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一夫一妻主义:从兴起到发展

一夫一妻主义:从兴起到发展

【摘要】:清代文人李汝珍在小说《镜花缘》中就构想了一夫一妻、反对妾制的理想社会。俞正燮对女性的同情之心及男女平权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氏之“不纳妾”主张,想必也受俞氏“一夫一妻”主义的影响。[40]当然,受封建礼法传统及时代背景的拘囿,俞正燮没有提出全面废除妾制的主张,但其提出的对蓄妾的约束之策,为一夫一妻主义在清末民初的萌生、兴起提供了助力。

一夫一妻多妾婚制在传统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丈夫在妻子之外拥有无数个妾为同居伴侣,在旧时中国人的眼里是习以为常的事,不足为怪。在传统宗法社会里,在夫的统领之下妻妾关系基本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妻妾和睦相处,享齐人之福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几乎没有人对这样的夫妻不平权、妻妾不平权、妾基本没有权的做法提出异议,即使是处在该不平等制度旋涡中心的女性——妻们与妾们,也少有提出抗议的。当然历史上也有极个别爱憎分明的正房夫人难忍与妾共事一夫,拒绝丈夫纳妾,她们也被贴上“善妒”的标签留名史册,如唐初名相房玄龄之妻卢夫人,就因宁死不许夫纳妾,成为“妒妇”的典范而“威名”远扬。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善妒”对妻子而言是个大罪名,丈夫是可以据此出妻的。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改朝换代,移风易俗,封建帝制被新政权取代,社会观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黎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婚姻制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一夫一妻多妾的传统婚制开始受到质疑,仁人志士们[27]开始反思纳妾旧俗,一夫一妻主义开始萌兴。

传统中国纳妾现象盛行,但整个社会并非一致对妾制完全失声。在历史的长河里,偶有零星的反对纳妾的声音出现。唐时就有房玄龄夫人无畏死亡的威胁坚决反对丈夫纳妾,而至风雨欲满楼、旧制崩塌的清末社会,反对妾制之声呈起扬的态势。清代文人李汝珍在小说《镜花缘》(2025年完稿)中就构想了一夫一妻、反对妾制的理想社会。[28]在第五十一回中,“妻管严”强盗头子欲纳妾,不仅被自己的压寨夫人抓起来大打板子,该强盗夫人还大表夫妻平等、纳男妾娶女妾的观点。作者李汝珍借强盗夫人之口宣扬了男女平权、反对纳妾的主张,这并非作者心血来潮之语,实际上也是对当时社会中涌动的冲破男尊女卑罗网暗潮的反应。[29]胡适认为《镜花缘》是“讨论妇女问题”之书,他对《镜花缘》的后续影响力作出了大胆的预测,“将来一定要在中国女权史上占一个很光荣的位置”[30]

与李汝珍同时代的学者余正燮[31]著《妒非女人恶德论》等文,引经据典陈述了纳妾弊端,倡导男女平权。首先,余正燮认为二女事一夫不利于家庭和睦。他引《易林》云:“二妇同夫,志不相思;心怀不平,志常愁怨”[32],《汉书·贡禹传》亦言:“夫妇之道,言致一也”,“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33]。其次,本着对女性的同情之心,余正燮认为妻子因妾生妒,乃人之常情,是“不得已的反抗”[34]。丈夫蓄妾而妻子却无动于衷,这是冷漠,冷漠将导致家庭解散。[35]《易》曰妒非但不是女子的恶德,妒而不忌,乃是品行高尚啊。[36]而后,余正燮引用前朝律典,认为纳妾不应滥觞,应该加以限制。如何刹住纳妾盛风?余正燮主张先从限制纳妾的数量着手。他大为赞同《明会典》中有条件的纳妾制度,据《明会典》“刑部律例”载:亲王可纳媵妾一次,数量是十人;世子郡王纳妾名额是四名,当二十五岁还没有儿子则可纳两名妾,三十岁还无子则可再纳两名妾;将军至三十岁无子,则可以纳两名妾,至三十五还无子则可以再纳一名妾;中尉至三十无子可纳一名妾,至三十五岁无子则可再纳一名妾;平民四十以上无子才可以纳妾一名。[37](https://www.chuimin.cn)

如此一来,“妇女无可妒,礼法之最善者也”[38]。俞正燮对女性的同情之心及男女平权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元培将俞正燮所著《癸巳类稿》及《癸巳存稿》列为其一生中受益最大的三本书之一,理由是“自《易经》时代以至于清儒朴学时代,都守着男尊女卑的成见,即偶有一二文人,稍稍为女子鸣不平,总也含有玩弄等的意味”[39],但俞正燮氏笔下却对女性饱含着深深的同情,宣扬着男女平权的理想。蔡氏之“不纳妾”主张,想必也受俞氏“一夫一妻”主义的影响。周作人也对俞正燮勇于为妇女打抱不平大为赞赏,认为他尊重人权,能公平看待“一切事物”,对“两性问题常有超越前人的公论”。[40]当然,受封建礼法传统及时代背景的拘囿,俞正燮没有提出全面废除妾制的主张,但其提出的对蓄妾的约束之策,为一夫一妻主义在清末民初的萌生、兴起提供了助力。