所涉及领域进行综合归纳,归纳出“傩戏”的五大基本特征:“一、傩戏是多种宗教文化的混合产物。”“二、傩戏汇蓄和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三、面具是傩戏艺术的重要手段。”“四、早期傩戏的演职员多由巫师们兼任。”“五、宗教是傩戏的母体。”[7]并对“傩戏”的内在规律及喜剧内涵特质等进行阐述:“在上述各民族傩的祭祀活动中,可以归纳出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律:祭坛、请神→请来的神灵兼有戏剧人物身份,表演一些滑稽小戏→与祭祀无关或关联不大的戏或连台本戏→与祭祀有关的小戏(有的则带有武打成分)。这在各地区、各民族中不谋而合的共同特征说明,傩戏或傩戏型的戏剧,正是广大群众在观摩祭祀过程中,出于欣赏娱乐性、喜剧性都很强的故事表演节目的要求,才促使巫师们在娱神而后娱人的表演中逐渐演变、完成的。在我国傩戏中首先出现喜剧,东西方这种不谋而合,似乎也显示了产生喜剧的某种规律。”[8]综合曲氏的“傩戏”观,可以看出他的学术主张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戏曲观念,而把“傩戏”视为“宗教仪式”的产物,体现出“喜剧”的本质特征。曲氏的“傩戏”概念,是站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并综合西方戏剧美学观而形成的。(https://www.chuimin.cn)
笔者主张的“傩戏”概念,既要体现出“傩礼”初始的戏曲因素,又要考量“傩礼”在历代朝野的演变形态,且要着眼于现存傩戏的田野发展状貌等。因此,笔者观点:“傩戏”的本质为“礼”,是以巫优“吟诵”为代言、伴随“拟兽形”乐舞、以驱逐作祟“祖先鬼魂(梦魂)”背后的巫术力量为虚拟或程式表演形态、以“安抚”与“禳除”两类手段为祭仪形式,是在夏殷周国家礼乐体制中形成的、初始以皇室祭天为核心、后结合百戏技艺而演变成宫廷祭祀仪式的表演综合体,进而与戏曲不断融合,最后演变成宗教祭祀剧。
简而言之,“傩戏”是驱疫逐祟的各类“戏礼”形态的总和。
具体而言,“傩戏”是在原始“日祭”仪式中孕育的、经夏商周国家礼制吸收与规范而形成的“戏礼”,在历代宫廷作为重大仪式活动的表演过程中,又不断受到各类民俗歌舞乐技(包括巫术与方术)的渗入,且混融了与之类似表演形态的各类祭典内涵包括蜡(腊)祭、百戏、佛道斋醮消灾法会、社祭等,是在上述基础上不断积淀而渐次形成的一种综合艺术的混融体。它在不同的时代呈现不同的内涵与风貌特征,在先秦时代主要呈现为拟兽表演的禳除作祟祖先魂灵的戏礼形式;在汉唐时代主要呈现为拟兽表演的传统程式基础上、向仙道乐技化延伸的“傩百戏”形态;在宋元明清及近代主要呈现为傩堂戏、社戏等形态;在现当代主要呈现为与各地方戏相结合而形成的傩腔祭仪戏剧形态等。
相关文章
学术界始终将针对傩戏面具的研究作为傩戏研究的整体性框架的构成要素之一加以考虑的。稍后的动荡岁月使相关研究工作陷入停滞,部分民间艺人隐藏或销毁了一部分傩戏面具,更成为傩戏面具研究的重大损失。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逐渐从以傩舞为中心转向以傩戏为中心,使得傩仪、傩戏面具等在过去的研究中被忽视的研究对象逐渐受到重视。......
2025-09-29
恩施傩戏面具不仅具有原始风格的一面,也具有写实风格的一面。傩戏面具的写实风格主要是指面具自身的特定,即它以傩戏的发展、演变和传承作为存续的基础。总的来说,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的傩戏面具的写实风格的形成主要基于下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各地方的民间宗教活动,以及当地的地方性巫术活动。而恩施傩戏面具写实风格的具体呈现方式则要结合本地的傩戏面具,作有针对性的考察。以恩施傩戏面具中的傩公、傩母为例。......
2025-09-29
恩施傩戏从“傩仪”发展到“傩戏”阶段,已经具备了王国维之“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的戏剧四要素,其戏剧性的傩戏表演主要体现在红土、鹤峰“傩愿戏”以及三岔改创编的部分新傩戏剧目中。相较于以宗教性祭祀表演为主的三岔“傩坛戏”,其表演特点主要有四:其一,“戏多祭少”。如改编了戏剧性更强的《祭猪》《大开山》《傩祭》等几出新傩戏。......
2025-09-29
而傩戏面具则全然不同。恩施地区傩戏面具的基本功能与我国其他地区傩戏的状况大致相同,但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娱乐并非恩施傩戏的首要功能,它主要是端公等主持傩祭的相关人士根据本家的要求举行傩祭活动时酬答神灵而举行的活动。由此可见,傩戏只是用于酬神的傩戏活动的插曲而已,这决定了傩戏面具的基本功能——作为神灵的象征。......
2025-09-29
[南调]土地做“跨杖转身”,左、右各一次,丑做“丑角步”,旦走“旦角步”。“打土地”场记始终是三角形状,在此只略记出场和中间表演的一段以及下场。......
2025-09-29
闻昔西川广政年,曾助官军攻洛浦。聪明正直神所为,生有厥功死祝之。能御大灾捍大患,非此族者皆淫祠。阴兵击贼传稗史,怪事荒唐违正理。敕封本授孟知详,英烈翻过巴蔓子。庙食千秋蛮土同,灵旗飒飒暮卷风。喜嗔醉饱谁复见,断猿啼月寒林空。神兮寂寞归山中。[2]杨秀武:《杨秀武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2025-09-29
《打土地》在毛坝一带流传多年。《打土地》的一段唱词中,对土地来源也作了介绍:……年复一年,“青苗土地神”成了人们喜爱、崇拜的神。它的演唱内容主要反映了农事生活,如“十二节气”的唱词,从正月做阳春,二月耙田,三月撒种,四月插秧,五月种豆一直唱到十二月,借“土地神”之口,催促农人及时耕作,对于生产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2025-09-29
同时,三岔民间艺术大师谭学朝在继承傩戏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吸收新的艺术营养,使傩戏不仅仅局限于“还傩愿”“还坛神”的圈子,将其与现代舞蹈、音乐有机结合起来,改编傩戏中的个别章节为现代傩舞。[66]1988年,恩施市文艺大汇演之际,三岔乡谭学朝、王金海、黄应柏等人,为了改变三岔“还坛神”纯粹的祭祀仪式形式,将三岔民间文化以“傩戏”形式推介出去,率先抽出祭祀环节的“傩舞”进行改创编,推出了全新的音乐、舞蹈作品。......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